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答;人的身心发展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生理的发展,包括身高体重的增加,骨骼构造的变化,神经组织的变化等。二是心理的发展,包括认知和意向两方面的发展,认知的发展指感知、记忆、思维等方面的发展;意向发展,指需要、兴趣、情感、意志等的发展。 43.制定小学教育目的的依据是什么?
七、答:制定小学教育目的的依据是:(1)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水平是制定小学教育目的的客观依据。 (2)少年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小学教育阶段,其教育对象是6~12岁的儿童,而儿童期是一个人一生中发展最关键的时期.这段时期的身心发展对他们今后的发展有重大的影响。小学教育要适应并促进儿童的身心发展。因此,小学教育目的的制定受制于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 (3)人们的教育思想。从根本上说,教育目的是存在于人的头脑中的一种观念性的东西,它反映的是教育者在观念上预先建立起来的关于未来新人的主观形象,因此,教育目的是一种理想。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心目中理想的人是个性全面发展的人,即精神和身体、个体性和社会性得到普遍、充分而自由发展的人。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确立了科学的人的发展观,指明了人的发展的必然规律,是我国制定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 44.遗传的作用是什么?
八、 答:遗传的作用是:(1)遗传素质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 (2)遗传素质的差异是造成个体间个别差异的原因之一;(3)遗传素质的成熟制约身心发展的水平及阶段; (4)遗传素质仅为人的发展提供物质前提,而不能决定人的发展。 45.学生的受教育权包括哪几方面?
答:学生的受教育权包括:①受完法定教育年限权、②学习权、③公正评价权。 ⑴受完法定教育年限权是指年满6周岁的儿童应入学接受义务教育,并受满法律规定的教育年限,学校和教师不能随意开除学生。 ⑵学习权是指学生有权利在义务教育年限内在校学习,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得以任何借口随意侵犯或剥夺学生参加学习活动,诸如听课、作业等的权利。 ⑶公正评价权是指学
- 21 -
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享有要求教师、学校对自己的学业成绩、道德品质等进行公正的评价,并客观真实地记录在学生成绩档案中,在毕业时获得相应的学业成绩证明和毕业证书的权利。 五、论述题(本大题10分)
46.一位语文老师给学生上《师说》一课,当介绍到作者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时,学生问:“老师,‘唐宋八大家’都是哪些人呀?”老师脸一板,冷若冰霜地说:“就你多事,那不是你学的范围,你只要记得韩愈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就行了。”一句话,把大家说的目瞪口呆。以后,再有什么问题也不敢问了。请结合学过的教育理论和教学中的师生关系进行分析。
.【答案要点】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师生在教学内容的教学上构成授受关系。 从教育内容的角度说,教师是传授者,学生是接受者,学生主体性的形成,既是教学的目的,也是教学成功的条件。对学生学习的指导,引导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师生关系在人格上是民主平等的关系。这种以教师为中心的专制型的师生关系,最终导致学生的被动性和消极态度,不利于学生积极主动学习,也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2013年教师资格证考试《小学教育学》试题及答案(5)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干的括号内,每小题2分,共40分)
1.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 )为重点。A.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B.全面发展C.和谐发展D.德智体全面发展 2.主观题包括( )。A.是非题B.选择题C.填空题D.论文题
3.不属于课堂要素的是( )。A.学生B.学习过程C.学习情境D.学习信号
4.人类历史上曾出现过的“狼孩”事例说明( )。A.遗传素质对人的发展起决定作用B.遗传素质对人的发展不起决定作用C.教育对人的发展起决定作用D.教育对人的发展不起决定作用
5.教学中“陵节而施”违背了人的身心发展的( )。A.顺序性B.阶段性C.不平衡性D.差异性
- 22 -
6.机体某一方面的机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通过其他方面的超常发展得到部分补偿,这体现了个体的身心发展具有( )。A.顺序性B.阶段性C.不平衡性D.互补性
7.“洪堡式”大学的传统是由( )传承的。A.巴黎大学B.剑桥大学C.柏林大学D.哈佛大学 8.环境决定人的( )。A.发展方向B.生理C.体重D.身高
9.我国中小学最基本的教学组织形式是( )。A.个别教学B.小组教学C.道尔顿制D.班级授课制
10.教学活动要适合学生的发展水平,防止发生教学低于或高于学生实际程度,要求贯彻( )。A.量力性原则B.启发性原则C.因材施教原则D.巩固性原则
11.教师不直接将学习内容提供给学生而是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探究和发现新知识和问题的方法是( )。A.启发法B.鼓励法C.演示法D.实验法
12.教科书是教学大纲的( )。A.实验B.依据C.具体化D.指导
13.教育对儿童的心理发展起着( )作用。A.决定B.主导C.促进D.减缓
14.在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中,学校体育的根本任务是( )。A.传授基本体育知识与技能B.提高运动水平C.增强学生体质D.培养体育人才
15.下列哪句话是错误的?( )A.效度是指测验结果的可靠程度B.循序渐进原则中的“序”包括教材的逻辑顺序和学生的认知发展顺序C.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选修课程,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D.依据柯尔伯格的道德认知模式进行道德教育主要用的是道德两难故事法
16.特别反映一个国家教育的根本性质、总的指导思想和教育工作的总方向等要素的是( )。A.教育目的B.教育方针C.教育政策D.教育目标
17.马卡连柯说,“要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多地尊重一个人”。这句话说明的德育原则是( )的原则。A.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相结合B.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C.发扬积极因素,克
- 23 -
服消极因素D.严格要求与尊重学生相结合
18.引发课堂问题行为因素中,属于教师方面的因素有( )。A.厌烦B.适应不良C.过度活动D.要求不当
19.教师的( )对课堂管理有直接的影响。A.人格B.语言表达能力C.领导风格D.知识结构 20.课堂学习情境的安排上应考虑( )。A.班级规模的控制B.教学时间分配C.教学过程规划D.课程表编制
单项选择题答案:1A 2D 3D 4B 5A 6D 7C 8A 9D 10A 11A 12C 13B 14C 15A 16B 17D 18D 19C 20A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
21.__________是学生在课外进行单独活动的形式。
22.在教育史上,第一个明确提出将心理学作为教育学理论基础的人是__________。 23.我国小学德育主要有道德教育、政治教育和__________构成。 24.课堂教学观摩可分为__________和非组织化观摩。
25.课程计划是课程设置的__________,它对学校的教学、生产劳动、课外活动等作出了全面安排。 26.根据课程的制定者,可以把课程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__________。 27.社会、知识和__________是制约学校课程的三大因素。 28.教学大纲的中心部分是__________。 29.反思性教学是指对__________的反思。
30.根据教学的任务,课的类型可分为新授课、巩固课、技能课、__________。
填空题答案:21.个人活动22.赫尔巴特23.思想教育24.组织化观摩25.整体规划26.学校课程27.儿童28.本文部分29.教学经验30.检查课 三、判断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31.班主任了解学生包括对学生个体的了解和对学生群体的了解两部分。( )
- 24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