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子核的衰变、原子核的人工转变
一、天然放射现象 1、天然放射现象
物质放射出α射线、β射线、γ射线的性质,叫做放射性,具有放射性的元素叫放射性元素。
1896年法 贝克勒耳首先发现天然放射现象,后居里·夫妇发现钋PO和镭Ra。 物质发射射线的性质称为放射性(radioactivity)。 元素这种自发的放出射线的现象叫做天然放射现象, 具有放射性的元素称为放射性元素。
2、放射性不是少数几种元素才有的,研究发现,原子序数大于82的所有元素,都能自发的放出射线,原子序数小于83的元素,有的也具有放射性。
3、射线种类与性质
那这些射线到底是什么呢?把放射源放入由铅做成的容器中,射线只能从容器的小孔射出,成为细细的一束。在射线经过的空间施加磁场,发现射线
①射线分成三束,射线在磁场中发生偏转,是受到力的作用。这个力是洛伦兹力,说明其中的两束射线是带电粒子。
②根据左手定则,可以判断?射线都是正电荷,?射线是负电荷。
③带电粒子在电场中要受电场力作用,可以加一偏转电场,也能判断三种射线的带电性质。
α射线:氦核流速度约为光速的 1/10。贯穿本领最小,但有很强的电离作用,很容易使空气电离,使照相底片感光的作用也很强;
β射线:高速运动的电子流。速度接近光速,贯穿本领很强。很容易穿透黑纸,甚至能穿透几毫米厚的铝板,但它的电离作用比较弱。
γ射线:为波长极短的电磁波。性质非常象X射线,只是它的贯穿本领比X射线大的多,甚至能穿透几厘米厚的铅板,但它的电离作用却很小。
电离本领和贯穿本领之间的关系:α粒子是氦原子核,所以有很强的夺取其它原子的核外电子的能力,但以损失动能为代价换得原子电离,所以电离能力最强的α粒子,贯穿本领最弱;而γ光子不带电,只有激发核外电子跃迁时才会将原子电离,所以电离能力最弱而贯穿本领最强. 带电量 质量数 符号 电离性 4 42穿透性 很小 实 质 高速的氦核流 v≈0.1c 来 源 两个中子和两个质子结合成团从原子核中放出 原子核中的中子转换成He很强 α射线 +2e (p) 0?1(一张普通纸) β射线 -e 0 e弱 很强 (几毫米铝板) 更强 (几厘米铅板) 高速的电子流v≈c 质子时从原子核中放出 γ射线 0 0 γ 很小 波长极短的电磁波 原子核受激发产生的
小结:
①实验发现:元素具有放射性是由原子核本身的因素决定的,跟原子所处的物理或化学状态无关。不管该元素是以单质的形式存在,还是和其他元素形成化合物,或者对它施
加压力,或者升高它的温度,它都具有放射性。
②天然放射现象:表明原子核存在精细结构,是可以再分的
三种射线都是高速运动的粒子,能量很高,都来自于原子核内部,这也使我们认识到原子核蕴藏有巨大的核能,原子核内也有其复杂的结构。 二、放射性元素的衰变
1、原子核的衰变
原子核的衰变:原子核由于放出某种粒子而转变为新核的变化叫做原子核的衰变。 常见的衰变有两种,放出α粒子的衰变叫α衰变,放出β粒子的衰变叫β衰变,γ射线是随着α射线或β射线的放出而产生的。
2、α衰变
铀238核放出一个α粒子后,核的质量数减少4,核电荷数减少2,变成新核--钍234核。那这种放出α粒子的衰变叫做α衰变。
这个过程可以用衰变方程式来表示:
2382344
92U→90Th+2He
3、β衰变
钍234核也具有放射性,它能放出一个β粒子而变成23491Pa(镤),那它进行的是β衰变,请同学们写出钍234核的衰变方程式?β粒子用0-1e表示。 钍234核的衰变方程式: 23490Th→23491Pa+0-1e
衰变前后核电荷数、质量数都守恒,新核的质量数不会改变但核电荷数应加1
提问:β衰变如果按衰变方程式的规律来写的话应该没有问题,但并不象α衰变那样容易理解,因为核电荷数要增加,学生会问为什么会增加?哪来的电子?
原子核内虽然没有电子,但核内的的质子和中子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当核内的中子转化为质子时同时要产生一个电子:10n→11H+0-1e 这个电子从核内释放出来,就形成了β衰变。可以看出新核少了一个中子,却增加了一个质子,并放出一个电子。
4、γ辐射
原子核的能量也跟原子的能量一样,其变化是不连续的,也只能取一系列不连续的数值,因此也存在着能级,同样是能级越低越稳定。
放射性的原子核在发生α衰变、β衰变时,往往蕴藏在核内的能量会释放出来,使产生的新核处于高能级,这时它要向低能级跃迁,能量以γ光子的形式辐射出来,因此,γ射线经常是伴随α射线和 β射线产生的,当放射性物质连续发生衰变时,原子核中有的发生α衰变,有的发生β衰变,同时就会伴随着γ辐射(没有γ衰变)。这时,放射性物质发出的射线中就会同时具有α、β和γ三种射线。
注意:
一种元素只能发生一种衰变,但在一块放射性物质中可以同时放出α、β和γ三种射线。
5、衰变方程式遵守的规律
AA-44M?44α衰变:M α衰变规律:X→Y+X?Y?HZZ-22He ZZ?22eAA0M0β衰变:MZX?Z?1Y??1e β衰变规律:ZX→Z+1Y+-1e
(1)核反应遵从的规律 ①质量数守恒
②电荷数守恒 ③动量守恒; ④能量守恒.
(2)半衰期:
说明:1. 中间用单箭头,不用等号;
2. 是质量数守恒,不是质量守恒;
3. 方程及生成物要以实验为基础,不能杜撰。 类 型 ? 衰 变 衰变方程 新核?规 律 ?电荷数减少2?质量数减少4 ? 衰 变 新核??电荷数增加1?质量数不变 三、半衰期 1.意义: 表示放射性元素衰变快慢的物理量
2.定义:放射性元素的原子核有半数发生衰变所需的时间 不同的放射性元素其半衰期不同.
3.公式:经过n个半衰期(T)其剩余的质量为:
?1??1??1?m?mm???m0?0?剩m?m??02?2? ? ? ? 2 ?
质量与原子个数相对应,故经过n个半衰期后剩余的粒子数为:
?1??1?N???N0???N0?2??2?四、原子核的人工转变 1、质子的发现:
早在1915年,卢瑟福的学生马斯登就观察到了用α粒子轰击氮气时会产生长射程粒子,一种可能的解释是这种粒子是氢核,因为这里是用α粒子轰击氮时常常出现的现象。卢瑟福没有轻易作出结论,而是耐心地进行实验研究,以便弄清那些粒子到底是氮核、氦核还是氢核,实验要在荧光屏前观察和设计微弱的闪烁,条件是相当艰苦的,经过了三年多的时间,在1919年夏,他才总结了α粒子与氮原子的碰撞现象,对氮原子核的人工转变作了无可置疑的结论。其核反应方程是:N+He→O+H
2、中子的发现:
1920年,卢瑟福预言:可能有一种质量与质子相近的不带电的中性粒子存在,他把这种粒子叫中子。在中子发现之前,摆在物理学家们面前的问题是:要么α粒子轰击铍发出的是γ光子,它在跟质子的碰撞中能量和动量不再守恒;要么α粒子轰击铍发出的射线不是γ光子而是一种新粒子。在约里奥·居里夫妇的实验中,中子已经出现了,但他们不能识别它。查德威克运用了能量和动量守恒定律,科学地分析了实验结果,终于发现了中子。发现中子的核反应方程是:Be+He→C+n
中子不带电荷,它与各种物质粒子不发生静电作用,很容易接近甚至打进原子核。
3、原子核的组成:
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质子和中子统称核子,质子带一个单位的正电荷,中子不带电,质子和中子的质量几乎相等,都等于一个质量单位,所以原子核的电荷数就等于它的质子数,原子核的质量数就等于它
ntTntTtτN剩?1??N0???2?——衰变剩下的原子核数
tτ
的质子数和中子数之和。具有相同质子数的原子,它们核外的电子数也相同,因而有相同的化学性质,属于同一种元素,但它们的中子数可以是不同的,这些具有相同的质子数和不同的中子数的原子互称为同位素。
注意:
①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原子互称同位素:
②同种元素的不同的同位素在元素周期表上具有相同的位置(原子序数相同),他们的核电荷数相同,具有相同的化学性质:
③同一种元素的多种同位素中,有稳定的,也有不稳定的,不稳定的同位素会自发地放出α粒子、β粒子而衰变为别种元素,这种不稳定的同位素就叫放射性同位素,四十多种元素具有天然放射性同位素,各种元素都有人工放射性同位素。
(三)、放射性同位素及其应用
1、用中子、质子、氚核、α粒子或γ光子轰击原子核都可制取放射性同位素,氚核裂变的产物也有放射性同位素。例:用α粒子轰击铝27:
2、应用
①利用放射性同位素的射线 A、γ射线探伤仪
B、电离空气消除机器中的有害静电 C、治虫育种、医疗
②把放射性同位素做为示踪原子进行监测
3、放射性污染和防护
污染:原子弹爆炸、核电站泄露 、放疗剂量过大 防护:厚水泥层 很厚的重金属箱、远离放射源
Al+He→P→
P+n 得到的磷30具有放射性
Si+e 放出正电子
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射线比射线更容易使气体电离
B.核反应堆产生的能量来自轻核的聚变 C.射线在电场和磁场中都不会发生偏转
D.太阳辐射的能量主要来源于太阳内部重核的裂变
2(双选)、关于天然放射现象,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A.若使放射性物质的温度升高,其半衰期将减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