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从不同层面满足了西方观众的审美要求,并且让他们对中华民族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电影以此闪光点来打开世界与中国跨文化交流的一扇大门,也拓宽了中国迈出国门去和世界其他国家文化进行跨文化传播的渠道。
三、中国影视跨文化传播的困境
中国影视跨文化传播遇到的困境主要是,跨文化传播的传者和受众所处的中西文化存在差异,导致其在艺术观念和审美观念上也必然存在差异。 (一)跨文化传播传者和受众的中西文化的差异
文化是一个民族在其经验和习惯中逐渐形成的一套行为方式和观念态度。各
个民族所处的自然环境不同,对自然资源的利用和对自然现象的理解程度存在差异,而且,人们在改造自然环境中还可能会增加许多带有民族特性的非自然因素,这些非自然因素会在社会中传播,在历史的浮沉中衍生出具有自己特色的文化和传统。相关的文化观念时时刻刻在指导和控制着人们的行为。中西方的传者和受众,由于其背景文化的起因和起源不同,所处的历史发展环境也不同,因此双方文化存在很大的差异。
(二)跨文化传播传者和受众的中西艺术观念上的差异
中西方的文化存在差异,在艺术观念上也必然存在差异。所以在制作人创作影视作品,尤其在接触到异国文化为背景的影视剧本时,很可能会按照自己文化背景下惯有的思维方式和文化价值观对其进行理解、重构和再现,在此过程中,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艺术观念难免会出现差异,从而不可避免地产生跨文化传播的困境。
中国艺术,在实践的创作过程中注重写意,以细腻见长,强调天人合一,注重兼容并蓄,因此审美意识注重得更多的是主观情感的表达,强调的是“意会”。而西方的艺术注重写实,强调客观呈现事物的本质,侧重于对对象本身的表现。
所以在影视作品中,由于中西方的艺术观念上存在差异,各自也有着不同的一套审美观念。特别是中国电影,题材离不开历史、武术等充满国家历史和深厚的文化背景,国内观众看起来尚且有些吃力,更别说国外的观众了,他们难免会觉得中国电影过于晦涩难懂,审美出现偏差也是很难避免。所以说,不同的传者和受众对影片主题表达的感悟有所不同是难以避免的。
总的来说,中国的影视作品可以坚持原来的主题,但不是说走回原来的路,剧情故事应该更加写实化,更加生活化,通过真实、生动的画面,促使国外的观众能从中更加容易了解中国,改变对中国原有的不好的或错误的看法,从而能更加全面地认识现在的中国,对中国的印象不是一直停留在过去,应该与时俱进。
四、中国影视跨文化传播的对应策略
着名华人导演李安在谈到跨文化传播时曾这样说道:“在中西方文化互动的过程中,我觉得彼此应该是给予取的关系,当你把自己的文化给别人的同时,也要调整自己文化里的不太适应的东西,然后才能交换对方的东西。当你在拿的时候,同时也要给予,它不是单向的,不仅是对抗,也是一种交流。在这个纠结的过程中,当然是一种对抗,没有对抗,就没有新意。”李安自己连续拍摄了《推手》(1991年)、《喜宴》(1993年)和《饮食男女》(1994年)这一“家庭三部曲”,李安电影的特征是在影片中渗透着中华传统文化精神,并探讨东方式的家庭伦理亲情和人际关系,并且着重展现和剖析新的历史时代条件下,中西文化之间的冲突、对立、渗透与和解,擅长在大的文化背景下来表现伦理道德问题。从李安的作品传达的中华传统精神文化中,我们可以从中得出一些有关中国影视作品跨文化传播的策略思考。
(一)在坚守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的前提下,丰富中国影视作品的内容 不要盲目跟风,进行不切实际的复制,这是影视创作上很重要的一点。首
先,盲目复制市场上雷同的作品,粗制滥造至观众产生审美疲劳,这已经足以失去国内的观众,就更别提“远销海内外”,进行优秀作品的跨文化传播了。其次是,不要为了取悦国外观众,就弃传统文化于不顾,虽不至于“崇洋媚外”,但也不应该为了取得国外观众的欢心,而摆出“低声下气”的姿态,极力赞扬国外文化,甚至是借踩低本国文化来抬高外国文化。最后,中国的影视作品创作者不应再盲目买下国外节目的版权进行照本宣科,毫无创新性可言的影视作品,没有太大的存在空间和意义。这样,中国影视作品的创作者也永远不能掌握主动权,掌握想要表达自己的话的主动权,而中华文化精粹在这样的情况下只能沦为本末倒置的“点缀”。所以说,影视作品的创作者们应该怀抱着更大的野心和远见去考虑到跨文化观众的需求,在对各国的文化平等尊重的前提下,不断调整自身作品的创作思路和发展方向,以适应全球化发展的趋势。
“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所以说,我们的影视作品首先要立足于本土,推崇“质变引起量变”的质量至上原则,提高作品的生产质量,提供更多元化的内容以供国内外的观众选择,促进影视作品输出的可能性。
(二)中国影视作品应该调整其着力点,开拓全球化视野,关注人类心理共性 很多国外的观众不是不喜欢中国的影视作品,也不是不爱看中国的影视作品,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看不懂”中国的影视作品。中国的影视作品多数有着厚重的历史背景或者源远流长的文化背景,描述故事的手法也以写意为主,注重的是精神意念等的传达,连一些国内文化程度相对而言较低的观众,也未必能完全体会个中情感,更别提国外的观众了。相反,好莱坞的电影为何能在全球一度掀起观影热潮?《变形金刚》系列、《美国队长》、《蜘蛛侠》、《金刚狼》等充满美国英雄主义色彩的电影,在全球均受到观众的喜爱和热烈追捧。美国的文化和价
值观也因此在全球遍地开花,其中好莱坞电影功不可没。好莱坞大片通常以人物故事为主线展开叙事,没有过多的历史文化背景,也没有过多的可追溯久远的“恩怨情仇”,只有人物形象的深刻雕塑以及故事架构的精妙绝伦。英雄电影拍了又拍,全球的观众还是照样买账,因为观众能在这样的电影中满足自己的视觉体验,过一把“英雄梦”,而没有过多的晦涩难懂的“潜台词”需要费力去猜测,观众看电影更多的还是为了放松自己的身心,然后才是感受影片所传达的高层次的精神层面上的内容,但如果观众连影片内容都看不懂,何谈对影片精神内容的体会和探索呢?
所以说,中国的影视作品创作者应该拓宽自身的视野,用全球化的目光去取材,开拓更多国际性题材的作品,而不再只是围绕几个题材打转,比如战争题材、历史剧题材等,也不是说要着眼于“星、腥、性”等吸引人眼球但低俗的“快餐文化”题材,而是应该开发更多表达人类心理共性的题材,比如说亲情题材、人性题材等,充满人类心理共性的题材往往能更容易引起人们的共鸣,创作者应该擅于挖掘体现人类基本情感的题材,为海内外的观众建构一个大众的世界,一个虽体现了不同的文化价值,却雅俗共赏的世界。只有这样,中国优秀的影视作品才能更好地在世界范围内进行跨文化传播,中国的形象才能让更多人认识并想要加深了解。
五、总结
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就是一部各种文化不断相互冲撞、交流、融合的传播史,通过跨文化传播,形成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互动,推动了世界文化的共同发展。而通过影视作品进行文化间的跨文化传播交流,已成为了当今时代的潮流。在全球化浪潮的推动下,影视作品以其极具代表性的的艺术表现形式、广泛的市场及其深刻的影响力,在文化传播交流中引领风潮。影视中跨文化传播的一个重要方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