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这样的讨论,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估算的基本方法。在练习中,教师也应注意提出估算的要求,使学生逐步能够灵活地运用这些方法。
(3)笔算。因为学生已经学习过两位数的退位减法,因此教材在竖式计算的处理上,给出了个位的结果,提出“接下来该怎么做?”提示了教学的重点,即十位仍然不够减,要向百位借1。教材要求用小组讨论的形式进行,以体现合作学习的要求。
教学这部分内容,可采取先尝试再讨论的形式,也可以围绕教材提出的“接下来该怎么做?”进行讨论。要注意在学生独立思考和独立解答的基础上,通过小组交流,得出结论,理解“哪一位上的数不够减,都要向前一位进1”的计算法则,教师不要包办代替。
“做一做”安排的是一个果园果树数量的统计图,要求看图提问题并计算。这里包含了看统计图、提数学问题和计算的综合性训练。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先集中提出问题,教师用板书或多媒体将问题呈现出来,然后要求先解答用减法计算的问题,以巩固本节课所学内容,注意纠正计算中的错误。计算较快的学生,可以继续完成用加法计算的问题。
2.例2。
例2的教学内容是被减数中间有0的连续退位减法,这是连续退位减法中的难点。教材是在例1的基础上,把被减数517改为507,提出思考的问题:计算上有什么不同?引出本例需要探究的问题“要从十位上退1,十位上是0,怎么办?”教学时,教师可抓住这个关键问题组织学生讨论,通过讨论明确要从十位上退1,十位上是0,就要从百位上退1作10,再从这个退下的10中退1到个位作10,这时十位上是9。如果学生的理解仍有困难,可以借助计数器或多媒体演示作必要的讲解和归纳。
关于这一计算原理,一般只需学生理解即可。竖式计算时仍然是应用“哪一位不够减,就从前一位退1”的计算法则。
3.例3。
例3是被减数中间和末尾都是0的连续退位减法。因为被减数只有三位数,所以笔算计算原理与例2相同。教材在这里安排用多种方法计算,运用竖式计算方法和过去学习的口算的方法,体现算法多样化的思想。教材中提示了两种口算的方法。
教学本例可采用分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让学生先提出自己的算法,再组织汇报交流。学生提出用竖式计算,由教师板书,学生口述解题过程,进一步巩固笔算计算方法。学生可能提出不同于教材的方法,教师应给予肯定和鼓励。
4.关于练习六中一些习题的说明和教学建议。
本节安排了一个练习,以不同形式对连续退位的减法进行综合练习。
第2题和第3题是加减两步计算的应用问题。第2题可以用连减法,也可以先把卖出的加起来,再用减法求还剩多少。第3题有两个问题:“这时园内有多少游客?”(是加减两步计算)“全天园内来了多少游客?”(是一步计算的加法题)教学时,可以先让学生讨论,怎样列式?再独立进行计算。
第5题,“找朋友”,拿着得数相同的两个算式的小朋友是朋友。教师可将题目作成卡片,发给学生,以游戏的形式进行。
第6题,是一道开放题。小明家、小红家和学校都在一条路上,它们的位置会有两种情况。当小明和小红家分别在学校两侧时,计算时要用加法;当小明和小红家在学校同侧时,计算时用减法。教学这道题也可
以先组织学生一起讨论,同时用线段图帮助学生理解。
思考题:在□里填上适当的数字。 1 9 7 - □□ □□
可以这样想:
①被减数十位上的数是9,减数十位上的数一定是9,否则被减数就不需要从百位上退1。
②19-9的差是一位数,所以可以判断被减数的十位是向个位退了1,那么差的十位上的数是18-9=9。 ③被减数的个位从十位退1与个位上的数相加得17,17减一个一位数差仍是一位数,有两种可能:17-8=9 17-9=8
所以答案是 1 9 7 1 9 7 - 9 8 - 9 9 9 9 9 8
□□□□ - □□□ 1 可以这样想:
一个四位数减一个三位数的差是1,那么这个四位数一定是最小的四位数1000,而三位数一定是最大的三位数999。
加减法的验算
本节教学内容是学习加减法的验算方法。教材编排有这样几个特点。 (1)用买东西的生活实例引出验算问题。
(2)以往加、减法的验算是放在加法和减法的计算中分别学习的,现在采用加、减法验算集中编排,加法和减法的几种验算方法集中出现,以利于学生通过加、减法的互逆关系理解和掌握加、减法的验算方法,体现方法多样化。
(3)体现合作学习的要求,加减法的验算方法都是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得出。
教学本节内容,首先要注意创设实际问题的情景,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理解验算的意义和作用。其次学生在以往学习加、减法计算中已经初步感受到加、减法的关系,例如,根据一幅图画,写出两个加法算式和两个减法算式;可以想加法算减法等,教学中要从这些已有认识出发,去探索加、减法的验算方法。要注意体现合作学习和自主探索的要求。
本节内容可用2课时进行教学。 具体内容的说明和教学建议 1.主题图。
教材设计了两幅有联系的买东西的情境图:①妈妈买一套运动服和一双运动鞋,付出200元。②售货员找给妈妈17元。这个买东西的过程包含了一个加法问题(买一套运动服和一双运动鞋一共要多少元?)和一
个减法问题(应该找给妈妈多少钱?)。由孩子提出的“找的钱对不对呢?”提出检验计算结果的问题,引入验算的教学。
教学时先让学生看图1(如果有条件可用多媒体做成动态画面以展现事情的发展情节)。说说图中讲的是一件什么事?这件事中包含了哪些数学问题?让学生提出,并
进行计算。然后出现孩子的问题(使用多媒体可结合画面出现孩子的画外音),组织学生讨论,怎样解决孩子提出的这个问题?使学生明确需要对计算结果进行检验,引出课题。
2.例1。
教学加法的验算。教材针对“买一套运动服和一双运动鞋一共要多少元?”的计算结果提出:怎样检验加法的计算结果?下面以小组讨论的形式,由学生提出了三种具体的验算方法,归纳起来有两种:(1)交换加数的位置再加一遍,看和是不是相同。(2)用和减一个加数,是不是等于另一个加数。
教学时可先让学生独立思考,你想用什么方法检验加法的计算结果?再组织小组讨论和汇报。因为学生初次接触验算,可让学生边看书,边思考和讨论,教师作适当的引导和提示。最后就学生提出的方法进行归纳和总结。
“做一做”可以让学生先独立完成,再交流一下你是用什么方法验算的?验算的结果怎么样? 3.例2。
教学减法的验算。教材的处理与加法验算相同,先提出问题,再运用小组讨论的方式进行。学生提出了两种具体的验算方法,归纳是:(1)用被减数减去差,看是不是等于减数。(2)用差加减数看是不是等于被减数。
教学这部分内容依然可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进行。由于学生在学习加法验算时已经了解了如何进行验算,这里应当充分体现学生自主探索,让学生观察减法算式的各部分关系,提出验算的方法。
“做一做”的处理方法与例1相同。也可以要求两道题用不同的方法进行验算。
4.关于练习七中一些习题的说明和教学建议。练习七是本单元教学的综合性练习,共9道题。 第1题是巩固三位数的加减计算,安排了4道三位数加法题和4道三位数减法题,结合第三节的教学,可以要求学生先计算,再验算。
第2题是找错题,要求学生用验算的方法找出错题,再改正。既巩固了验算,又巩固了计算。 第3~5题的形式不同,但都是应用加减法各部分的关系进行计算和填空。可以先让学生独立解答,再交流,说说是怎样填出来的。
第6题是一道情景题,教材呈现一艘客轮到码头后旅客上下船的情景,是一道两步计算的加、减应用题。可以先让学生看图叙述图意,找到条件和问题,提出解答的思路,再独立列式计算。
第8题是一道开放题,给出一组商品的价格,要求提出问题并计算。因为商品的品种较多,所以能提出多个不同的问题,计算的结果也不同。接着由小精灵提出“用500元可以买哪些商品,还剩多少元?”解答这个问题,需要先估算,再进行计算。提问题可用小组活动的形式开展,先在小组中提出三个问题,小组同学共同计算出结果,各小组在全班进行汇报交流。然后教师提出小精灵的问题,让同学们发表意见,实际是
一个进行估算的过程:买哪几件商品的价钱大约500元?最后让各人根据自己选择的商品,进行计算。
第9题是选作题,使这四个数建立起一个等式,实际只要考虑每个数的个位数。答案是107+108-106=109。
整理和复习1
学习完本单元,整数加、减法的教学也就基本结束了。在“整理和复习”中,主要对整数加、减法笔算的相关内容进行归纳和总结,培养学生总结和归纳的能力。并安排了应用问题,通过解答应用问题巩固计算,使学生进一步体会计算与实际的联系,增强应用意识。
这部分内容可以用1课时进行教学。 具体内容的说明和教学建议
1.“整理与复习”第1题。教材以“笔算加减法要注意些什么?”引出整理和复习的内容。下面以小组讨论的画面提示了整理与复习的教学形式。教学时可先就教材中提出的问题组织小组讨论,再进行全班汇报。一个小组的汇报可能是不完整和不系统的,再由其他小组进行补充。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分笔算计算法则、验算方法和估算作适当的板书。最后综合同学们的发言,结合板书作概括的总结,要注意强调验算和估算的作用。
2.“整理和复习”第2题。教材安排了一道应用问题,要求先提出问题,再计算。教学时可以先让学生提问题,教师根据问题类型按用加法计算和用减法计算分类板书出来,再作适当归纳。求两个数的和是多少的问题要用加法计算,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或少)几的问题要用减法计算。
然后根据提出的问题列式计算,由学生独立完成。根据教材所给的数据,这里的计算包含有连续进(退)位和不连续进(退)位的加、减法,计算后可以要求学生对自己的计算结果进行验算,对计算中出现的有代表性的错误可以在全班进行讲评。
3.关于练习。练习八共安排了两道题。第1题是三位数加、减法的笔算混合练习,可让学生先独立完成,再进行评比,看谁做得都对。做错的同学要求检查一下错在哪里。
第2题,是以图画形式呈现的应用问题,包含了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的加法计算问题、求两数和是多少的加法计算问题和求剩余数的减法计算问题。教学时可先让学生讨论一下每个问题应当选择什么条件,用什么方法解答,再让学生独立完成。
参考教案 课题一:加法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8页例2。
教学目标: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加法计算法则,会笔算三位数的连续进位加法,学会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
教学过程:
一、检查复习(全班做,请学生板演) 3 6 4 2 8 7 + 7 2 + 8 8 + 4 9
结合板演情况进行评议。 二、新课
1.谈话:同学们,昨天我们学习了连续进位的加法,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这部分内容。我们再来看“中国部分动物种数统计表”。
用图表或屏幕出示该表,接着框出或用颜色显示下面的部分。
爬行类 两栖类 376 284 提问:谁能就这两个数据提出一个用加法计算的问题? ──爬行类和两栖类的已知种数一共有多少种? 列出算式: 376+284
2.教师:在上学期我们已经学习过估算,现在请同学们先估计一下376+284的和大约是多少。 分小组讨论并在全班汇报。
教师:让我们看看这个同学是怎样想的?和我们的想法相同吗?
让学生看教材或在屏幕上出现教材第18页的男孩子和他的估算方法。(估算方法可使用画外音) 归纳:在进行三位数的加法估算时,一般可以把加数看作与它接近的整百数或几百几十,再用口算的方法估计出和的范围。这种方法在我们生活中应用是非常广泛的。
3.教师:下面请同学们用竖式计算一下。 学生独立计算。
请学生汇报计算结果,并说说计算的过程。同时教师板书或用屏幕显示。
归纳:从刚才的计算中我们看到,个位上6+4=10,写0向十位进1,十位上7+8+1=16,写6向百位进1。所以,在加法计算中,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就要向前一位进1。
4.反馈练习。第18页“做一做”。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
交流计算结果,教师就巡视中发现的问题组织学生讨论。 三、巩固练习 练习五第1、2题。
课题二:加、减法的验算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7页。
教学目标:理解验算的意义,经历探索方法的过程,学会对加法进行验算,培养检验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过程: 一、准备铺垫
看第一个算式填出下面三个算式的得数。 45+56=101 56+45= 101-56=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