示范性高职院校后勤队伍建设刍议
教育部、财政部又决定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通过重点建设100所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带动全国高职院校深化改革,提升高等职业教育的整体水平。在政府部门的强力推动和支持下,很多高职院校通过自身的创新和努力,在专业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取的了令人瞩目的成绩,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当然,很多院校也在后勤队伍建设上做了大量的工作,后勤队伍的结构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但仍然不能满足学校快速发展的需要。随着高职院校的快速发展和学校品位的提升,如何提高后勤队伍自身素质,提高管理服务水平,进一步深化后勤社会化改革,进一步促进教育教学与后勤服务的平衡发展,已成为高职院校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现就高职院校后勤队伍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谈谈个人初浅的看法。
一、当前示范性高职院校后勤队伍存在的主要问题
古人云:“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后勤队伍在高校的建设和发展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其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学校的管理水平和后勤服务功能的发挥,尤其在深化后勤社会化改革中更需要一支思想素质好,事业心强,精通业务,懂经营、管理、埋头苦干、乐于奉献的后勤队伍。但是,从一些新建示范性高职科院校后勤队伍来看,虽然有了很大的改观,但仍然不能满足形势发展的需要。
(一) 后勤队伍结构成分复杂,服务水平有差距,保障能力不够强。
目前,示范性高职院校的后勤队伍发生了一定的变化,有的从大中专毕业生中吸收了一部分新鲜血液,也有从其他岗位引进了年富力强的干部,还有的吸引社会上的经验丰富的经营管理者加盟,从而改善了年龄结构、知识结构和和学历结构,后勤保障的能力也大大增强了。但是仍然不能适应高校改革发展的需要,后勤服务还是滞后。
目前,示范性高职院校的后勤队伍一般由三部分组成:一是学院有正式编制的“正式工”;二是没有编制的“临时工”;三是通过承包、租赁或者转让经营权,吸纳的经营管理者,比如学校的食堂整体外包给经营的业主,而在业主的属下,又有很多的
员工为他工作。随着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深入,这三支队伍将逐步融合在一起,打破身份管理的界限,按照新的人事管理和分配办法,形成新的后勤队伍体系。但在一段时间内,这三支队伍还将存在,有必要对他们进行分析。
以XX某示范性高职院校后勤队伍为例,其比例具有代表性。
正式职工 73人 人数比例 22% 大专以上学历 32人
临时职工 97人 人数比例 24% 大专以上学历 0人
社会力量 305人 人数比例 64% 大专以上学历 6人
总计 475人 人数比例 100% 大专以上学历 35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