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学实践 /
10.3969/j.issn.1671-489X.2011.22.067
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王永强
中学历史教学渗透德育,是一个涉及方方面面的课题,人们对历史学科的德育功能已经作了大量的探讨和阐 述。强调在教学中渗透德育,主要是要培养学生爱学校、爱家乡、爱祖国的思想感情,以及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 感、历史责任感。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是关系国家命运的大事。爱国主义教育应是历史课堂教学的一条主线, 是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有效途径。
1 历史教师的素质是渗透德育的关键
教师是课堂的设计者和指挥者,是学生智慧的启 迪者和挖掘者,更是学生心灵的塑造者和培育者。因 此,发挥历史教学渗透德育的作用,没有高素质的历史 教师是根本不可能的。首先,历史教师必须是合格的 “人师”:一要有心,对教学渗透德育要有充分、深刻 的认识;二要有德,必须自己首先学会做人,做心灵美 的人,才能培养出心灵美的学生。而不称职的“人师” 是会误人子弟的。其次,历史教师必须是合格的“经 师”:一要有识,即要有扎实、系统、广博的历史专业 基础知识;二要有能,即熟练掌握教育科学知识和教学 技能;三要具有较强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有心、有 德、有识、有能,才能构成历史教师整体素质。
2 在历史教学中渗透德育
有人认为,教育目标是充分发展个人的一切能力和 个性,使之成为意识到自己尊严的、有教养的、独立自 由的公民。教育家蔡元培先生说:“教育是帮助被教育 的人,给他能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于人类 文化上能尽一分子的责任,而不是把被教育的人造成一 种特别器具,给抱有他种目的的人去应用的。”这些观 点揭示了教育的本质特征。历史教育回归其本质,它主 要起着承载人文素质教育的功能,通过历史教学中的德 育渗透,培养学生的高尚人格和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 从而体现对学生乃至对人类社会的终极关怀。
历史与文学不同,文学可以发挥丰富的想象,塑造 人物,构思情节,而历史则视塑造、想象为忌,必须说 真话、讲真史,字字有出处,事事有根据。历史教师在 教学中要联系实际,做到有的放矢,全面地看问题,公 正地评述历史,摒弃“所谓坏,就是绝对坏;所谓好, 就是绝对好”的片面观点,站在人民大众的立场,以时 代的眼光,公正、客观、全面地评述历史。
在历史教学中,怎样才能更好地对学生进行德育? 一是正面诱导。教师应准确而鲜明地向学生宣传民族的 优良传统美德,要启发学生积极思维,从具体、生动的 历史材料中悟出真谛。二是情感熏陶。“情贵于真”, 教师要运用具体生动的历史材料或实物,辅之以充满情 感色彩的语言去影响学生,引起学生的共鸣。三是直观 教学。丰富的德育资源是进行德育的“活教材”,教师 要充分利用。在教学中充分运用图表、影视,参观、组织社会实践活动等手段,加深学生对历史人物、历史事 件的印象,使他们在具体的情境中受到爱国主义教育。 四是求正忌偏。例如近代史上的李鸿章,他一面镇压太 平天国,勾结洋人,丧权辱国,具有地主阶级的残忍 性,但是另一面他又师夷长技,引进西方先进生产技术 办洋务,是洋务派中办洋务最多的人,是中国近代工业 之父。全面、客观地看问题不仅是德育的一种最佳途 径,而且是历史教学渗透德育的最基本要求之一。
3 渗透德育的内容
3.1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
中华民族以勤劳勇敢著称于世,在五千年文明史 中,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传万世而铸人品,源远流长、 博大精深,深深扎根于神州大地。传统美德教育是中学 历史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历史教师应该充分重视历 史学科的功能,寓传统美德教育于历史教学之中,晓之 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得 到继承并发扬光大,为培养适应时代需要的“四有”新 人作出应有贡献。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内容十分丰富,它渗透在历史教 材中,教师应充分发掘这些因素,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
1)忠心报国,勇赴国难。这一美德的行为表现是把 民族和国家利益放在至高无上的地位。如东晋时祖逖闻 鸡起舞,立志报效国家,成为收复中原的代表人物;南 宋的岳飞从青少年起就有“精忠报国”之志,终于成为 历史上众口皆碑的抗金将领而名垂史册。
2)国而忘家,公而忘私。这一美德的本质就是把 “天下为公”作为崇高的理想人格。如范仲淹主张“先 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中国共产党坚持 “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等等,都是以天下为己任, 为国为民的无私精神。
3)文明礼貌,仁者爱人。我国是礼仪之邦,尊重 人、关心人、帮助人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又一个鲜 明特性。名医扁鹊周游列国,为民治病;罗盛教为抢救 朝鲜落水儿童英勇牺牲,都充满对人民的关心、热爱之 情,表现了民族的传统美德。
3.2 革命传统教育
“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 牢记中华民族近代的屈辱史,不忘国耻。在教学中,循 着历史的发展对学生进行教育,使学生了解中国人民反
(下转P70)
2011年8月上 第22期(总第244期)
-
-
对外来侵略和压迫,反抗腐朽统治,争取民族独立和解 放,前赴后继、浴血奋战的精神和业绩,使学生知道今 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这是极好的革命传统教育。
3.3 乡土历史教学
乡土历史是对学生进行爱家乡、爱祖国教育的具体 而生动的材料。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对乡土历 史有一种特殊的亲切感。进行乡土历史教学,可以把爱 国斗争讲近,把爱国人物讲亲,使学生通过对家乡历史 发展的认识,促进对家乡现状的研究,从而使学生的思 想感情与家乡、与祖国联系得更切实、更紧密,培养他 们建设家乡的美好志向。
因势利导,努力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抓住学生那稍 纵即根据学生的年龄 特点来分析学生的思想动态,关注细节,
逝的思想火花。因此,学生有什么需求,遇到什么难 处,有哪些解不开的疙瘩,都要一清二楚。在掌握学生 基本情况和特点的基础上,积极动脑筋想办法,注意因 材施教,注重整体发展,善于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恰 当而灵活地教育管理学生,有效地引导学生全面发展。 班主任面对学生犯错误时,切勿操之过急,应该冷 静,站在学生的角度,理解学生,从爱护的角度出发, 宽容他们的过失,分析问题症结所在,再对症下药,晓 之以理,动之以情,当严则严肃批评,以警醒学生,使 其从内心深处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明白“吃一堑,长一智”的道理,这样更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5 让示范成为思想教育的发动机
哲学家菩德曼曾说过:播种一个行为,你会收获 一个习惯;播种一个习惯,你会收获一个个性;播种一 个个性,你会收获一个命运。儿童时代是模仿力最强的 时期,榜样对他们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身教重 于言教,因此,班主任要以身作则,做出榜样,正面诱 导,抓住契机教育学生。小学阶段是培养儿童良好的道德品质的关键时期,在对小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时,要正确处理好“知”与“行”的关系。“知”是先导,“行”是关键,完全 没有“知”的行是盲目的“行”,没有“行”的“知” 是不牢固的“知”。古人说:知之深,爱之切,行之 坚。一个人只有具备正确的道德认识,才能明是非、辨 美丑、识善恶、知荣辱,进而才能产生强烈的道德情 感,才能知道为何行动和怎样行动,并把正确的行为坚 持下去,表现出道德的自律和一贯。
教师不仅要充分认识到养成教育在学生思想教育中 的重要性,更要在教育、教学中从小处着眼,从小事抓 起,重视学生品行习惯的养成,因为这对学生的健康成 长是非常重要的,也是千万不能忽视的。教师不能把养 成教育仅仅理解为贯彻学生行为规范的内容,而应该把 它提高到贯彻新课程理念的高度去认识,并强化学生行 为习惯的养成。如果忽视养成教育,学生没有养成良好 的品德习惯、行为习惯,那么,实施素质教育就成为一 句空话。当然,教师在学生的思想养成教育中更应是先 行者。小学生的可塑性极强,模仿性强,榜样的力量是 无穷的,只要教师重视学生思想养成教育并持之以恒, 学生的良好品行定能形成。
(作者单位:山东省枣庄市薛城区实验小学)
近在本土本乡的许多历史文物、遗址可供学生参 观、考察,有些史实还可以让学生调查访问,从中得到 一些感性知识,培养学生的情操。重视和加强乡土历史 教学,可以使教学内容更具体、更丰富。学习乡土历史 往往使学生激动不已,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自然会在他们心中潜滋暗长,正所谓“随风潜入夜,润 物细无声”,这是空洞的说教所无法替代的。
总之,德育是一个深刻的主题。对学生进行德育, 不断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培养“四有”新人,是 每一位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任务。
(作者单位:山东省兖州市第二十中学)
(上接P68)
其经济发展都有一个共同的原因——社会安定。让学生 深刻地体会到稳定的重大作用,并且其作用不仅在过去 起着重要作用,而且在现今也是如此。在教学中,通过 引用一反一正的历史事实,能够让学生正确认识到其中 所含的唯物辩证观点。从而与我国现代联系起来,之所 以现在繁荣昌盛,那都是因为共产党得到全国人民的衷 参考文献
心拥护,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对共产党的热爱。 历史教学中渗透德育,而德育中又体现历史教育,
因此,二者是密不可分的。提高学生的德育素质是历史 教学的目的之一。总而言之,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必须 采用科学的方法,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提高学生的德 育素质。
[1]赵宇.新形势下高中历史教学的突破[J].新作文:教育教学研究,2010(22) [2]余瑾萍,滕达,王卫锋.德育教育在历史教学中的作用[J].学习月刊,2006(22) [3]王少牛.把爱国主义教育体现在历史教学中[J].文理导航,2011(3):18 [4]许桂芳.浅谈中学历史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中的“度”、“量”、“衡”[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0(21)
(作者单位:贵州省织金县第五中学)
2011年8月上 第22期(总第244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