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潍坊学院语文教育《文学理论》B卷试卷答案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5/23 7:00:52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潍坊学院成教学院语文教育专业 《文学理论》试卷答案及评分标准

(B卷)

一、判断对错题:

本大题共10分,每小题1分,答案唯一。

1.对 2.错 3.错 4.错 5.错 6.对 7.错 8.对 9.对 10.错

二、填空题:

本大题共10分,每空1分,答案唯一,内容填错或填写别字均不得分,答案如下: 1、维柯

2、丹纳 3、魏晋时期 4、华兹华斯 5、较大的思想深度 6、读者

7、“有意味的形式” 8、陌生化 9、刘勰 10、延留

三、名词解释:

本大题共20分,每小题5分,标准答案及具体评分分值排布如下: 1、艺术生产:

艺术生产就是艺术创造活动。(1)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它是人对世界的一种审美掌握方式,即主要通过情感体验和直观的方式掌握世界,形成对世界的审美意识并运用艺术符号将其物化、创造一个独特的具有审美价值的形象世界的活动。(2)在各种精神生产活动中,艺术创造突出地表现为“精神个体性的形式”和保持着“精神的自律”,因而是一种最富于创造个性的“真正自由的劳动”。(2)

1

2. 话语:

是特定社会语境中人与人之间从事沟通的具体言语行为,(1)即一定的说话人与受话人之间在特定社会语境中通过文本而展开的沟通活动,(2)包含说话人、受话人、文本、沟通、语境等要素。(2)

3.文学创造的主体“客体化”:

所谓文学创造的主体“客体化”,是指主体从选择具体客体开始到对具体客体的重塑整个过程,都要从生活出发,以生活为依据,也就是说,始终受到客体的规定和制约。(2)具体说,作家对具体客体的选择总是或明或暗地受到当时社会生活的情势,包括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和社会心理、社会意识等等多种生活因素的规定和制约的。(3) 4.情感评价 :

情感评价是文学创造的本质属性和文学创造的必然要求,它是一种价值取向,(1)内隐着人的政治、经济、文化、伦理、宗教和审美等社会性需要与态度,以及由此诸多因素形成的对社会生活的心理体验和判断。(2)由于文学创造尚善的价值取向,情感评价是以高尚和功利为特征的品格。(1)而作为实现方式,情感评价在文学作品里是个立体结构:诚挚的内在情感和外在的艺术展示。(1)

四、简答题(每小题8分,共32分)

本大题共32分,每小题8分,标准答案及具体评分分值排布如下: 1、如何看待文学艺术领域中的俗与雅的问题?

答:(1)文学艺术的雅与俗的界限仅仅是相对的,往往俗中有雅,雅中有俗,并且随着时间的流变和接受者的不同而有所变化。(1分)

(2)俗与雅的问题同毛泽东提出的文艺的普及与提高的问题,具有同一层面的含义。毛泽东认为,普及的东西比较简单浅显,因此比较容易为目前广大人民群众所迅速接受;高雅的作品比较细致,比较难于生产,并且往往难于在广大人民群众中迅速流传。(2分)20世纪40年代,他进一步具体论述了普及工作与提高工作的关系,指出普及是人民的普及,提高也是人民的提高,是在普及基础上的提高,这种提高,为普及所决定,同时又给普及以指导。衡量文艺作品价值高低的标准,要看它是否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审美需要,并为人民群众所赏识。(2分)

(3)对于目前文艺领域出现的雅与俗的问题,同样要正确对待,积极引导,从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审美需要出发,在大力发展高雅的严肃的艺术的同时,又要重视引导通俗

2

文艺的健康发展,在普及——提高——普及无限循环的发展过程中,将我国社会主义文艺推向一个更高的水平。(3分)

2、什么是文学接受中的“共鸣”现象?它是怎样产生的?

(一)定义:共鸣,是文学接受进入高潮阶段的一个标志,(1)通常有两种含义:一是指在阅读文学作品时,读者为作品中的思想情感、理想愿望及人物的命运遭际所打动,从而形成的一种强烈的心灵感应状态。(1)另一种意义上的共鸣是指不同的读者,包括不同时代、阶级和民族的读者,在阅读同一文学作品时可能产生的大致相同或相近的情绪激动和审美趣味趋同现象。(2) (二)原因:

(1)、由于读者期待视野中的思想观念与作品中人物的思想观念相通。(1分)

(2)、由于读者期待视野中的情感经验与作者或作品人物情感经验的相同或相似。(1分) (3)、由于读者期待视野中的意志愿望与作者或作品中人物意志愿望的相近。(1分) (4)、读者期待视野形成的特定历史处境如果与一定作品所反映的历史状况有某种相通相类之处,也会引起强烈的共鸣。(1分)

3、艺术发现的心理特征是什么?

答:(1)艺术发现,就是作家在内心积累了相当多的感性材料的基础上,无意识地依据自己认识生活和评价生活的思想原则和审美趋向,对外在事物进行观察和审视时所得到的一种独特的领悟。(2分)

(2)艺术发现的心理特征是:第一,艺术发现是作家心灵的蓦然领悟。在此之前,作家都有相对长久地沉思于某一事物的心理经验。(1分)第二,艺术发现是作家独特眼光和非凡观察力的凝合,体现着深层的心理内容。这是和作家内在蕴藉有关的深层心理内容的折射。(1)第三,艺术发现虽然是对外在事物一种独特的把握,但在这种把握中,外在事物常常只是一个机缘,是这个机缘的某一突出之点与作家个人内心体验的契合。(1分)第四,艺术发现并不改变原来的事物,而只是把透过独特眼光所看到的成分注入其中,从而在知觉中出现一个新的创造物。(1分)

(3)艺术发现是文学创造活动发生的最早契机。没有艺术发现,作家就找不到进入创作过程的大门。艺术发现对整个文学创造过程具有重要作用,没有艺术发现,作家就创造不出独创性的文学作品。(2分)

4. 阐释“内容形式化”与“形式内容化”的审美创造内涵。

答:(1)所谓“内容形式化”,就是在文学创造中,内容显化成形式并为作家组织起来。

3

作家把搜集到的有价值的生活素材,在主题的指引下有机结合起来,逐渐形成作品的轮廓,这就是文学创造过程中内容转化为形式的过程。这个过程体现为内容的有序组织和有形呈现。(2分)内容形式化的后续阶段,是作家运用各种表现手法的艺术话语,把在艺术构思中产生的“作品的轮廓”外化或物化为艺术文本。可见,内容的形式化是一种隐含着作家审美价值取向的追求。(2分)

(2)所谓“形式内容化”,就是运用语言材料及艺术手段(表层结构、体裁样式、韵律节奏、表现手法)生成内容并使之呈现的外在形态的创造。(2)文学创造并非在物化阶段作家才运用艺术表现手法进行形式创造。艺术构思即文学创造之初,甚至是体察生活阶段,形式创造实际上已经开始。(1)在文学创造的实践中,由于形式的生成作用,内容的确能得到深化或升华乃至于产生审美新质。形式创造在作家的审美价值追求中,不仅具有表现内容的功能,还有塑造内容的作用。(1)

五、论述题(每小题14分,共28分)

本大题共28分,每小题14分,标准答案及具体评分分值排布如下: 1、理智与感情在艺术构思中有什么作用?

答:(1)(理智与情感的定义)理智指作家心理中有意识的、理性的认知(思维)。(1分)感情分为情绪和情感,前者指由有机体生物需要是否获得满足而产生的生理与心理反应,(1分)后者指作家对外在事物或现象的态度、评价及其体验。(1分)情绪与情感二者相互纠缠,亦相互影响,主体的态度、评价可能导致某种特殊的情绪,而先在的情绪体验也可能带来不同的态度、评价。(2分)

(2)理智与感情在文学创造中缺一不可:没有感情徒有理智,理智便有束缚想象力的负作用;(1分)失去理智而徒有感情,感情也有将作家推向不知所往的可能。(1分)感情在艺术构思中是动力因素,而理智则是约束、规范这些功利的嚼勒。理智与情感之间是冲突还是相互促进,往往被作家当下心理状态所决定。(2分)

(3)举例。如托尔斯泰在与屠格涅夫和波隆斯基等一起散步时,在牧场对一匹老马所说的话,让听到的人不禁地问他过去什么时候是否真的是一匹马。(2分)这件轶事说明,托尔斯泰所叙述的“文学小品”有理智因素也有感情因素。理智保证着他把握地主要形象是马而不是别的事物,并确立他的情感方向是同情而不是其他,感情则使他对马的叙述带有自己的精神和灵魂,并赋予马本来没有的生活历程和心理活动。(3分)

4

2、历史上对于灵感的探讨有哪几种主要观点?

答:(1)认为灵感源于“神灵凭附”。(1)如柏拉图就把灵感直接同神联系起来,认为是神给诗人带来了灵感,神凭附在诗人身上,诗人受到了神的召唤和启示,于是发生了灵感。诗人并非借自己的力量说出那些珍贵的词句,而是由神灵凭附着来向人说话。他提出“磁石”说,认为磁石不仅能吸引铁环本身,而且把吸引力传给其他铁环,使它们也像磁石一样能吸引其他铁环。而诗神就是这块磁石,她首先给人以灵感,得到这灵感的人又把它传递给旁人。(3)

(2)认为灵感源于梦境。(1)古今中外不少关于作家、艺术家的奇闻逸事都说明梦是灵感的源泉。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作家白日里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可能在梦中却能够突然得到解决。科学证明,作家在构思时大脑皮层的相关神经区域一直处于兴奋状态,长期紧张的从事某一种活动会使神经细胞产生疲劳,反而不利于问题的解决。而人处于睡眠状态时,劳累的脑细胞得到放松,能量得到恢复,这样中枢神经细胞就可能重新活跃起来,再度兴奋,促成灵感的爆发。这是梦中产生灵感的真正根源。(3)

(3)认为灵感源于某种奇特物,(1)如酒。古今不少诗人、文豪、艺术大家都与酒结缘,因酒而兴致勃发,才思徒涌,下笔有神。像大诗人李白,被称为诗仙酒圣,在酒醉后创作了大量的名篇佳作。(2)

(4)我们认为灵感的到来,是“苦心积累,偶然得之”。(1)从思维角度来说,灵感大体上是作家在内心长期积累、比较、分析材料,艰苦地思索以至达到废寝忘食的程度之后,突然在无意之间获得的一种可能性的结果。灵感的爆发是以平日的艰苦劳动为前提的。(2)

5

潍坊学院语文教育《文学理论》B卷试卷答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0yqpa8k8be9y6ym8bd0s_1.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