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三年级下册)
南信大高新实小 吴传松
教学内容: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P30例题、P31“想想做做”。
一、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方法的过程,会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会用交换乘数位置的方法验算乘法。
2、培养观察力、探究能力、抽象概括能力。
3、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习的信心。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难点:理解乘的顺序及第二部分积的书写方法。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播放《找春天》的音乐。师:出示三(3)班38位同学去春游,每位同学的车费是12元,的情景图。
【评析】
(配予《找春天》的音乐,让美术、音乐与数学知识融为一体,激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自主探索,研究算法:
1、 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学生在情境中搜集、提取出“38人”“每人12元”,师:“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你能估一估大约要付多少钱吗?”。
2、自主探索,尝试解决:
引导学生“你能试着算一算吗?”让学生独立思考,再进行同伴间的交流与讨论,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得到不同层次的发展。
3、讨论交流,优化算法:
师:“你能把自己的算法向大家介绍介绍吗?”生①38×10=380,38×12就是400多;生②38×4=152,152×3=456;生③竖式计算;生④38×10=380,38×2=76,380+76=456;师:“这么多的算法,你最喜欢哪一种算法?为什么?”
【评析】(在提倡算法多样化的同时,也要重视算法的优化,引导学生在算法的比较中优化,因为学生有了两位数乘一位数笔算的基础,对竖式计算的好处应当有所了解,所以学生会选择竖式计算。)
4、共同学习,解决问题:
师:竖式该怎样算呢?生:用个位上的“2”去乘“38”,再用十位上的“1”去乘“38”,最后将两次的乘积加起来。师:“好,你们能试着算一算吗?”学生尝试。
【评析】(当选择了竖式计算后,学生面临三个主要问题,这也是教学中的难点:①竖式的写法;②怎样用竖式算,尤其是第二部分的积应该怎样写;③为什么要这样写。首先引导学生自己尝试,接着由教师引导突破难点:第一,竖式的写法,学生已经学过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将旧知迁移,强调两个乘数数位对齐。第二,乘的顺序和第二部分积的书写,在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中,学生已经掌握了从个位乘起。这时,先让学生观察12个位上的“2”,用个位上的“2”去乘“38”,表示2个38,这是学生已经掌握的旧知。接着,看12十位上的“1”,让学生说说这个“1”表示什么?(1个十)这个“1”和“38”相乘表示什么?(10个38)10个38就是380。这里根据口算的方法,可以引导学生在竖式计算中先用十位上的“1”先乘38个位上的“8”,再乘十位上的“3”。第二部分的积380和第一部分的积76数位对齐了写,最后两部分积相加。第三,指出第二部分的积个位上的0可以省略不写。然后再让学生说一说写一写,最后得到内化。因为学生亲自动手写,动口说的实践活动比一味由教师说或个别学生说要更为深刻。)
5、验证结果,提高效率: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