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困难作斗争,其乐无穷。——记一辆纺车和开头“我曾经使用过一辆纺车??相呼应,也与题目相呼应,强调了主旨,使结构严谨,首尾圆合。
(3)余音绕梁式,也叫引发回味式,即不将话说尽,故意留有余地,让读者自己回味。这样的结尾委婉含蓄,言有尽而意无穷。如:“好一个‘明年花更好’。我一面走着,一面听人家说着,自己也默记着这样两句话:春光似海,盛世如花。”(李广田《花潮》)
(4)描写抒情式。在结尾处直接描写或抒情,表示文章的中心。
如《跟着感觉走》的结尾:“??星星似乎也在音乐声中沉睡了,就像丽丽、甜甜地进入了梦乡。书包仍然躺在那里暗寂寞的角落里,月光映着那笔还没算完的帐和那捆花花绿绿的钞票,还有丽丽那张涂满化妆品的脸。”再如鲁彦的《听潮》的结尾:“我喜欢海,溺爱着海,尤其是潮来的时候??”
(5)自然式,即以有关事件的结束作结尾。如一位学生写的《捉螃蟹》,内容写与表弟一同到海边捉螃蟹的经过。事件完了,文章也就结束了。结尾是:“表弟已捉了两只,我还是一只没捉到。这时,又有一只螃蟹爬过来了。我按照表弟的方法,从右边靠,两指一捏。嘿,我也捉到了一只横行霸道的大螃蟹。”
结尾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使用时也要做到“三忌”:一忌画蛇添足;二忌生搬硬套;三忌虎头蛇尾。
5、 文贵真情,以情感人
记叙文是通过写人记事、写景状物来表达感情,感染读者的。只有情真意切,才能富有感染力,才能打动读者的心灵,发挥文章的作用。古人就讲究“文贵真情”“情动而辞发”。记叙文必须以真情感人制胜。情真,则文路流畅、情深,则文章优美,富有真情是作文的生命支柱。一个人的感情是他的思想认识、道德修养以及政治立场,处世态度的鲜明体现,同样一件事,不同的人会产生不同的感情。文如其人,作者的思想感情会在作文中自然流露。作一篇好的文章要表达的感情必须是清晰明白、真实可信的,也必须是健康质朴、真切感人的。感人,来自于情真,更来自于纯洁高尚。如果对的写材料随意编造,缺乏生活真实性,或者为作文而作文,自己就没有被所写的材料感动,或者作者本人没有纯洁高尚的情感,都不能写出感人的文章。 事实上,作文就是“做人”我们要求在作文中发真知,抒真情,以健康向上的思想来表达自我,以真挚的感情去感染别人,决不是为写作文而写作文,而是通过作文感动自己,感染教育别人,把人做得更完美、更高尚。而那些空发感情及假感情、无情可发的文章就毫无意义了。那么,记叙文中如何表现自己的感情呢?
(1)缘事抒情。我们叙事时,不是纯客观地叙述这些事件。而是带有鲜明的主观色彩,一词一句都包含着作者的思想感情,这种感情如果是纯真充沛,就能感动读者,如果作者随随便便去写,是不能感人的。
(2)缘人抒情。记叙文中写人,不是给人照像,而是要表现出人的性格,人的思想品质,作者对人是褒是贬,是爱是憎,态度明确,作者也用这种感情感染着读者。
(3)借景托物抒情。景物是没有思想感情的,但他们是作者思想感情的载体,作者可以借景托物抒情。杜甫有“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诗句,诗人借花和鸟鸣抒发了伤时感世的思想。朱自清借春风春雨春花春草表达了对春天的热爱和赞美,借荷塘月色抒发了淡淡的哀愁;茅盾借挺拔傲立的白杨赞美了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高尔基通过对海燕的描绘表达了对战斗者勇敢无畏的战斗精神的热烈赞扬。一景一物往往会激发我们的感情,用一定的中心思想作统率,通过描写、抒情、象征、比喻等手法表达出来,往往是很感人的。
6、 准确生动,富有文采
同样写一件亲身经历的感人事件,为什么有的同学写出来情真意切、感人至深,而有的同学写出来却干巴巴的,不能感人呢?这就涉及到语言表达问题了。
记叙文对语言的要求是:准确、通顺、具体、生动。一篇文章的思想内容是通过一定的语言形式表现出来的。如果一篇文章句子不通顺,表达不准确,不具体,记叙描写不生动形象,那么即使有再好的思想内容也毫无意义。
准确通顺是对语言表达的基本要求。准确,来自于对事物的认真观察、准确把握;要做到通顺,就要借助语法和逻辑,认清事理,不写病句,使句子完整通顺。记叙文不仅要文理通顺,而且要生动感人,使人饶有兴味,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要做到这一点,那就要求语言形象化。
例如下面几句话,同样写雨大,用语不同。
6
(1)今天下着大雨。(2今天下着倾盆大雨。(3)今天的雨下得特别大,就像空中的往下倒一样,房屋上落下一条条瀑布,地上射起无数个箭头,一会儿工夫,地上的水已到处流。到处都在茫茫冷飕飕;一切的东西都裹在雨中。可以看出,第(1)句不具体,不形象;第(2)句具体,比较形象;第(3)具体形象地描绘了大雨的景象,使人如临其境。
要写得具体生动,除了具体观察外,还要准确理解词意,精心选择词语,注重变换句式,巧用修辞手法,特别是恰当的修辞手法的运用,对语言的生动形象起重要作用。
语言与修辞的关系,就好比绘画中线条与色彩的关系。单凭线条构成的图形没有生气,若敷陈适当的色彩,就会使画面鲜明生动起来,观赏者不仅得到了图形的概念,还可以得到色彩的启迪和美感。正如老舍先生说的:“当你说一个人娴静如娇花照水时,就不但有了一个美如花的印象,还有了一幅娇花与水相互映照的画面。”这就是修辞对于语言的作用,这样的语言就是有文彩的语言。
运用修辞方法使语言富有文彩,但不能乱用修辞方法,就像一幅画不能过多的敷陈色彩,一个人在日常生活中不能浓妆艳抹一样。修辞方法的运用是建立在准确的表达基础上的。
除了上面所讲的以外,要提高语言表达能力还要做到:(1)多读书、积累丰富的词汇;(2)多背名篇佳句;(3)从生活中搜索生动活泼的语言;(4)多进行写作练习。
总之,只要我们下功夫提高驾驭语言的能力,就定能写出文从句顺又富有文彩的文章。
7、 文贵曲折、跌宕多姿
古语曰:“文以曲力工”,“文似看山不喜平”,也就是说,如果文章像那峰回路转,挺拔险峻的名山,就会时时强烈的吸引读者,如果平铺直叙,就如在平地看风景,一览无余,叫人兴致大减,所以,文章的内容要精心设计,做到波澜起伏,一波三折跌宕多姿。
我国传统的文学作品很讲究情节的曲折生动,引人入胜。如《三国演义》中对“孔明借箭”故事的叙述。周瑜要诸葛亮十日内造十万枝箭,这绝不能做到,但诸葛亮竟答应了,并且只要三日时间,我们为诸葛亮的性命深深担忧,作者罗贯中在叙过时设下一个又一个的悬念,峰回路转,最后写了诸葛亮妙计取箭,令人拍案口称奇。又如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也是情节曲折生动,扑朔迷离,引人入胜的。初中语文课本所选《狼》,仅200多字,却写得曲折有致,扣人心弦,紧张的情节,时时吸引着读者,是我们作文的一个很好的范例。
使文章曲折生动有下面几种方法: (1)巧设悬念。设置悬念可使文章情节产生波澜,引人入胜。设置悬念也有几种方法,如:先果后因;全篇设悬;误会巧合等。
(2)抑杨交错。作文中欲扬先抑,可以通过抑突出其杨;欲抑先杨,可以以扬衬抑、突出其抑。这样抑扬交错,相辅相成,使文章波浪式地向前发展,突出所写事物的特征,所写人物的品质。
如《白杨礼赞》中,用黄土高原的美景来衬托白杨树的挺拔傲立,在人们的赞叹——恹恹欲睡——惊奇的情绪变化中引出了白杨树,用了先杨后柳再杨的手法突出白杨树的形象,第七段中又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突出了白杨树“伟丈夫”的品格。
(3)多设层次,事物本身有多个侧面,事件本身的情节也不是单一的,多设层次,可以使情节本身变曲折,文章自然会波澜起伏跌宕多姿了。
(4)虚实并蓄。记叙文是以反映现实生活的真实为主的,但也可以采用借代烘托和比喻暗示的手法,或联想、想象等手法。描述出富于变化的虚幻景象,这样虚实并存,生动感人。
8、 恰当剪裁,详略得当
好裁缝能做出称心得体的服装,首先取决于剪裁好,好的作者也要对所选材料恰当剪裁,根据中心思想的需要,对主要材料祥写,对次要材料略写,对中心无关的材料要大胆裁去,这样才能写出重点突出,主题鲜明的文章。详叙,就是要又紧扣中心,最能具体,生动地表达文章中心的主要材料充分发挥,细致刻画,浓墨重彩,集中详细叙写;略叙,就是要对与文章中心有些关系而能不写的次要材料,只要不影响中心的表达,不影响内容的连贯,衔接,不影响文章的完整,就惜墨如金,轻描淡写,不吝割舍,概括简要叙述。我们学过的《我的老师》一文,巍先生在这篇散文里旨在表现蔡老师的美好心灵,抒发自己热爱、感激老师的情怀,选取了老师假装发怒,教我们跳舞,让我们观察蜜蜂,教我们读诗,我们对蔡老师的依恋,以及正确
7
处理“我”与同学们的纠纷,“我”在“梦中”、“寻师”等几件事儿。分析这些材料,哪些最能表现文章的中心呢?即哪些材料与中心关系最为密切呢?显然,蔡老师正确处理“我”与同学们的纠纷与“我”在“梦中”“寻师”是主要材料,其余则为次要材料。主要材料自然应当详写,愈具体愈详尽愈好,而次要材料则应略写,愈简洁愈好,愈概括愈好,这样文章的重点也就出来了。魏先生即是如此,对于后两件事情精雕细刻、浓墨泼洒,而对前几件事情则略略带过。表现在行文中,主要材料就成了重点段落,而次要的材料是非重点段落,再如《分马》一文,写人叙事,详略配合浓淡相宜、重点突出。从分马到换马,在诸多人物中,只详写了郭全海和老孙头,深刻表现了主要人特的个性特点。详写郭全海是为体现党在土地改革中的领导作用;详写老孙头在于反映广大翻身农民的喜悦心情和觉悟的提出,同时说明教育农民是长期艰巨的任务。对其他人物则省俭笔墨,却也各具特色。这样安排详略,有力地突出了文章的中心。
详略与略叙,从目的作用上是殊途同归,相反相成;从形式写法上是存留弃舍,各司其职。有详有略还未必是好文章,必须做到该详则详,需略则略,详略配合得当才能达到相反相成,相得益彰。写文章既不可平均使用笔墨,也不可详略颠倒,否则会本末倒置、喧宾夺主,冲淡主题,淹没中心。
9、 议论抒情、感染力强
记叙文以记叙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也可以用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恰当的议论抒情会更好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我们在写叙述文时,往往对所写的人物、事件直接表达自己的看法,表明自己的态度,这就要在记叙中穿插议论,这种议论可以阐发人物、事件的意义,加深读者的理解;可以评判人物、事件的是非曲直,提高读者的认识;可以强化人物的形象,深化中心。如《荔枝蜜》中作者看到农民在田间劳动后,文中这样写:“他的正在用劳动建设自己的生活,实际也是酿蜜——为自己,为别人,为后世子孙酿造生活的蜜”。这一句议论赞美了农民的勤劳,起到了画龙点睛,揭示主旨的作用。总这,记叙文中的议论要为记叙服务。 在记叙文中穿插议论的方式有:(1)先叙后议。阐发所写事物的意义,增强文章思想感情的深度。如《谁是最可爱的人》中叙述完一个故事,后面就用一段议论阐明事件的意义,表现志愿军战士崇高的精神境界。(2)先议后叙。由议论引出叙述,使读者对所叙事物先有一个思考,引起对下文的密切关注。如《一件珍贵的衬衫》开篇就议论,下文追述往事,领起了下文。(3)夹叙夹议。使读者一边明确事情的真相,一边随着作者的文笔进行思考,对主题逐渐明确。如《老师,我想对您说》边叙述老师对“我”的偏爱,边议论。在前边叙述的基础上真情地发议论:“我觉得和同学们的关系在疏远,老师对我的关心和爱护使我害怕,使我无所适从。”随着老师对“我”的关心和爱护,同学们的揶揄越来越强烈,甚至对我有敌对情绪,“我彷徨,我苦恼,我不能自拔。”最后发出强烈议论:“我的内心在呼唤:老师,请少给我些‘爱’吧!我只需要得到与其他同学同样的关怀,请把多余的爱分给大家吧,我们彼此需要公平的爱!”文章夹叙夹议,表现了希望老师把爱分给同学们的主题。
记叙文中运用议论要注意:(1)议论必须以描写记叙为基础,适应记叙的需要和记叙描写有机结合,不能空发议论。(2)要摆正记叙文中记叙和议论的主次位置,不能喧宾夺主。作者写文章或为阐明观点,或为说明文理,或为抒发感情,许多记叙是通过写人叙事写景状物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的。要将感情充分表现出来,就要借助于抒情方法。抒情不仅可以烘托人物,渲染气氛,感染读者,而且可以深化中心,增加文章的文彩。如“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想见!”(《背影》)“白杨树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白杨礼赞》)
怎样在记叙文中抒情呢?
(1)直接抒情。即作者在文中毫不掩饰地直接表达自己的感情。如上文中的两例就是直接抒发想念、赞美之情的。
(2)间接抒情。即作者不直接表达自己的感情,而把感情渗透在对人事景物的记叙描写中。如《羚羊木雕》一文,记叙了作者把珍贵的羚羊木雕送给了最好的朋友万芳,结果在妈妈的强迫下极不情愿地向好朋友要回了木雕。通过充满感情的叙事,表达了对珍贵友谊的渴望和对妈妈不当做法的不满之情。其中写“我”从万芳家里出来,“我一个人慢慢走在路上,月亮出来了,冷冷的,我不禁打了一个寒颤,路上一点声音也没有。”景物描写有力地衬托了“我”痛苦不安、羞愧难当之情。
在记叙文中抒情要做到:(1)抒真情,只有情动于衷,才能以情感人;(2)抒情方式灵活运用。 有时候,记叙文通过议论来抒情,这时,议论和抒情就结合在一起了。
8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