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院的产生和发展: 一:产生原因
1、政治上:始于唐末,社会动荡,官学衰落,私学受影响较小。 2、历史上:悠久的私人讲学传统。 3、文化上:收到佛教讲学的影响。
4、经济物质上:印刷术发展,大量书籍需要收藏,讲学也在其中进行。
二、发展 宋代书院 元代书院 明代的书院 清代的书院 产生原因 官学停顿 1、 停滞期 2、 兴盛期 1缓慢发展期 2大力发展期 代表书院 白鹿洞书院---朱熹 特点 1、 教育制度确立,组织结构完善 2、 促进南宋理学发展和繁荣 3、 官学化的倾向 1政府出资,加强统治管理。 2接近官学 3成为科举的附庸 4教育内容:理学家著作。 1失意官僚和在野士人设立书院讲学。 2政治色彩明显:讽议时政,裁量人物。 3传播自家学说:王守仁。 1清政府提倡创办书 院。 2书院严重官学化(设立、经费、师资、招生)
代表书院 白鹿洞书院 东林书院 诂经精舍 学海堂 朝代 后唐、南宋 宋(杨时) 明代(顾宪成,顾允成) 清朝封疆大史 阮元 杭州孤山 广州粤秀山 地点 江西庐山 相关人物 朱熹 《白鹿洞书院揭示》 理学 无锡 1文化学术中心 2教学讲学中心。 3完备的讲会制度 顾宪成 《东林会约》 重要的学术文化研究中心 教育思想 1推崇程朱理学,反对王守仁“心学。 2容纳各种实学。 3讽议朝政,裁量人物。(风雨) 1崇尚汉学,实事求是。 2培养经世致用的人才 3培养德才兼备的德育教育 教育宗旨 书院教育特点 汇集儒家思想,变 东林书院讲会制度 1.“以励品学,非以弋功名”,致力于学成学规 1学术讨论会,学术争论。 术研究。不事科举。 1教育目的: 2会讲制度化,形成组织。 2教师”各用所长“,学生”因材施教“。 2学习法: 3虚怀以听,相互讨论。 3教学和研究紧密结合,刊刻师生研究3修身之要: 成果。注重自学和独立研究。 4处世之要: 5接物之要: 1. 教育与研究,出版相结合。提高教学水平发展学术。 2. 盛行“讲会”制度,提倡“百家争鸣”。不同学派的宗师一起辩论讲学,登门论战,百家争鸣。 3. 学习以个人钻研为主。自学自修,制定读书法。 4. 师生关系融洽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