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
49、下列各项表述中,属于因果关系的有:( )
C.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50、黑格尔说:“割下来的手只是名义上的手”,是要说明( )
B.部分离不开整体
51、荀子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说明了:( )
A.规律是客观的
52、社会规律与自然规律的区别在于:( )
B.自然规律自发地盲目地起作用,社会规律是通过人们有意识地活动来实现的
53、“劳动过程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已经在劳动者的表象中存在着,即已经观念地存在着。”这句话更好地说明了:( )
A.意识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54、承认人的观念、情绪等对人体生理活动有重要影响,这是:( )
A.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55、对于同一事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反映,这说明:( )
C.意识受主体状况的影响
56、中国有句俗话说:“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这句话说明:( )
A.意识具有主观性
57、“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观点的错误在于: ( )
A.夸大了意识的能动性 58、物质和意识关系是:( )
D.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
59、正确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最重要的前提是:( )
D.正确认识和尊重客观规律
二、多项选选题:(在下列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至少有两项是符合题意的,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 1、二元论的错误在于:( )
A.把物质和精神绝对地对立起来 D.否认世界的统一性 2、意识的本质是:( )
A.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D.意识是人脑对客观物质世界的反映
3、马克思说:“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主要表现在:( )
B.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C.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D.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4、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 )
A.普遍联系 D.永恒发展
5、哲学基本问题的两个方面指的是:( )
B.思维与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 C.思维与存在是否具有同一性的问题 6、矛盾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在:( )
A.矛盾双方在相互依存中得到发展 C.规定着事物转化的可能和发展的趋势 D.使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
第 5 页 共 31 页
于自身的因素而得到发展
7、矛盾斗争性的作用表现在: ( )
A.促进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为矛盾转化创造条件 B.促成旧的矛盾统一体的破裂和新的矛盾统一体的产生 8、下列观点中,哪些是唯物主义都具有的观点:( )
A.物质决定意识 B.世界是可知的 D.意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
9、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性在于:( )
A.社会发展规律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反而决定人们的意志和愿望
D.个人的意志只能加速或延缓社会历史发展的进程而不能改变社会发展的总趋势
10、尽管历史上罗马教庭把哥白尼的“日心说”当作“异端邪说”加以打击,毁掉哥白尼的书,烧死布鲁诺,监禁伽里略,但这既不能改变地球绕太阳运转的规律,也不能阻止人们接受“日心说”。这些事实说明了( )
A.客观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C.真理中包含着不依赖于人的客观内容 D.真理终究会战胜谬误 11.矛盾力量发展的不平衡性表现在: ( )
B.在复杂的矛盾体系中有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 C.在一个具体矛盾中有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 12、社会规律是人们自己的“社会行动的规律”,这是因为:( )
A.人是社会历史的主体 B.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 D.社会规律存在和实现于实践活动之中
1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人类认识史上的伟大变革,因为它:( )
A.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 B.实现了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 D.正确地解决了哲学与各门具体科学的关系 14、下列说法中,正确体现意识能动性的有:( )
A.胸有成竹,料事如神 C.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15、下列各项属于新事物优越于旧事物的原因的有:( )
C.新事物具有新的结构和功能适应已经变化的环境和条件
D.新事物保留了旧事物中积极的因素并增添了旧事物不能容纳的新内容 16、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表现在:( )
A.是否承认矛盾以及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C.是否承认世界上的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D.是否承认世界上的事物是运动发展的
17、“量体裁衣”、“对症下药”所包含的哲理是:( )
B.切忌“一刀切”
C.不同质的矛盾用不同的方法来处理 18、辩证否定观认为:( )
A.辩证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 B.辩证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 C.辩证否定是事物联系的环节 D.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 19、下列见解中,能引导人们正确地发挥主观能动作用的有:( )
A.根据实际情况,积极创造有利条件 C.从现实条件出发,尊重客观规律 20、判断一个事物是否是新事物的错误观点是:( )
A.根据它时间上出现的先后 B.根据它的力量是否强大 21、下列各项正确反映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的有:( )
第 6 页 共 31 页
A.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 B.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C.质变体现和巩固量变的成果并为新的量变开拓道路
D.量变和质变相互转化过程体现了事物发展的连续性和非连续性的统一 22、下列选项中,体现量变引起质变的哲学道理的有:( )
A.九层之台,起于垒土 B.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C.长堤溃蚁穴,君子慎其微 D.水滴石穿,绳锯木断 23、下列表述,能体现重视矛盾特殊性的有:( )
A.量体裁衣,对症下药 C.因时制宜,因地制宜 24、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对立统一规律,这是因为:( )
A.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联系的内容和发展的动力 B.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
C.建立在对立统一规律基础之上的矛盾分析法是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 D.是否承认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对立和斗争的焦点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一、单项选择题:(下列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认识论是研究:( )
D.人的认识的哲学理论
2、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是:( )
B.实践的观点
3、第一次把科学的实践观引入认识论的是: ( )
C.马克思主义哲学 4、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 )
A.能动的反映论
5、下列选项中正确表达了认识客体涵义的是:( )
A.客体是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6、“社会上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这句话最好地说明:(A.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7、人类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在于:( )
B.人类社会实践的不断发展 8、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表明:( )
D.一切认识归根到底都是从实践中获得的 9、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是:( )
D.认识的“源”与“流”的关系
10、“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对立,属于:( )
B.唯物论和唯心论两条认识路线的对立
11、唯物主义认识论和唯心主义认识论的根本区别在于:( )
B.是否承认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
12、下列命题中属于唯物主义反映论观点的是:( )
第 7 页 共 31 页
)
C.一切知识都是来自对客观世界的感觉 13、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这是:( )
C.一切唯物主义都承认的观点 14、认识的本质是:( )
B.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15、反映的能动性的基本标志是:( )
C.创造性
16、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根本区别在于:( )
B.感性认识反映事物的现象,理性认识反映事物的本质 17、坚持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就是坚持了认识论的:( )
B.唯物论
18、坚持感性认识有待于上升到理性认识,这体现了: ( )
B.认识论中的辩证法
19、对同一句格言,年轻人所理解的意义,总没有饱经风霜的老年人所理解得广泛和深刻。这一哲学观点在认识论上说明了: ( )
A.理性认识包含感性认识
20、过分强调理性认识的可靠性和作用,否认感性认识的重要性的观点,在哲学上属于; ( )
C.唯理论
21、过分强调感性认识的可靠性和作用,否认理性认识的重要性的观点,在哲学上属于:( )
B.经验论
22、有些人在工作中单纯凭自己的经验办事,轻视理论的指导作用。他们在认识论上犯了:( )
D.类似经验论的错误
23、霍尔巴赫认为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都起源于感觉,各种理智机能都是感觉机能派生出来的。他说:“只有物质才能对我们的感官起作用,没有感官就不可能有任何东西被我们所认识”。“经验要求人们活动,理性要求人们思考”。“认真思考过的经验则把我们引向理性,而理性是不能欺骗我们的。??理性使我们认识事物的真正本性,推知我们期待它们
发生的结果。”撇开他的机械主义的缺陷,就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而言,其观点是:( )
B.辩证唯物主义反映论
24、人们常常不是先掌握了全部的事实材料再进行逻辑推理,得出正确结论,而是凭借少量的事实的启发,通过创造性联想,运用大胆的想象和“幻想”,实现对这些复杂事物的本质、结构或规律的认识。这种观点是: ( )
B.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25、“在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变革的先导”,这一命题:( )
C.强调了认识对实践的能动作用 26、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是指:( )
C.实践——认识——实践 27、“认识开始于感觉”,这是:( )
C.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承认的观点 28、判断对某一事物的认识是否完成的标志是:( )
D.对该事物的理论认识是否运用于实践,并取得预期效果 29、概念、判断、推理是:( )
第 8 页 共 31 页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