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湖南省衡阳八中2015届高三上学期第四次月考生物试题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8/30 14:35:35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www.xiangpi.com 橡皮网在线组卷系统 B.F2中非黑颖有六种基因型,纯合体占1/6 C.F2中黄颖自交后代中杂合体占1/2 D.F1测交,后代表现型比为2∶1∶1

19.下列有关基因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的叙述正确的是 A.可以解释一切生物的遗传现象

B.体现在杂合子形成雌雄配子的过程中 C.研究的是所有两对等位基因的遗传行为 D.两个定律之间不存在必然的联系

20.某种昆虫控制翅色的等位基因种类共有五种,分别为VA、VB、VD、VE、v。其中VA、VB、VD、VE均对v为显性。VA、VB、VD、VE互为显性,都可以表现出各自控制的性状。该昆虫体细胞中的基因成对存在,则基因型种类和翅色性状种类依次分别为

A.15和10 B.10和7 C.15和11 D.25和7

21.人类的肤色由A/a、B/b、E/e三对等位基因共同控制,A/a、B/b、E/e位于三对同源染色体上。AABBEE为黑色,aabbee为白色,其他性状与基因型的关系如下图所示,即肤色深浅与显性基因个数有关,如基因型为AaBbEe、AABbee与aaBbEE等与含任何三个显性基因的肤色一样。若双方均含3个显性基因的杂合体婚配(AaBbEe×AaBbEe),则子代肤色的基

因型和表现型分别有多少种

A.27,7 B.16,9 C.27,9 D.9,16

22.已知玉米籽粒的颜色分为有色和无色两种。现将一有色籽粒的植株X进行测交,后代出现有色籽粒与无色籽粒的比是1:3,对这种杂交现象的推测不确切的是 A.测交后代的有色籽粒的基因型与植株X相同 B.玉米的有、无色籽粒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 C.玉米的有、无色籽粒是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的 D.测交后代的无色籽粒的基因型有三种

23.右图为某遗传病的家系图,据图不能作出的判断是 A.该疾病的控制基因可能在细胞质中 B.该病可能是显性基因控制的

C.该病可能是染色体变异引起的遗传病 D.人群中不患中该病的发病率一定是1/4

24.一只雌鼠的一条染色体上某基因发生了突变,使野生型性状变为突变型性状。该雌鼠与野生型雄鼠杂交,F1的雌、雄中均既有野生型,又有突变型。若要通过一次杂交试验鉴别突变基因在X染色体还是在常染色体上,选择杂交的F1个体最好是 A.野生型(雌)×突变型(雄) B.野生型(雄)×突变型(雌) C.野生型(雌)×野生型(雄) D.突变型(雌)×突变型(雄)

25.如图甲是将杀死的S型细菌与R型活菌混合注射到小鼠体内后两种细菌的含量变化,乙是1952年赫尔希和蔡斯利用同位素标记技术完成的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部分操作步骤。下列相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www.xiangpi.com 橡皮网在线组卷系统

A.甲图中ab时间段内,小鼠体内还没形成大量的免疫R型细菌的抗体 B.甲图中的S型细菌是由R型细菌转化来的

C.乙图中噬菌体被标记的成分是蛋白质,所以沉淀物中完全没有放射性

D.乙图中如果噬菌体和细菌混合后不经过搅拌,在上清液中放射性要减弱 26.下图表示遗传信息流的中心法则图解,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在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中,采用搅拌和离心等手段是为了使DNA和蛋白质分离 B.艾滋病病毒侵入宿主细胞后,能够进行的过程有a、b、c、d、e C.原核细胞RNA的合成只以b过程方式进行

D.遗传密码的简并性(一种氨基酸由两种以上密码子决定的情况)在遗传学上的意义是生物有一定的容错性,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物种的稳定性。

27.下图甲表示某原核细胞中一个基因进行的某项生理活动,图乙是图甲中C部分的放大。若该基因中碱基T为m个,占全部碱基的比值为n。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图甲显示染色体DNA上的基因正在表达,最终可得到3条相同的多肽链 B.图乙所示核苷酸共有5种,②与③的区别是所含的五碳糖不同 C.图乙所产生的①上有密码子,其中胞嘧啶至少含有1/(n-2m)

D.图甲未体现生物界中心法则的所有过程,可看出核糖体移动的方向是从a到b 28. 埃博拉病毒是引起人类和灵长类动物发生埃博拉出血热的烈性病毒,其引起的埃博拉出血热是当今世界上最致命的病毒性出血热。埃博拉病毒,是负链RNA病毒生物安全等级为4级(艾滋病为3级,SARS为3级,级数越大防护越严格)。关于埃博拉病毒叙述错误的是

A.埃博拉病毒不能独立进行新陈代谢

B.它的生物安全等级如此高,是因为人体对它没有任何免疫能力 C.它被彻底水解可以获得核糖 D.它以RNA作为遗传物质

29.下图是酵母菌细胞内某基因控制合成的mRNA示意图。已知AUG为起始密码子,UAA为

www.xiangpi.com 橡皮网在线组卷系统 终止密码子,该mRNA控制合成的多肽链为“…甲硫氨酸-亮氨酸-苯丙氨酸-丙氨酸-亮氨酸-亮氨酸-异亮氨酸-半胱氨酸…”。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图中字母“A”代表的是腺嘌呤脱氧核苷酸

B.合成上述多肽链时,转运亮氨酸的tRNA至少有3种

C.在转录过程中,由于某种原因导致该mRNA中的一个碱基(箭头处)缺失,则碱基缺失后的mRNA控制合成的多肽链的第5个氨基酸是半胱氨酸 D.若该基因中编码半胱氨酸的ACG突变成ACT,翻译就此终止。说明ACT也是终止密码 30.右图表示真核细胞中基因指导蛋白质合成过程中相关物质间的关系。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物质a表示基因,其均以染色体为载体 B.物质b的密码子决定其携带氨基酸的种类 C.过程①表示转录,该过程发生在核糖体

D.过程②表示翻译,该过程中能产生水,并消耗能量

二,非选择题(60分)

31.(8分)水生植物生长时要进行光合作用,请用下列简易装置来测量黑藻的光合作用强度(以单位时间内产生氧气的量表示)。

实验材料和用具:带单孔塞的玻璃瓶,量筒,0.1%的NaHCO3溶液,新鲜黑藻,大烧杯,乳胶管,U形玻璃细管(有刻度),温度计,沸水,清水等。

(1)本实验的装置里缺少________,影响光合作用的正常进行,添加_______可以得到解决。 (2)某同学利用此装置研究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 Ⅰ.实验步骤:

①取两个上述装置,编号甲、乙。甲、乙两瓶内加入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完全相同。连接好导管和U形管后,调节U形管的水面高度至固定刻度。

②将甲装置安放在大烧杯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调至预设温度。乙装置作为对照组安放在装有自然温度的____________的大烧杯中。

③将甲乙两装置放在光照强度相同且适宜的条件下培养,并开始计时。

④一段时间后,分别测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根据实验结果,比较在这段时间内甲乙的光合作用强度。

Ⅱ.实验目的:研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2.(12分)藜是一种耐旱且在一定环境条件下耐旱性可变的植物,为了研究干旱对藜干旱诱导蛋白基因表达的影响,研究人员做了如下实验: 材料用具:

www.xiangpi.com 橡皮网在线组卷系统 若干抗旱的藜种子,培养液,一定量的浓度分别为5%、10%、20%(m/v)PEG(无毒性聚乙二醇),石英砂和塑料盒等。 实验步骤:

第一步,选取若干抗旱的藜种子,消毒、洗净后放入盛有培养液和石英砂的塑料盒中,在室温下培养至藜幼苗长出3-4叶。

第二步,选取数量相等且长势相同的藜幼苗分别放入含有等量的5%、10%、20%(m/v)PEG的培养液继续培养(不考虑培养过程中培养液浓度变化)。

第三步,在第0、1、3、5、7天分别取相同部位、大小相同且数量相等的叶片,洗净、吸干,测量叶片中的可溶性蛋白产生量。 实验结果:如图所示。

回答下列问题:

(1)该实验中用含有等量5%、10%、20%(m/v)PEG的培养液来替代不同干旱程度的土壤来做实验,其优点是 。

(2)实验步骤 设计不合理,理由是 。 (3)根据实验结果可知,前5天不同浓度的PEG是通过影响 而导 致可溶性蛋白产量增加;可溶性蛋白帮助藜抵抗干旱环境的作用可能是 ,增强植物细胞的吸水能力。

(4)在浓度为20%的PEG条件下,第5天后可溶性蛋白产生量下降,其原因可能是藜处于高浓度的PEG溶液时间过长,植物体内 受抑制,影响细胞代谢。 33.(14分)人体中的胆固醇是构成细胞膜的重要成分,参与血液中脂质的运输。血浆中胆固醇的含量受LDL(一种胆固醇含量为45%的脂蛋白)的影响,细胞中胆固醇的来源如图所示。请分析回答:

湖南省衡阳八中2015届高三上学期第四次月考生物试题.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0xcgk3eomf6h1tw45ffg_2.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