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我国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问题与对策研究2010
第一节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一、问题的提出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信息技术作为推动21世纪发展的强劲动力而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关注。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全面认识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深刻把握我国发展面临的新课题新矛盾,更加自觉地走科学发展道路,奋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在这里,信息化被提到与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同等重要甚至更为重要的位置,这充分表明党中央对信息化工作的高度重视。企业是信息化主体中的先行军,而随着改革开放近30年的发展,中小企业所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例不断增加,社会地位不断增强,已经成为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和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力量。截止到2008年底,中国中小企业数量已达到3660多万户(其中工商注册法人企业900万户,个体工商户2760万户),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9%。创造的最终产品和服务价值己占国内生产总值的60%。提供了50%的国家税收和和8溅以上的城镇就业岗位。但目前的现状是我国的大多数中小企业信息化基础较为薄弱,企业的软硬件环境远达不到信息化的标准,相当一部分中小企业甚至连对外展示企业形象的企业门户网站都没有建设,花费较大成本购进的计算机等设备仅仅作为简单文字及文档处理工具,实在令人惋惜。基于以上情况,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滞后已成为中国企业信息化发展的拦路虎,因此积极大力推进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势在必行。
二、研究意义
对于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研究是对我国社会信息化与企业信息化理论的丰富与完善,并有助于减少企业信息化在推进过程中所遇到的阻碍,从而少走弯路,同时也可以为我国中小企业信息化的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对于我国中小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本文将通过对我国中小企业信息化现状的调查分析,提出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解决对策。希望能够给我国中小企业信息化研究带来一些新的思路,能给政府及相关单位在开展信息化技术创新、提高企业竞争力方面提供较为可行的理论指导。
第二节国内外研究现状
企业信息化属于社会信息化研究的具体层次。日本在信息化研究方面起步较早,日本学者 TadaoUmesao(1963)在其所著的《论信息产业》一文中,首次提出“信息产业”的概念。 KamiShima教授在1964年发表的《信息社会中的社会学》一文中,第一次使用了“信息社会”概念。①1967年初,日本科技与经济研究会参照工业化一词提出了信息化的概念。其认为,信息社会是信息产业高度发达且在产业结构中占据优势的社会,而信息化是由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前进的动态过程,它反映了从有形的可触摸的物质产品起主导作用的社会到无形的难以触摸的信息产品起主导作用的社会的演化或转型。②在此后,日本陆续出版了有关信息化以及信息化社会的论著,成果较多。美国政府历来十分重视信息技术的发展。美国学者Ge。 rgeJ.Stigler(1961)首次将信息作为经济活动的要素和经济运行的机制加以研究,开创了信息经济学研究的新领域。 F.Maehlup(1962)首次提出“知识产业”的概念。M.U.Porat(1977)正式提出信息产业的概念,其对信息经济及信息产业的量化分析和研究被广泛采用。在企业信息化的研究方面,美国也走在了世界的前头。美国学术界对企业信息化做了富有创新的研究工作。例如,在企业信息系统集成方面,美国企业最早进行了开拓性的尝试。J.Harrington博士(1973)在其 ((ComputerIntegratedManufaeturing))一书中,首次提出 CIM(ComputerIntegratedManufaeturing)的概念。这一概念的提出,要求整个生产过程的有关单元技术、自动化孤岛有机地集成起来,有效地利用信息资源,实现系统的优化。①
oliver.w.wight(1977)提出了制造资源计划 (ManufaCturingResourCeSPlanning),这一概念的提出是对原有的物料需求计划(MRP)的补充与完善,是对制造企业资源进行有效计划的一整套方法。美国著名咨询机构 GartnerGroup(1990)提出ERP的概念,其实只是在制造资源计划(MRP一工I)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面向供应链的管理思想。此外,虚拟企业、企业流程再造以及学习型组织的的思想的提出,集中反映了美国企业界与学术界对信息化管理与实践充分结合所作出的巨大贡献。
我国对信息化及企业信息化的研究起步较晚,但在经济全球化以及信息经济的大潮下,国内对其的研究发展迅速,用较短的时间走完了西方发达国家的研究历程,并在基础以及应用研究方面紧跟国际步伐,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我国老一辈的专家学者为此做了卓有成效的研究工作,其主要有:《信息经济学》张守一(1991)、《信息与经济》乌家培(1993)、《信息化和经济发展》李京文(1994)等。而随着信息化的迅猛发展,一些学者对于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提出了一些新观点、新看法。如甘立人在其《企业信息化建设与管理》(2001)一书中指出“企业信息化的核心内容应是网络化信息系统的建设,以及在信息技术应用基础上实现对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②李一军在《电子商务环境下企业资源计划(ERP)的新进展》(2002)一文中论述了E即系统集成的发展方向,认为“ERP系统未来将朝着集成化、网络化、模块化、智能化、快速高效和注重客户关系管理的方向发展。”③乌家培在2005年所发表的《信息化道路的中国特色问题》一文中提出“坚持科技创新是推进信息化的首要原则,同时科技创新必须要与体制创新相结合。”④
综上所述,对于企业信息化的研究,我国学者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工作,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研究成果。但其研究对象大都集中在国有大型企业或是实力较强、规模较大的合资企业,而对于占我国企业总数99%的中小企业的信息化研究却比较少,缺乏一套完整系统的理论体系。基于以上考虑,本文把中小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作为研究对象,试图对我国中小企业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进行深层次的分析,并对此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用以弥补这方面研究的不足,并希望能够为促进我国中小企业的良胜与快速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操作指导。
第三节本文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一、研究内容
本文研究对象为我国的中小企业,研究的主要问题为我国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论文主要内容如下:
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阐述问题提出的背景和意义,在总结归纳国内外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本文研究所要解决的问题。第二部分是论文研究的理论基础,首先对中小企业、企业信息化等基本概念做出界定;其次阐述与企业信息化相关的理论。本文论述的展开要以这些概念和理论为基础和依据。第三部分主要分析了我国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现状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为下文研究解决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问题提供依据,也是全文的基础。第四部分研究解决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问题的对策,针对上一章所提出的我国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对策。最后为结论,阐述本文的主要结论及其尚需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二、研究方法
本文采取了理论分析与规范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本文从一些基本的原理出发,以此为依据展开全文论述,坚持从我国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实际出发,通过逻辑分析,分析出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为解决存在的问题,结合实际调查的数据资料,针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并通过对日本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经验的总结,最终提出了针对我国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问题的具体对策。
三、本文的创新之处
1.从我国中小企业的实际出发,针对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 2.恰当地借鉴日本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经验,在从不同角度分析影响我国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因素的基础上,提出解决对策。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