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塘小学 数学 科教案
班 课题 整理和复习 此主题共 1课时 第1 课时 拟第 周上课 主备教师
学习目标 1、通过学生主动讨论和交流,对100以内的加减法笔算,连加,连减,加减混合以及相应的用数学解决问题进行整理和复习。 2、通过整理和复习,培养学生的自学整理意识。 重 点 对本单元的知识进行整理和复习,提高计算的正确率和熟练程度。 难 点 理解算理 课前准备 课件 学生预习 教科书P33 集体备课内容 一、 回顾 小朋友,今天这节课我们要一起来复习这个单元的知识。你们知道这个单元我们主要学习了哪些内容吗?请和你小组的同学互相说一说,并把它写在题卡上。 二、 整理和复习 二次备课内容 教学过程 1、小朋友们都说出了自己的想法,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各小组的成果展示。 每个小组的同学都发表了自己的观点,那么现在我们来给我们的学习过程排排序,谁还记得我们是先学什么。再学什么?为什么呢?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知识要点。 2、分类复习 ①小朋友们都整理的很全面,有的小组补充的也非常,接下来,我们就先来看看笔算加减法。 刚才有小朋友提到笔算加减法分为进位加,不进位加;退位减法和不退位减法。谁能分别编 31
一道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那你们会计算吗?指名上台板演。 校对时提问: 笔算加法应注意什么?减法呢?它们有什么共同的地方?有什么不相同的地方? 小朋友们都说的很好,那在我们计算时你还有什么特别想提醒其他小朋友注意的地方吗? ②接下来让我们一起做一做。比一比,看哪位小朋友是个合格的小计算家。③改错。 三、 应用拓展 解决问题 1、课件分步出示 瞧,这有几位小朋友正在和小鸡们玩呢。母鸡有45只,小鸡比母鸡多47只,你能提出什么问题?你知道怎么列式吗?如果条件换成“小鸡比母鸡少7只”,怎么列式? 2、爸爸今年41岁,儿子今年13岁,爸爸比儿子大多多少岁? 要求学生列式进行计算,那10年后呢,10年后爸爸比儿子大多少岁?小组讨论。 四、 总结 小朋友,这节课你感觉怎么样?学得开心吗?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说明:要求同行同字号,统一用宋体;打印教案和二次备课都要提前一周完成;双周的星期五中午上交前两周的教学反思,由教研组长检查
32
高山塘小学 数学 科教案
班 课题 练习七 此主题共 1课时 第1 课时 拟第 周上课 主备教师
学习目标 1、通过练习使学生能熟练计算100以为的加减法并进行应用。 2、通过各种形式的练习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重 点 提高计算的正确率和熟练程度。 难 点 灵活运用 课前准备 课件 学生预习 教科书P34 集体备课内容 一、 基础练习 上节课小朋友自己对这个单元的知识进行了整理和复习。那么今天我们就来做一些有关他们的练习。 1、 笔算 二次备课内容 教学过程 瞧,小白鸽飞来了。看看他们给我们带来了什么?还记得我们昨天总结出笔算加减法的注意点吗? 让我们一起算一算。 2、 比赛,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练习3,给学生计时) 3、 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练习2) 33
二、 应用拓展 解决问题 1、 爸爸给方方买了一个台灯和一双运动鞋。 图片出示,根据这个条件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同学们都提出了自己的问题,在解决这个问题之前,让我们先估计一下,大约是多少? 在计算前,我们先进行估计这样有什么好处呢? 2、 建筑公司有22辆卡车,货车比卡车少15辆。你们要提的问题是?课件出示。 三、 总结 这节课的学习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对老师这么上课有什么意见吗? 四、 作业:书上P35 第8题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说明:要求同行同字号,统一用宋体;打印教案和二次备课都要提前一周完成;双周的星期五中午上交前两周的教学反思,由教研组长检查
34
高山塘小学 数学 科教案
班 课题 我长高了 此主题共 1课时 第1课时 拟第 周上课 主备教师
学习目标 1、通过学生活动,加深对长度单位米和厘米的认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并通过实际的测量锻炼学生在实践中运用知识、创新发展的能力。 2、通过测量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分工意识和合作能力。 3、在活动中渗透统计的初步知识。 重 点 学会正确测量实物 难 点 测量方法 课前准备 课件 学生预习 教科书P36-37 集体备课内容 一、引导测量,激发兴趣 十一长假小朋友们都做了些什么?玩得很开心吧。这节课我们就在课堂上玩,看谁玩得最好,又能学到本领。我们是二年级的小学生了,经常听小朋友说,咱们是大哥哥大姐姐了,为什么这么说啊。我长大,我长高了,是吧! 二次备课内容 教学过程 这节课我们就来给自己做一次小小的体检。同学们做过体检吗?都有哪些项目?由于我们设备不是很齐,这节课咱们只能完成一些有关测量的体检。老师宣布体检站正式成立,首先我们得聘请一批的小医生。 测量绳子。测量出一米并做上记号,2米,3米…… 恭喜你们,你们都被录取了。那今天这节课我们都要测量哪些项目呢?请小朋友打开信封看一看。谁给大家说一说?那么怎样测量呢? 35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