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必考点专练:资源的跨区域调配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必考点专练:资源的跨区域调配
一、单项选择题
下图为“疆电外送线路及沿线部分地区景观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疆电外送”对调入区的直接影响有( ) A.调整产业结构 B.加剧环境污染 C.缓解能源紧张 D.促进资源开发
2.关于“疆电外送”沿线地区人文景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甲图建筑充分利用了当地昼夜温差大的气候特点 B.乙图建筑体现了当地降水丰富、地形平坦的特点 C.丙图地区牧业生产规模大,科技水平高
D.丁图地区农业生产精耕细作,水利工程量大 解析:第1题,“疆电外送”是能源的输送,对调入区的直接影响是缓解能源供应的紧张状况。第2题,甲图是新疆晾房,利用的是当地气候干燥、蒸发旺盛的特点,不是昼夜温差大的特点,A错。乙图是陕西窑洞,体现了当地干旱、降水少的特点,B错。丙图是青海牧场,经济水平落后,科技水平低,C错。丁图是四川水田,发展水稻种植业,精耕细作,水利工程量大,D对。 答案:1.C 2.D
读图,完成3~4题。
3.图示线路的名称是( ) A.北煤南运 B.西气东输 C.川气东送 D.西电东送 4.建设该线路的原因是( )
①西部地区能源相对充足 ②东部地区能源相对充足 ③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高 ④东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高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解析:第3题,图中工程的起点位于四川盆地,终点在上海,联系我国资源调配的具体情况可知其应为川气东送工程。第4题,我国天然气资源主要分布在西部地区,而东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高,对能源尤其是清洁高效的天然气的需求量大。 答案:3.C 4.D
1 / 5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必考点专练:资源的跨区域调配
2013年11月15日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山东段正式通水,中线工程预计2014年建成全线通水。下图为南水北调东、中线调水线路示意图。读图回答5~6题。
5.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利用京杭运河将长江水调往北方,该调水工程会( )
①加重海河的防洪压力 ②缓解京津地区的地面沉降 ③补充黄河的入海流量 ④增加长江下游的泥沙淤积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6.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可以( ) A.提高华北地区的水运能力 B.带动沿线水产养殖业的发展 C.促进沿线地区的环境治理 D.利用南北地势落差开发水电
解析:第5题,南水北调工程实施,长江下游水量减少,流速减慢,泥沙淤积会加重;我国北方地区对地下水的开采量会减少,会缓解京津地区的地面沉降。第6题,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实施,为沿线缺水地区提供水源,有利于沿线地区的环境治理。 答案:5.D 6.C
读下图我国资源跨区域调配路线示意图,回答下列各题
7. 图中①②③所调配的资源分别是( )
A. 煤炭、铁矿石、木材 B. 天然气、电力、石油 C. 石油、水、煤炭 D. 天然气、水、电力
8. 有专家指出,②工程很可能加重沿途有些地区土壤的盐碱化,原因是( )
2 / 5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必考点专练:资源的跨区域调配
①沿途有些地区地下水位较低,河水下渗补给地下水,使地下水位上升 ②沿途有些地区土壤中的盐分有向地表积聚的可能 ③沿途地区城市生活污水的大量排放
④沿途地区主要为半湿润地区,非雨季时期蒸发量大于降水量⑤沿途地区有大量海水入侵 A. ①②④ B. ①③④ C. ③④⑤ D. ②③④
9. ①线路的走向所考虑的主要经济因素是( )
A. 城市分布 B. 地形起伏 C. 交通条件 D. 国际贸易壁垒 【答案】7. D 8. A 9. A 【解析】
7.根据资源的调配方向和调出区的位置可知:①②③分别为西气东输、南水北调和西电东送。因此所调配的资源分别是天然气、水、电力,故D正确。
8.土壤盐碱化指土壤中可溶性盐类随水向表层移动并积累下来的过程,与生活污水的大量排放关系不大,因此排除与③有关的答案,故A正确。南水北调使受水区的地表水增多,则地下水位上升,蒸发加大,则可能使盐分在地表集聚而产生土地盐碱化;沿途地区有大量海水入侵不符合实际情况。
9.西气东输管线经过沿线的城市,便于向沿线城市供气,故A正确。地形属于自然因素,故B错误。西气东输采用管道运输,受交通条件影响不大;我国境内西气东输不受国际贸易壁垒影响,故C、D错误。
读我国四大进口油气战略通道图,回答10—11题。
10.四大进口油气战略通道的建设,对我国的影响是
A.彻底改变以煤炭为主的能源利用结构 B.与交会的公路、铁路构成交通运输网 C.提高管道沿线的环境安全系数 D.提高我国能源安全保障系数 11.与中哈和中俄油气进口通道相比,中缅油气通道 A.油源相对不足 B.受气象等因素影响小
C.运输连续性较差 D.可直达我国主要石油消费市场
解析10、四大进口油气战略通道的建设,能够加快改变我国以煤炭为主的能源利用结构,A错。油气进口主要是管道运输,与公路、铁路不能交汇,构成交通运输网,B错。可能破坏植被,降低管道沿线的环境安全系数,C错。提高我国能源安全保障系数,D对。
11.中哈和中俄油气进口通道全部是管道运输,中缅油气通道是先经海运到缅甸港口,然后再经管道进口,所以运输的连续性较差,C对。油源充足,A错。需要经过海运,受气象因素影响较大,B错。不能直达我国主要消费市场,D错。故选C。 答案10.D 11.C
3 / 5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必考点专练:资源的跨区域调配
二、简答题
12.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A、B(包括北线、中线、南线)、C分别表示我国重大的资源跨区域调配工程,它们分别是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 (2)B工程的北线通道是将_______的水电和山西、陕西、内蒙古的______输往_____地区。 (3)简述我国政府实施A工程对西部地区的意义。
(4)从自然和社会经济两方面分析,C工程东、中线资源调入区该资源短缺的原因。 【答案】(1)西气东输 西电东送 南水北调 (2)黄河上游的水电 坑口火电 京津唐
(3)意义:①有利于将西部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带动西部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②有利于完善基础设施;③增加就业;④带动相关产业发展;⑤有利于促进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 任意答三点)
(4)自然原因:①调入区华北地区,地处温带季风气候区,降水总量较少,且季节分配不均(季节、年际变化大)。
社会经济原因:②该地区城市众多,人口稠密,工农业发达,需水量大;③水污染;④浪费现象严重 【解析】
(1)依据图中资源的输出方向和输出地可知:A、B(包括北线、中线、南线)、C分别为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和南水北调。
(2)B工程为西电东送工程,北线通道是将黄河上游的水电和山西、陕西、内蒙古的坑口火电输往京津唐地区。
(3)A工程为西气东输工程,对西部地区的意义表现为:将西部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有利于完善基础设施,增加就业,促进西部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有利于促进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
(4)C为南水北调工程,调入区的水资源短缺自然原因主要是受气候影响,人为原因是水的需求量大,水资源利用率低。南水北调调入区为华北地区,当地属温带季风气候,降水总量较少,且季节分配不均,地表径流缺乏;该地区城市众多,人口稠密,工农业发达,需水量大; 水污染、浪费现象严重。
13.下图中a、b、c三条线代表途经江苏的跨区域资源调配工程,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4 / 5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