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试时间:45分钟)
一、选择题
1.(2016·常德模拟考试)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记载夏商周时写道:“七月流火,农夫之辞也;三星在户,妇人之语也;月离于毕,戍卒之作也;龙尾伏辰,儿童之谣也。”材料反映夏商周时期( )
A.人们熟知人事与天象息息相关 B.统治者借神权以加强王权 C.人们认为有超人间的鬼神世界 D.社会各阶层普遍注意天象
解析:材料中农夫、妇人、戍卒、儿童知道一些天象,表明社会各阶层普遍注意天象,故D项正确。 答案:D
2.(2016·赣州摸底考试)据《史记》载:“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也。父欲立叔齐,及父卒,叔齐让伯夷。伯夷曰:‘父命也。’遂逃去。叔齐亦不肯立而逃之。”针对材料中所反映的问题而确立的制度是( ) A.井田制 C.宗法制
B.分封制 D.礼乐制
解析:井田制是西周时期的土地所有制,材料没有体现,故A项错误;分封制是周天子分封诸侯,建立诸侯国巩固王室的措施,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爵位继承问题,从“叔齐亦不肯立而逃之”,可知体现的是嫡长子继承制,故C项正确;礼乐制主要是不同等级贵族在祭祀宴饮时的音乐和礼仪,故D项错误。 答案:C
3.(2016·江西一模)战国时期,官吏享受报酬的形式不再以土地为标准,其俸禄和等级基本以粮食多少来划分,计量单位有石、盆、斗、斛等。如“官吏二千石者,(月各)百二十斛”。这反映出( ) A.农业发展迅猛 C.郡县制形成
B.分封制崩溃 D.官吏待遇下降
解析:根据材料“不再以土地为标准”表明原来通过“授土”“授民”的分封制遭到破坏,故B项正确。 答案:B
4.(2016·太原期末考试)近年来,随着《甄嬛传》《琅琊榜》热播,以子嗣夺嫡与后宫争宠为主题的古装影视剧十分火热,令观众津津乐道。抛去艺术夸张成分,导致古代社会这些现象出现的根源是( ) A.家国一体 C.宗族制度
B.嫡庶有别 D.君权至上
解析:由于古代帝王的君权至上,而王位继承又是按照嫡长子继承的原则,以致子嗣夺嫡与后宫争宠的现象屡屡发生,故D项正确。 答案:D
5.(2016·河北模拟考试)据记载,东汉桓帝时规定“婚姻之家及两州,不得交互为官”,如官员史弼,本应出任山阳太守,但由于岳父母家恰好在山阳辖内,于是史弼上书自陈应回避,被调任为平原相。这说明桓帝( ) A.将地方的人事任免权收归中央 B.已认识到地方割据的根源 C.有意防范地方势力膨胀的危害 D.注重维护察举制度的公平
解析:根据题意得知,东汉时规定有亲属关系的不可同在一个地方做官,从秦朝郡县制的实行,即把地方人事任免权收归中央,故A项错误;地方割据的根源是地方的权力太过强大,故B项错误;避免血缘关系与地方政治结合妨碍中央集权,故C项正确;察举制的主要方式是地方官员按照考核推举,题目中并未涉及到,故D项错误。 答案:C
6.(2016·临沂检测考试)武则天执政时,不经三省长官而自行任命官员,被当时的宰相刘祎之批评:“不经凤阁鸾台,何名为敕!”“凤阁鸾台”指的是( ) A.尚书省与中书省 C.门下省与尚书省
B.中书省与门下省 D.尚书省与吏部
解析:三省六部制之下的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分别担负起草、审议、执行的机构职能,政策的推行、官员人事任免等事需要征得中书省、门下省的同意,才符合当时中央政府运转机制,选择B项符合题意。 答案:B
7.(2016·湖北期中考试)唐朝设御史台“掌邦国刑宪典章之政令,以肃正朝列”“纠正百官之罪恶”。御史台所属机构有:台院、殿院和察院,分别“掌纠举百僚、推鞫(审判)狱讼、弹劾违法”“纠察朝仪”“巡按州县、纠视刑狱”等。材料表明唐朝御史台( )
A.司法性质 C.职广位重
B.分割相权 D.抑制腐败
解析:材料表明唐朝御史台属于监察机构,而非司法机构,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唐朝御史台分割相权,故B项错误;唐朝御史台“掌邦国刑宪典章之政令”“纠正百官之罪恶”,职广位重,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反映出唐朝御史台监察的效果是否抑制了腐败,故D项错误。 答案:C
8.(2016·石家庄质量检测)汉唐宰相大多出自世家大族,朝堂之上可以坐着与皇帝议论国家大事,谓之“坐而论道”。宋朝时,大臣多出自科举,已无“坐而论道”的资格,在皇帝面前必须直立奏对。这表明( ) A.贵族执政退出历史舞台 B.官僚政治体制基本确立 C.君主专制统治登峰造极 D.选官制度发生重大变化
解析:根据题干中汉唐宰相“坐”到宋朝大臣“站”,体现了君主专制的不断加强,从汉唐宰相多出自“世家大族”到宋朝大臣多出自“科举”,体现了官僚政治体制的不断完善。 答案:B
9.(2016·河南模拟考试)北宋初年的三省、六部、九寺、五监,除少数机构外,大多只管理部分事务,甚至成为闲散机构,名存实亡。“三省、六曹、二十四司……事之所寄,十亡二三”。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 ) A.国家尚未统一稳定 C.君主专制的加强
B.官员队伍的冗杂 D.中央集权的强化
解析:材料“三省、六部”等机构均属于中央机构,其名存实亡是君主专制加强的反映,故C项正确。 答案:C
10.(2016·山东调研联考)李孔怀在《中国古代行政制度史》中说:中国地方行政区划,自秦汉以来,基本上按山川地形的自然境界建置,元朝地方区域的设置,人为的使自然区域割开,造成犬牙交错的局面。元朝统治者如此调整地方区域的主要目的在于( ) A.扩大统治区域 C.加强控制地方
B.缓和蒙汉矛盾 D.发展地方经济
解析:根据题意,由按照山川地形到人为的使自然区域分割,犬牙交错的局面有利于加强对
地方的控制,不利于地方凭借自然地理优势而形成割据势力,故C项正确。 答案:C
11.(2016·湖南联考)根据下面示意图判断,它最有可能反映的是( )
A.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B.元朝的行政制度改革 C.明朝调整中央和地方官制 D.清朝的国家机构设置
解析:根据材料中的关键信息“裁撤中书省”“废行中书省”以及结合明太祖废丞相、权分六部,改行省制为三司制等相关史实可知,是明朝对元朝中央和地方行政制度的调整,故C项正确。 答案:C
12.(2016·湖北联考)“封建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古之圣人,以公心待天下之人,胙之土而分之国;今之君人者,尽四海之内为我郡县犹不足也,人人而疑之,事事而制之,科条文簿日多于一日,而又设之监司,设之督抚,以为如此,守令不得以残害其民矣。不知有司之官,凛凛焉救过之不及,以得代为幸,而无肯为其民兴一日之利者,民乌得而不穷,国乌得而不弱?”依据材料最符合作者意图的是( ) A.认为王国制、郡县制各有利弊 B.反对过分削弱地方权力 C.猛烈抨击君主专制高度集权 D.主张地方适当分权自主
解析:“封建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 A项观点正确,但只是部分材料的反映,故A项错误;B项是作者观点,但没有反映出作者的意图,故B项错误;C项观点正确,但只是部分材料的反映,故C项错误;题意是批判中国君主专制制度过分集权造成地方无权,主张加强地方权力以利民生,落脚到作者意图是主张地方适当分权自主,故D项正确。 答案:D 二、非选择题
13.(2015·新疆检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