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心理学的简史、思潮 和研究方法
1.1 认知心理学简史
1.2 认知心理学的主要思潮和发展趋势 1.3 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1.4 课程体系 1.5 参考教材 认知研究简史 认知研究简史
认知研究有着各种传统学派,至少可以追溯到莱比锡的冯特实验室。从冯特以来,出现了特点鲜明的各大学派――结构主义、机能主义、行为主义以及格式塔主义,它们提出了各种各样的认知课题。 结构主义
结构主义学派致力于发现能够解释我们的直接意识经验的定律和原理。
结构主义心理学家特别感兴趣的是找到心灵的最简单最基本的元素,以及这些元素是如何结合起来产生复杂的心理现象的。 点评:理想很远大,虽败犹光荣。 机能主义
机能主义是与詹姆斯的名字联系在一起的一个心理学学派,这个学派认为,心理学的基本目标是理解心灵的机能,是探索心理机能如何使个体适应他的环境。
点评:认知生态学的前身
行为主义
行为主义被部分学者看作是机能主义的一个分支。
行为主义认为,心理学的中心目标是对行为进行的科学的研究,而行为专指心理过程的可观察到的结果。
激进的行为主义者认为,应该将观察不到的、主观的心理状态(例如意识)以及同样是对于观察不到的、主观的心理过程(例如期望、信仰、理解、记忆、希望、决策、知觉)驱逐出心理学。 行为主义
斯金纳与操作条件反射 鸽子与迷信
新行为主义对认知研究的贡献 Tolman与认知地图
点评:将客观性放在首位,心理学才能真正被称为科学 格式塔学派
格式塔心理学派的中心理论是,心理现象不能分解为简单的元素,而只能在整体上加以分析和研究。
格式塔心理学家认为,观察不是将某个经验的各个简单基本的感觉元素构建成一个整体的知觉,相反,要对经验的全部结构进行整体的审视。
发生认识论和个别差异
皮亚杰的工作阐明了这样一个事实:随着儿童的成长,他的认知过程以一种有规律的方式发生着变化。 高尔顿强调的是个别差异,认为即使是成人,他们的认知容量、能力和偏好也都是不同的。 认知心理学的蓬勃兴起 认知革命
认知心理学的诞生和两个重要时期 认知革命
当代认知心理学研究源于计算机科学、通信学、工效学、语言学和人类学等学科的创新,反过来又促进它们进一步发展。 认知心理学的主要思潮 和发展趋势 主要思潮
–信息加工学说 –联结主义学说 发展趋势
–学科互动明显加强 –认知研究生态化
现代认知研究的主要思潮 信息加工学说(范式) 联结主义学说(范式) 信息加工范式
信息加工范式强调的是信息加工的阶段性以及信息在加工过程中的具体储存方式。
点评:虽然机械,但是管用 1
?????
????????????????????????
信息加工模式图 联结主义范式
联结主义范式则将认知加工描述成为各个基本的(并且通常是无数的)加工单位之间的联结网络的兴奋和抑制模式,而这些加工单位是并?行作用的。
?点评:简单挪用生理学,发展无后劲。 联结主义范式(图) 生态效度?
注重研究环境是如何塑造认知加工的工作机制的。 认知心理学的研 神经生理学方法 课程体系
基本认知过程 知觉 注意 记忆 知识的表征与组织 知识提取 概念
信息的使用与操纵 言语 问题解决 推理 决策 认知差异 认知发展 个别差异与性别差异 第四章注意 注意?
–注意的四大功能
–分配(divided attention )
–警醒与信号检测(vigilance and signal detection) –搜索(search)
选择(selective attention) 知觉、注意与意识之间的关系? –Marcel(1983)模型
–无意识中的知觉匹配(between the sensory data and the perceptual hypotheses regarding various properties and objects )–成功的匹配向意识“报告”(Consciously, we are aware only of the reported objects or properties.) ?无意识中的信息和无意识认知过程仍能影响其它认知任务 注意与意识——无意注意、有意注意、有意后注意 前意识?
?启动效应(priming) –Dyads of triads
?
州,岛,泛 ——? 答:广
舌尖现象(tip-of-the-tongue phenomenon ) 本章内容 选择性注意 过滤器理论
实验验证?
–实验(1954):两种呈现刺激的方式
–第一种是通常方式接收声音刺激:例如左耳=右耳=734215; –第二种是分听方式(dichotic listening task),即左耳=734,右耳=215。 –通常方式+任意顺序:正确率93%;
–分听方式+任意顺序:正确率降低到65%; 分听方式+时间顺序:正确率降低到约20%。 反对意见和解释?
?
鸡尾酒会效应(cocktail party effect):先听到自己的名字才转移注意。 解释:注意的偶然转移 衰减器理论
后期选择理论 多态模型
注意、能量与心理努力 注意、能量与心理努力 Eriksen & Eriksen (1974)
Object-based attention: Egly et al. (1994) 图式理论
注意的神经心理学研究 自动化与练习效应 Stroop任务 2
自动化与注意(控制)加工 分配性注意--双任务工作 双任务工作解释 注意轮换转移
–百科全书与短篇故事
自动化
–被试有明确意识和记忆
复合任务 分配性注意
自动化的注意假设
条件一配对不变:A-B
条件二配对变化:A-B, A-C 结果:前者为优,但是:
实验处理:要求判断绿色词是否目标词 心理不应期 心理不应期 注意瞬断研究
在注意间隙中存在中央瓶颈的反证据:完形和特征加工的多通道模型 AB及前人对它的理论解释 RSVP范式
( Rapid serial visual presentation)
各种视觉材料以相同的时间间隔(如6-20 项目/秒)在固定位置相继呈现,目标以区别于其他刺激的方式(如不同的颜色、不同类别等)呈现,被试的任务是对目标进行识别。是在时间维度上进行的操作。 本实验不采用该范式。 对AB干扰的理论解释
多目标觉察的两阶段模型(two-stage model) Chun & Potter (1995)
第一阶段:快速觉察阶段
第二阶段:容量限制加工阶段
第一阶段是平行加工,无需注意资源,但维持时间极短,第二阶段为顺序加工,需要一定的注意资源,是对刺激材料进行的进一步的深入加工。
产生AB干扰的三个条件
1、T1需要具有足以阻碍后面项目进入第二阶段加工的资源 2、T2加工也需要有一定的资源要求,以显示T1加工的负载 3、T1、T2都要被充分掩蔽 实验一
验证本研究程序能否产生AB干扰效应 实验材料:
T1:数字 (1,2,3) T2:字母(J,K ,L)
实验组被试进行非限速按键反应,对T1,T2的正确反应率进行记录,并以T2的正确率作为因变量。 控制组被试仅对T2做出反应。 实验材料 实验结果 实验二 实验结果
造成实验二结果的可能原因 1、人面材料的先前熟悉性
2、人面材料的加工比字母材料简单
3、实验1中对T1加工投入了更多的资源,或者实验2中人面加工吸引了更多的注意资源 4、实验2中控制组被试无意的对T1也进行了加工 实验三
T2中人面和字母材料各一半 3
???????
??
??
实验中T1的正确率
平均呈现时间 人脸63ms(难) 字母44ms(易) 实验结果 实验四
将实验二中的T1和T2互换位置
实验结果 实验五
掩蔽有效性检验
所用到的掩蔽刺激 实验结果 多通道模型
数字/字母 人面材料 实验六
如果T1、T2均为人面材料,AB干扰是否会出现呢? 实验结果 实验七?
?人面材料不产生AB干扰效应是不是由于被试对人面材料产生了专家效应呢? 引入Greeble这种实验材料 实验结果 实验八?
?T1为人面材料 T2为Greebles 实验八结果 实验九?
?
T1为Greebles T2为人面材料 实验九结果
第五章记忆过程
第四章 感觉记忆与短时记忆 不同类型的记忆 不同类型的记忆
实验性分离现象(?1)
同一自变量影响下两种测验产生相反结果的情形称为实验性分离。 实验性分离现象(?2)
同一自变量影响下两种测验产生相反结果的情形称为实验性分离。 实验性分离现象(?3) 记忆的实验性分离现象 区分记忆类型的依据(一)?
–系列位置效应
–首因效应(primacy effect) 近因效应(recency effect) 首因效应与近因效应的独立作用 区分记忆类型的依据(二)? 神经生理学的发现
区分记忆类型的依据(三)?
电痉挛休克实验 感觉记忆-视像?
?Sperling的部分报告法
?Neisser提出Icon概念。它是视觉材料的感觉记忆系统,保持时间大约为1秒。Icon中的信息加工比较粗糙 ?Sperling的实验证明,如果在部分报告法中要求报告元音字母或辅音字母,成绩就接近全部报告法 Averbach等提出Icon的掩蔽效应 感觉记忆-声像?
Moray等人的四声道部分报告法。
4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