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在上述条件下,从反应开始至20min时,二氧化碳的平均反应速率为 。 ②为提高尿素的产率,下列可以采取的措施有 。 A.缩小反应容器的容积 B.升高温度 C.平衡体系中及时分离出CO(NH2)2 D.使用合适的催化剂
③该反应的平衡常数表达式K= ;若升高体系的温度,容器中NH3的体积分数将 (填“增加”、“减小”或“不变”)。 ④若保持平衡的温度和压强不变,再向容器中充入3mol的氨气,则此时v正 v逆(填“>”
“=”或“<”),判断理由 。
若保持平衡的温度和体积不变,25min时再向容器中充入2mol氨气和1mol二氧化碳,在40min
时重新达到平衡,请在上图中画出25~50min内氨气的浓度变化曲线。 28.(14分)实验室制备乙酸正丁酯的化学方程式
制备过程中还可能的副反应有
主要实验步骤如下: ①在干燥的圆底烧瓶中加11.5mL正丁醇、7.2mL冰醋酸和3~4
滴浓H2SO4,摇匀后,加几粒沸石,再如图1装置安装好分水器、 冷凝管。然后小火加热。 ②将烧瓶中反应后的混后物冷却与分水器中的酯层合并,转入分液漏斗, ③依次用10mL水,10mL 10%碳酸钠溶液洗至无酸性(pH=7),再水
洗一次,用少许无水硫酸镁干燥。
④将干燥后的乙酸正丁酯转入50mL蒸馏烧瓶中,加几粒沸石进行常压 蒸馏,收集产品。主要试剂及产物的物理常数:
根据以上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图1装置中冷水应从 (填a或b),管口通入,反应混合物冷凝回流,通过分水器下端
旋塞分出的生成物是 ,其目的是 。
(2)在步骤①④中都用到沸石防暴沸,下列关于沸石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实验室沸石也可用碎瓷片等代替 B.如果忘加沸石,可速将沸石加至将近沸腾的液体中 C.当重新进行蒸馏时,用过的沸石可继续使用 D.沸石为多孔性物质,可使液体平稳地沸腾
(3)在步骤③分液时,分液漏斗旋塞的操作方法与酸式滴定管的是否
相同 (填“相同”或“不相同”)。分液时应选择图2装置中 形分液漏斗,其原因是 。
(4)在提纯粗产品的过程中,用碳酸钠溶液洗涤主要除去的杂质 。
若改用氢氧化钠溶液是否可以 (填“可以”或“不可以”), 其原因 。
(5)步骤④的常压蒸馏,需收集 ℃的馏分,沸点大于140℃的有机化合物的蒸馏,一
般不用上述冷凝管而用空气冷凝管 ,可能原因是 。 29.(15分)化合物C可用以制造优良的工程塑料与复合材料,而F具有新鲜的果实香味,在香料
工业中用作定香剂。X与C、F等化合物之间存在如下转化关系:
②化合物A能与FeCl3溶液发生显色反应,但不与溴水反应,其苯环和侧链烃基上的一取代物均只有一种。 ③副产物H中有3个六元环,红外光谱测试,其分子中不含甲基,H-NMR谱显示其含有5种化
学环境不同的氢原子, 且个数比为1:2:2:2:1。 根据以上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X属卤代芳烃 B.A分子中含有多苯代脂结构单元 C.化合物I可以和Na2CO3溶液反应,放出CO2气体 D.化合物B可发生缩聚反应
(2)写出J的名称 ;D的结构简式 ;指出C→D的反应类型 。
(3)写出同时满足下列条件的E的所有同分异构体的结构简式(不考虑立体异构) 。 a.含苯环但不含甲基 b.属于酯类 c.能发生银镜反应
(4)写出F→G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5)写出B→H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30.(14分)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是植物体内两个重要的生理过程。类囊体是进行光合作用的重要场
所之一。其部分代谢过程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的B代表分布在类囊体膜上的 合成酶复合体,M接受e并和N结合,则M
和N分别代表的物质是 。
(2)ATP、RuBP、类囊体膜共有的组成元素是 。 (3)能为碳反应提供能量的物质是图中的 。
(4)若叶肉细胞间腺A物质浓度比外界大气高,原因是 。
(5)叶绿体基质中的A进入相邻细胞的线粒体被利用至少要穿过 层单位膜,细胞需氧呼
吸过程中,CO2产生于 循环阶段。 31.(12分)植物中广泛存在着细胞分裂素,某生物兴趣小组调查发现,在幼苗期喷洒一次40μg/mL
细胞分裂素溶液。2周后检测,发现能使叶片中叶绿素的含量增加,低于或高于该浓度时,其作用效果尚不清楚。请设计实验探究,请完善实验思路,并将预期结果用直方图(柱形图)表示。 实验材料和用具:子叶刚刚完全展开的萝卜幼苗、浓度为60μg/mL的细胞分裂素溶液,蒸馏水、
量筒、喷壶,叶绿素含量测定所需用具和试剂等。 (注:叶绿素含量测定的具体方法不作要求) (1)实验思路
①利用60μg/mL的细胞分裂素溶液配制浓度为20μg/mL、40μg/mL的细胞分裂素溶液。 ②将萝卜幼苗随机均分为 组,并编号。 ③ ④2周后,各组取 的叶片,放入烘箱中烘干,再取等量干粉放入研钵中,加入等量的二氧化
硅,等量的碳酸钙,等量的 ,研磨后提取色素并测量叶绿素的含量。 ⑤重复④若干次,取 (2)预测实验结果:
—
理论上预测的实验结果有多种,假设上述实验所用的细胞分裂素浓度中,使用40μg/mL的叶绿
素相对含量最高,且各种浓度的实验结果各不相同,请在此基础上推测合理的实验结果,用直方图(柱形图)表示。(注:提供一个坐标系作参考,若有多种结果请画相同的坐标系并把不同结果画在不同的的坐标系中) 32.(18分)大豆是两性花植物。子叶颜色基因在I号染色体上(BB表现深绿:Bb表现浅绿:bb呈
黄色,幼苗阶段死亡)。花叶病(S病毒引起)的抗性R对不抗病r显性,基性在II号染色体上。 (1)某些大豆品种具有抗花叶病的特性是因为R基因能控制合成与抗病有关的蛋白质。R基因
转录时,首先RNA聚合酶与基因的 部位结合,基因的相应片段对螺旋解开。再进行有关过程,刚转录的RNA需经过加工才能成为成熟的mRNA,加工的场所是 。
(2)子叶浅绿不抗花叶病与纯合的子叶深绿抗花叶病杂交得F1,将所得F1中子叶浅绿抗花叶病
植株自交得F2,F2代成熟植株的表现型及比例是 ,其中纯合子占 。(用分数表示)若通过基因工程,把细菌的抗N病毒基因导入到F1代的子叶浅绿抗花叶病大豆,以获得抗N病毒大豆新品种。现得到一株抗N病毒基因成功整合到一条III号染色体上的A植株。考虑子叶颜色,花叶病、及抗N病毒三种性状,A植株自交所给的种子中,胚细胞的基因型有 种。经研究发现,在某植株中两个抗N病毒基因成功整合到2个非同源染色体上。该植株自交后代中,抗N病毒植株占 。(用分数表示)
(3)用子叶浅绿植株作亲本自交得F1,F1连续自交得到的F3成熟群体中,B基因的基因频率为 。(用分数表示)
(4)请用遗传图解表示子叶浅绿不抗花叶病植株与杂合的子叶深绿抗花叶病植株杂交得到F1的
过程,要求写出配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