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灾情速报内容包括:地震造成破坏的范围、人员伤亡、经济损失和社会影响等。
地震灾情速报的工作程序如下:震区学校抗震救灾指挥部办公室负责收集地震灾情并速报,迅速派人了解学校设施等损失情况,汇总后向上级抗震救灾指挥部办公室和教育局汇报。及时了解和掌握灾情发展动态,按1、1.5、5.5、……小时间隔向上级抗震救灾指挥部办公室和教育局随时告动态信息。
4.学校采取的紧急措施
(1)广播紧急疏散时间:震感强烈时,由校长以紧急哨声或广播通知等为信号。
(2)紧急疏散人员安排:校长为学校总指挥,上课时:由各班正在上课的任课教师组织指挥,其余教师立即赶往协助;课间:由上一节课的任课教师快速回班组织指挥,其余教师立即赶往协助。(已经在室外的学生不得再回教室);上午上课前、午休、下午课后:由值日教师组织指挥,其余教师立即赶往协助。(已经在室外的学生不得再回教室)
(3)紧急疏散情况:各班成一列纵队疏散,组织者站在教室门口指挥,防止在门口因拥挤而发生踩踏事件;由班级前后门疏散,撤至操场空旷处。
5.次生灾害防御
协助派出所对灾区采取有效措施保持灾区社会稳定,保证救灾工作顺利展开。
对处在灾区的学校易于发生次生灾害的设施采取紧急处置措施并加强监控;防止灾害扩展,减轻或消除污染危害。
五、后期处置
(一)灾民安置。协助民政部门调配救济物品,做好灾区师生转移和安置工作。
(二)维护校园及周边治安秩序。加强校园及周边治安管理和安全保卫工作,预防和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维护校园及周边治安秩序。
(三)保险。按照有关规定,对地震灾害造成的学校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联系和上报市相关部门和保险部门,按照保险责任及时理赔。
(四)总结。地震应急工作基本结束后,由学校抗震救灾指挥部做出工作总结,并上报上级抗震救灾指挥部办公室和市教育局。
(五)震后复课。震后联系住建、地震、质检等相关部门对可继续使用的学校建筑实行严格的抗震鉴定,选择适合恢复教学的校舍或设立临时教学点,及早恢复上课,以稳定师生情绪,恢复学校秩序。
六、保障措施 (一)预案管理
包括预案的起草编制、学习培训、修订更新等。预案附件有:学校应急疏散路线图、应急疏散秩序表、学校应急通信录等。预案编制后,要报教育、地震主管部门备案,并组织学习培训,保证预案中所涉及人员熟悉预案,熟练掌握相关内容与技能,确保预案的顺利实施。出现与原预案不相适应的情况,如:人员调动、学校布局或规模变化、演练发现原预案有不适用的条款,应对预案进行修订。
(二)紧急避难保障
根据学校自身实际,充分利用操场、篮球场等空旷场地设立学校应急避难场所,制定学生疏散撤离的方式、程序、行动的组织指挥方案,规定疏散撤离的范围、路线,制定紧急情况下保护师生安全的必要防护措施。
(三)其他条件保障
建立学校“防震减灾志愿者”队伍,小学可吸纳高年级学生参加。要结合课外兴趣小组活动、素质教育等对志愿者进行地震科普、医疗救助等基本知识培训,提高志愿者参与地震应急救援的能力。后勤部门应经常对学校的通信设施、车辆及其他应用于应急的设备、设施进行检查、维护,医务室应储备部分急救用(药)品。
七、宣传、培训和演习 (一)宣传教育
与地震、科技、文化、广播电视等相关部门密切协作,按照“积极、谨慎、科学、有效”的原则,在校内开展防震减灾宣传工作,加强对广大师生的防震减灾科学知识的普及和宣传教育,提高广大师生自防、自救、互救能力和防震减灾意识。
(二)培训
校抗震救灾指挥部对师生的防震减灾、地震应急知识教育培训,把防震减灾、地震应急管理培训纳入培训教育课程,提高学校应对地震突发事件的能力。
(三)演习
学校抗震救灾指挥部按照地震应急预案要求,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一定规模的地震应急综合演习,使其常规化、制度化。
八、附则
本预案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