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刊载在5月19日《镇江日报》)
高职生:未来的天空很精彩
记者:刘杨堂
题记:论文化程度,他们比不上本科生、研究生,但他们有着一片属于自己的天空,他们用自己的勤奋,谱写着人生精彩乐章;用特有的技能,让就业单位如获至宝。从他们点滴的故事中,折射出他们的人生价值,他们必将成为对国家、对社会有用之才。记者采访了几位同学的小故事,对大家也许是个很好的启示。
技能成就未来
从南京回来的路上,王丹剑抑制不住兴奋,给指导老师陈良发和系主任师平打了电话,告诉他们已和南京的研究所签了意向性协议,6月份去顶岗实习,第一年收入不低于15万元。
消息传到学校,老师们既兴奋又羡慕。“15万年收入,比博士生、硕士研究生的就业工资还高,相当于普通高中引进特级教师的待遇。”
王丹剑的父亲听到消息后,觉得像中了奖。虽然自己在乡镇做点小生意,一年的收入也就两万元,但是儿子15万年薪却不是他最看重的。作为父亲,老王看重的是儿子有出息,为自己这个家争光。
2007年,从5月到7月,老王和儿子像无数的中考生和家长一样,徘徊在“普高”和“职校”之间,纠结在“面子”、“出息”这些虚无的词汇之间。至于这些词汇的实际内涵,大家并不一定清楚。
2007年中考前,老王为儿子设计了路线图,儿子读书还不错,上个普高,再读个大学,毕业后找份工作。但两件事改变了老王的想法,也改变了王丹剑的命运。
第一件事是王丹剑中考成绩不理想,要交钱才能上普高。第二件事是电视新闻报导,关于大学生就业专场会,人山人海的画面让他担心,担心自己的儿子也成为那人山人海中的一员。
老王的想法有所松动,但“面子”这道坎还迈不过去。周围的人都觉得孩子上职业学校是没有出息的,只有那些学习成绩不行的人才上职业学校。老王最终和儿子商量,父子讨论,走了条中间路线,决定上“五年制高职”。当时的想法很淳朴、也很简单:第一,上“五年制高职”也是读大学,相当于提前三年进入了大学(专科)的门槛,不算丢面子的事;第二,上高职学技术,不怕找不到工作,俗话说,荒年饿不死手艺人。
2007年9月,王丹剑跨进镇江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机电工程系,就读五年制高职数控技术专业,开始追逐他的技能梦想。
2009年获得镇江市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数控车学生组一等奖: 2009年获得镇江市三创优秀学生称号; 2009年获得江苏省三创优秀学生称号;
2010年获得镇江市数控技能大赛数控车高职组第二名; 2010年获得江苏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数控车学生组一等奖;
2010年获得第四届全国数控大赛江苏赛区选拔赛数控车高职组第一名 2010年获得全国院校技能大赛数控车学生组金牌; 2010年获得国家奖学金8000元。
两件事改变了王丹剑的命运。4年后的现在,2011年的春天,王丹剑没有成为那人山人海中的一员,他成了被工作追逐的人。
在省赛获一等奖时,当时就有八家企业高薪邀请他去工作。获得国赛金牌后,找他签约的企业更多,待遇更好。王丹剑选择南京的研究所薪资待遇不是最高的,他考虑的是南京离家近,研究所有更多的学习和发展的机会。
2011年4月,王丹剑同学参加了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的“第四届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颁奖典礼”,他的获奖感言是“知识改变命运,技能成就未来。”
赵氏兄弟
和王丹剑一样,赵晶和赵凯也享受着技能给他们带来的成就与改变:世界500强德国著名机电企业邀请他们去实习工作。
赵晶和赵凯也是07年入学的,学的是五年制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两人不在一个班,但是技能训练让他们走到一起。他们参加机电一体化专业的项目训练比赛。该项目比赛必须两人一组,涉及软件和硬件两个环节,还要看两人的配合与默契。三年在一起学习、训练和比赛,二人不是兄弟胜似兄弟。
赵晶个子高,性格外向,脑子灵活,主攻设备硬件。赵凯敦实憨厚,性格内敛,思考周密,做事沉稳,主攻软件技术。两人从个性到思维各方面都形成了很好的互补。
赵氏兄弟学习出众,技能扎实。但是命运似乎爱开玩笑。2010年参加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在编程环节顺风顺水,临交卷时,比赛单位提供的电脑死机,功亏一篑,获得省赛三等奖第一名。2011年参加省赛,一路遥遥领先,在最后环节伺服电机不工作,再次获得三等奖第一名,抱憾而回。
两次看着同去的同学获得一等奖,赵氏兄弟憋了一肚子恶气。
2011年4月,他们又迎来了一次证明自己的机会。学校派他们参加江苏省教育厅与芬兰技术委员会共同举办的机电一体化技能大赛。同场竞技的有江苏省3所高等职业技术学院代表队、3所高等职业学校代表队和芬兰的2支队伍,比赛采用国际奥林匹克技能竞赛规则,比赛设备采用的是德国费斯托设备。
第一天比赛设备拆卸、组装、调试。赵氏兄弟比赛设备别说拆装,见都是第一次。高职学院普遍采用费斯托的设备教学,高职学院代表队在这个环节遥遥领先。但情况到第二天、第三天发生了转变,在排故、编程和联网通信两个比赛环节,他们的成绩扶摇直上,最后获得第三名。前两名被高职学院夺得。
赵氏兄弟过硬的基本功、扎实的理论基础,让比赛设备制造商费斯托公司中国市场部培训经理高琪先生非常欣赏,当场表示,只要他们愿意,费斯托公司的大门永远向他们敞开。
赵晶的家在大港新区,赵凯的父亲在国外打工,都希望他们到上海德资企业工作。但赵氏兄弟不这样想,他们在比赛中取得成绩的同时也看到自己的不足。
“比赛试卷全英文,要是我们英文再好点,比赛成绩还会好一点。”赵晶略有遗憾地说。
赵凯说:“我们还有很多要学的。”
赵氏兄弟准备进一步深造学习,至于工作,他们觉得只要学习,机会会很多、岗位会更好。
成绩证明了赵氏兄弟的实力,也证明了学校技能教学的实力。 镇江高等职业技术学校的吴巍副校长认为这块铜牌的价值很大,“虽然是第三,但比全国大赛的金牌、省赛的金牌更有价值。省赛、国赛,我们都是和高职学校比赛,而这次比赛是和高职学院比赛,这块铜牌是试金石,证明我们的教学不比高职学院差,我们录取的初中后五年制学生不比普高毕业后上大学的学生差。”
名师出高徒
王丹剑签约后的第一个电话是打给指导教师陈良发的,除了想告诉老师这个好消息,更是想表达一下对老师的感谢。只是这位内向的小伙子在电话中一句感谢的话也没讲。
外向的赵凯不同:“我真的要好好感谢王彩凤老师,让我们从普通——中考时只考了400多一点分——变成优秀。”
自2007年江苏省举办首届职业学校创新大赛以来,镇江高等职业技术学校连续4年获得一等奖和最佳组织奖。
在江苏省职业学校技能大赛中,2010年获金牌9枚,银牌22枚,铜牌37枚,总成绩全省第一。2011年获得金牌16枚,银牌37枚,铜牌38枚,总成绩蝉联全省第一。获奖面覆盖学校全部14个五年制高职专业。学校被江苏省教育厅授予“江苏省职业技能大赛先进学校”的称号。
名师才能出高徒。
王丹剑的指导教师陈良发自己也参加国家和省级技能比赛,获得金牌。他指导学生多次获省赛一等奖,被授予“金牌教练”。很多学校重金聘请他去任教,他说:“镇江高等职业技术学校给了我很多。我的快乐在这里。”
同样的金牌教练还有王彩凤、党丽峰、施琴、张迎春、张维等等,他们自己都获得过比赛金牌,指导的学生也屡获金牌。
今年,学校有10名学生入围全国技能大赛。从4月起,这些金牌教练就离开镇江,带着他们的弟子备战全国职业学校技能大赛。他们付出很多,有人因大赛训练推迟了婚期,有人因训练紧张影响了自己职称评定。
自升格为高职校起,镇江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就制定了完备的教师培养制度,营造了服务教师成长的生态环境。前后推出学历达标工程和技能培训工程,现在所有专业专任教师学历都在本科以上,134人具有博士、硕士研究生学历,80%的专业教师经过出国培训和省骨干教师培训。
优秀教师和优秀教师团队层出不穷。
机电工程系主任师平,2010年被授予全国职教名师; 廖维俊、施琴是江苏省青蓝工程培养对象; 李中林获省五一劳动奖章;
陈良发获省五一技术能手称号;
学校有省市专业带头人、优秀教育工作者30余人。
高职生的海阔天空
铺展在王丹剑、赵晶、赵凯等同学面前的是美好的人生之路。铺展在其他同学面
前的也一样是宽广的就业之路。
近五年来,镇江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毕业生就业率均在98%以上,专业对口就业率在80%以上,工资待遇好、福利条件高、发展前景广的高位就业率达到65%以上。
2011年学校五年制高职毕业生,在2010年底就基本安置结束。 2011年顶岗实习的学生,年初各大企业就预订一空。
学生顶岗实习的待遇也不断提高。上海大众汽车要100名顶岗实习生,顶岗实习津贴2200-3000元/月;中节能太阳能镇江有限公司给学生顶岗实习津贴1800元/月;德国赛锡科技有限公司给学生顶岗实习津贴1300元/月,外加500元/月的绩效考核;耐丝新材料(港资)顶岗实习津贴2049元/月,外加600元/月的绩效考核。
除了国内实习,新加坡的企业也来招聘实习生。6月份,首批赴新加坡顶岗实习生就要启程,
学校毕业生、顶岗实习生供不应求。
“高职学校以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为己任。高职毕业生除了拥有大专学历文凭,更具有过硬的技能水平。技能是毕业生就业的最大优势。”郭明康副校长这样分析火爆的就业形势,“我们将学校教育教学调整在技能优先模式上,从技能发展的角度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从技能培养的角度设计教学规划,从技能养成的角度开展社团活动和校园文化建设。”
30年前的中等职业教育毕业生和农民工支撑起了中国制造业大国的地位。而今,高职学生将承担起打造中国制造业强国的重任。
不能预测每个高职学生今后的发展情况,但能够肯定的是高素质、高技能的高职学生这个群体,未来是美好的。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