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竹建筑乡土化与区域经济-8(最后定槁) - 图文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5/16 10:14:44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竹建筑、与区域性经济发展

—— 孙鸿雁、尹仲文 ——

摘要:“新型竹建筑”之于云南和东南亚建筑文化圈,有着独一无二的经济、文化市场需求和资源条件。二十年前,原国家科委主任宋健亲赴云南考察后,就遍及云南各地的竹资源敏锐地提出:成立云南竹资源开发研究课题组。竹建材开发和“竹建筑”一议即在此背景下率全国之先提出,并有过一些实践,其根本原因就是由于云南傣民族的存在。

20年来,一批不同单位各学科专家就“新型竹建筑”的市场开发、资源状况、技术条件各方面的研究作了大量不懈努力。本文旨在结合生态、环境保护与低碳经济对此系统总结,目的在于发挥区域性比较优势,对这一份物竞天择,历经千年沧桑和社会、文化、自然、经济选择而留下的一份全国仅存的遗产,借助现代科技及有形之手和无形之手的支持,把它形成以版纳、德宏为主并沿湄公河、伊洛瓦底江而下,一项改善民生、发展区域性低碳经济的大产业。 关键词:必要性、可行性、实现与前景。

一、 为什么要研究竹建筑?

1. 竹建筑在云南有独特的区域性政治需求和市场经济需求:

1.1 区域性经济竞争是市场经济的必然结果,并导致地区间贫富收入差距的出现。

区域性经济竞争的关键在于区域间的比较优势。在当前我国第二产业比重持续推高,大量资金涌入能源、交通和通讯设施的态势下,中、小城市的生存、脱贫和发展更有赖于区域性比较优势的展开。云南出于地理、气候和多民族文化集聚的的特点,旅游业是云南中小城市最明显的比较优势之一。

1.2 云南作为全国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政治上的稳定,很大程度取决于众多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对当地原住民的生活脱贫、改善和提高。以西双版纳和德宏州为代表的相当一部份少数民族居住在热带雨林之地,恰与当今生态旅游的兴起结合在一起,成为适应潮流、独具一格的稀有资源,变劣势为优势。 1.3 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生活水平骤然提高,以一部“在西双版纳的密林中”说尽了热带雨林的神秘,赴版纳旅游风尚一时,首开全国旅游兴旺之先例。未几,版纳的傣族风情旅游资源几成“过眼烟云”。并被腾冲和顺、丽江束河、大理古城所超越。

第 1 页 共 21 页

自然生态环境+民族文化风情+竹楼景观=旅游资源,给当地人民带来了财富,生活的富裕加强了对原始竹楼改造的愿望,而这种愿望又反过来摧毁了旅游资源。于是,一幅美丽的民族风情画正处于现实社会所提供的“物质手段”的无情摧毁之中。

造成干栏式竹楼这一变化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个是来自外部的一些不适当的发展政策和全球化进程导致和加剧了主流文化对地方文化的冲击;另一个就是在改善住宅质量的强烈需求推动下,社会所能提供的最现成的物质手段就是木材、钢材和水泥。因此,要改变现状,科技工作者的主要任务就是向群众提供长寿的竹材和适应竹材性能的现代结构技术。

一些专家学者对版纳提出了很多比较优势,例如:生态文化、雨林文化、贝叶文化 、歌舞文化 、村

落文化 、节庆文化 、知青文化、普洱茶文化 、饮食文化 、服饰文化 、民间手工艺文化等等。这些优势过去存在,现在也仍然存在,但版纳的旅游状况却在相对下降,说明一定是还没有找到最突出,最引人入胜的比较优势。

傣族民居现状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比较其不同之处,很容易得出的结论就是:版

纳抛弃了最具民族特色和具有强烈标志性的“建筑文化”。传统的干栏式竹楼演变成古今中外大拼盘的砖混结构(如上)。这不仅可以云南上述三地的情况所对比,也被江苏三大古镇的开发所证实。全国小城镇评选上版的:安徽西递宏村;福建泰宁古镇;

腾冲和顺

淅江乌镇;江苏同里镇;淅江南浔;广西兴安┅┅哪一个不是因拥有独特的民居建筑而闻名遐迩。

因为一部建筑史早已说明:人类社会最具标志性的文化载体是“建筑”。

大理古城

丽江束河

安徽西递宏村

江苏同里镇

淅江乌镇

福建泰宁古镇

广西兴安

淅江南浔

第 2 页 共 21 页

“建筑”——从来是城市社会的代表和象征。统治欧洲一千多年的罗马帝国已经消亡,但遍布欧洲各地的罗马式建筑却成了当今压倒一切的旅游资源。在建造过程中引发全球争议的艾菲尔铁塔和悉尼歌剧院为法国和澳大利亚带来了多大财富!想到北京首先想到的是故宫和天安门;埃及的金字塔和美国的世贸大厦。可见其地域性、标志性,时代性之强,给人印象之深。

在版纳和德宏,什么产品最符合这个条件?——“竹建筑”。“干栏式竹楼”——物竞天择,历经千年沧桑和社会、文化、自然、经济选择而留下的一份全国仅存的遗产。

1.4 不仅如此,住宅—— 是人类赖以维持自身生存和再生产的必备物质条件,也是个人毕生消费资金投入最大的项目,在农村,老一辈终其一生就是为子女苦一套房子。人类只有首先解决自身的生存,才能进行其它物质和精神活动。天然竹材构成的少数民族民居,如何在中国现代化的进程中脱离原始状态,把5-8年的竹材寿命延长到国家标准,从而提高人民毕生追求的居住条件而达到小康,无疑是一项紧迫的任务。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对住房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因此住房问题日益受到广泛的关注,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问题。

我国《建筑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GB 50068—2001和国际标准ISO 2394:1998都提出了《设计使用年限分类要求》如右:

——他们对现状满足吗?改变这种状况应向哪个方向发展?在市场经济机制下土地与产权如何解决?需要与可能的经济临界点在哪里,如何促成等等。

——应用什么物质技术手段最适合它的具体条件?这些条件具备到了什么程度?还要作些什么工作?

这些,都是我们应当明确回答的问题。至于房地产业及其上下游产业链对经济的拉动,在我国GDP中所占的比重之大,那更是有目共睹之事了。

因此,云南竹资源的开发利用,要与区域性经济发展问题联系起来,与江、淅、闽、湘不同的是,它们由于它们经济发展相对权好,竹产品开发的社会作用更多的是为人们生活提供一种文化产品,是锦上添花。在云南是为了提供一种必须的物质要求,是雪中送炭。尽管两者都是必需的,但有着截然不同的目的和方向。

1.5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利用当地就可以获得的资源,并根据经济条件、材料特性、气候特点形成特定的建筑形象、技术发展以适应功能当地生活的功能要求是该时代的必然。分布于我国各地各具异彩的小城镇就是如此形成的。

第 3 页 共 21 页

类别 设计使用类别(年) 1 2 3 4 5 25 50 100 示 例 临时性结构 易于替换的结构构件 普通房屋和构筑物 纪念性建筑和特别重要的建筑结构 欧洲的城镇景观和乡间风情同样如此。在过去,它们不同国家及地区的建筑传统都是用就近采集的原材料所产出的建筑产品修建的,在瑞典——由于森林储量大,产生了大量的木建筑;在意大利北部——砖头很好,修建了大量的砖瓦建筑;在法国中部——石灰石的大量沉积,衍生出石头构筑的风景。它们都相当自然地发展起建造房屋的可持续方法,这一风格直到被十九世纪中叶的工业化进程所打破[1]。 建筑的功能要求、材料结构、建筑形象是构成建筑的三大要素,除开功能是由生产要求、生活方式、自然条件等决定外,其余因素在本质上是由材料所决定的。建筑学不是绘画,建筑材料作为建筑的物质基础,深刻地影响着建筑艺术、结构理论和施工技术。一部建筑史早已表明:我国木结构建筑的三大特征——台基、斗拱和大屋顶就是土木结构的材料特性需求所致,埃及的金字塔、希腊神庙的柱廊、罗马帝国的圆拱和穹顶,都是石头的产物,古巴比伦因石头甚少,导致泥版文书和砖头建筑的出现。直到1824年波特兰水泥和1855年贝塞麦炼钢法出现后,才开始用人造材料代替天然材料的划时代变革。

十八世纪中后期到来的工业革命,给予了建筑新的物质手段,钢铁、混凝土和玻璃,打开了此前几千年基本依靠天然材料的局面,当新的物质手段与功能要求相结合,就对建筑产生了巨大的变革。现代建筑的先驱者一开始就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过去用木材、砖和石头去完成的,今天用钢筋、混凝土和玻璃应该如何去做。”于是一种轻盈透明,秀丽活泼、直截了当、明澈及无体积感的新型建筑就应运而生。

现代建筑与传统建筑在形象上的巨大差别,并非某个建筑师的意念产物,仅仅是它们的物质基础发生了变化,而现代建筑之所以不胫而走“国际式”,也仅仅是全世界都在用同一种“材料”来盖房子的结果。

尽管水泥和钢铁以其优秀的性能创造出被新生代咀咒为千篇一律的平屋顶,但他们忘记了曾在20世纪初期,尤其是二战后以低廉造价和现代居住条件拯救了无数家破人亡的欧洲普通百姓,更忘记了人类社会居住过几千年的千篇一律的瓦屋顶时代[2]。于是在物质条件未变,又要追求多样化的观念推动下,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的“符号学”带着怀旧的辛酸被捧到前台。

1.6 旅游 —— 可以定义为“在一个短时间内的异地文化交流”。旅游者走到哪里都是急匆匆,关注的是文化特色,是差异。目的地必须具有独特性和强烈的感召力,因而,旅游业竞争的核心是“文化上的比较优势”。如果这种文化载体兼有的物质经济价值,能形成巨大的产业链,就可以带动地区性经济的整体发展。

旅游资源是社会资源。而社会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本身就是一个经济社会统筹发展的过程。当对区域资源的深度挖掘和利用不仅能创造出一类新的旅游产品,而且起到很大的社会推动作用时,才在一定意义上找到一种旅游经济社会发展的统筹模式。

这种深度产品应当是一种复合型产品,它应该立足于当地优势资源,扬长避短、具有鲜明的差异和特色、有深厚的历史文化沉淀、是一个能形成地区综合效应,有宏大气魄和巨大规模的、能带动一大片经济发展的产业链,是当地人文、自然、社会三大资源结合的产物。

在版纳和德宏,这个产物就是“竹建筑”。

第 4 页 共 21 页

竹建筑乡土化与区域经济-8(最后定槁) - 图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0x04b5b81l0vngl59em4_1.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