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有你有帮助,请购买下载,谢谢!
2010年高考历史真题中国古代史按大类分类汇编
注:本套汇编含2010年高考历史真题卷全部历史试题,含全国Ⅰ卷文综历史、全国Ⅱ卷文综历史、新课标卷文综历史、北京卷文综历史、天津卷文综历史、山东卷文综历史、安徽卷文综历史、上海卷文综历史、浙江卷文综历史、福建卷文综历史、广东卷文综历史、四川卷文综历史、重庆卷文综历史、江苏卷历史单科卷、上海卷历史单科卷、海南卷历史单科卷、山东基本能力测试历史试题、浙江自选模块历史试题。 中国古代政治
(2010年全国Ⅱ卷文综16)1170年,南宋范成大出使金朝,所撰《燕宾馆》诗中说:“苦寒不似东篱下,雪满西山把菊看。”自注:“至是适以重阳,虏重此节,以其日祭天,伴使把菊斟酒相劝。”从中可以得知 D
A.南方人不适应北方的气候 B.金朝对南宋使臣极为尊重 C.重阳节赏菊习俗源于女真 D.女真族吸收了中原的文化
(2010年新课标卷文综24)西周分封制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下列省、自治区中,其简称源自西周封国国名的是 C
A.河南、河北 B.湖南、湖北 C.山东、山西 D.广东、广西
(2010年新课标卷文综25)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评价秦始皇废封建、行郡县说:“其为制,公之大者也……公天下之端自秦始。”郡县制为“公天下”之开端,主要体现在 D A.百姓不再是封君的属民 B.更有利于皇帝集权
C.制度法令的统一 D.依据才干政绩任免官吏
(2010安徽卷文综14)柳宗元认为,秦末农民起义“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西汉七国之乱“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明矣”。下列哪种说法最符合材料原意 C A.郡县制与秦末农民战争没有关系 B.七国之乱因汉初分封而爆发
C.郡县制有利于中央集权统治 D.郡县制取代分封制是历史的必然
(2010年北京卷文综12)图6是一幅古代北京地区的政区示意图。图中反映的地方行政制度实行于 C A.西周 B.秦朝 图6 C.汉朝 D.唐朝
(2010年福建卷文综14)《朱子语类》云:“唐制: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以付门下。或存未当,则门下缴驳,……若可行,门下又下尚书省,尚书但主书撰奉行而已。”对此理解有误的是 B A.体现三省分权制 B.完善中央监察机制 C.减少行政决策失误 D.分化相权加强皇权
(2010年广东卷文综12)在中国古代“家国一体”的社会中,忠孝观念源远流长,其源头是 A
A. 宗法制 B. 郡县制 C.君主专制 D. 中央集权制
(2010年广东卷文综14)唐代和宋代都有谏官。唐代谏官由宰相荐举,主要评议皇帝得失;宋代谏官由皇帝选拔,主要评议宰相是非。这说明 D
A. 唐代君主的权力不受制约 B. 唐代以谏官削弱宰相的权力
- 1 -页
如有你有帮助,请购买下载,谢谢!
C. 宋代谏官向宰相和皇帝负责 D. 宋代君主专制的程度高于唐代
(2010年山东卷文综10)宋朝形成了“中书主民,枢密院主兵,三司主财,各不相知”的局面。这反映出 C
A.宰相职权范围扩大 B.专制皇权达到顶峰 C.君权对相权的制约 D.中央对地方控制加强
(2010年上海卷文综7)汉族是中华民族的主体之一,她是历史上多民族融合的结果。古代的鲜卑族在经历了一次主动的改革后,逐渐融入了汉民族。这场改革是 B A.秦国商鞅变法 B.北魏孝文帝改革 C.北宋王安石变法 D.明朝张居正改革
(2010年四川卷文综12)丝绸之路是汉代中外交流的见证。图7中①所示中国通往南亚、中亚的交通要冲是 AA.葱岭 B.玉门关 C.大宛 D.安息
(2010年四川卷文综13)隋唐时,中印交流促进了双方文化的发展。下列人物中为此做出了重大贡献的是 B
A.甘英 B.玄奘 C.一行 D.鉴真
(2010年四川卷文综14)历史学家陈寅恪指出:“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下列史实可以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C
①完善科举程序 ②创立行省制度 ③强化文化政治 ④世俗文学兴起 A.①②③ B. 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010年浙江卷文综16)科举制是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下列各项中,确切反映唐朝科举制情况的是 C
A.其形式都是以官举士 B.要求八股考试方式
C.分进士等科目考试 D.要求应试士人熟读四书五经
(2010年浙江卷文综19)中国是多民族国家,历史上创造了许多处理民族关系的成功经验。下列史实中,发生在清朝的是 D
A.与吐番和亲、设置羁縻府州 B.设置典客主管少数民族及外交事务 C.设立宣政院管辖西藏及四川、青海部分地区 D.册封哲布尊丹巴、章嘉管理蒙古地区喇嘛教务
(2010年重庆卷文综12)班超投笔从戎,立功西域,被封为定远侯。他在西域的主要活动有 B
①派甘英出使大秦 ②出使大湾、大月氏 ③任西域都护,管理西域 ④大败北匈奴,使其政权瓦解A. ①② B. ③④ C.②④ D.③④
(2010山东卷基本能力测试7)在我国辽阔大地上分布着众多历史文化名城,某城市襟江带河,依山傍水,素有“东南门户、南北咽喉”之称,曾是“六朝胜地,十代都会”该城市是 D A.开封 B.杭州 C.洛阳 D.南京
(2010山东卷基本能力测试15)我国古代常采用信鸽、烽燧、驿站等方式传递信息。下列与烽燧传递信息的途径相似的是 A ①交通信号灯 ② 电子邮件 ③轮船旗语 ④手机短信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010年重庆卷文综15)一位学者在研究解缙(1369~1415)主持编纂《永乐大典》的有关情况时,想了解当时的都城,他应该查阅的历史地图(局部)是 C(2010年江苏卷历史1)柳宗元《封建论》载:“时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以明矣。”符合这一论断的历史时期是 B
A.秦朝 B.西汉 C.南北朝 D.唐朝
- 2 -页
如有你有帮助,请购买下载,谢谢!
(2010年江苏卷历史2)诗人左思在其《咏史》中沉郁悲歌:“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造成这一社会状况的制度原因是 C A.征辟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 (2010年江苏卷历史3)“元起朔方,固已崇尚释教(佛教),及得西域,世祖以其地广而险远,……思有以因其俗而柔其人,乃郡县土番之地,设官分职,而领之于帝师。\这里的“官”隶属于 A A.宣政院 B.中书省 C.理藩院 D.行中书省
(2010年上海卷历史6)一个唐朝商人从长安出发.沿着丝绸之路的陆路通道行走,途中可以与他进行商品贸易的国家或地区有 A
A.西域、大食、波斯 B.大食、波斯、新罗
C.西域.日本、大食 D.波斯、新罗、日本(2010年上海卷历史10)元朝为加强中央对西藏和台湾的管辖.分别设置了 D
A.中书省、伊犁将军 B.宣政院、中书省 C伊犁将军、澎湖巡检司 D.宣政院、澎湖巡检司
(2010年上海卷历史12)年号是中国古代常用的纪年方式。它可以用来指称皇帝,如雍正皇帝;也可以用来表示历史事件,如贞观之治。下列选项符合后一种用法的是 C A.辛亥革命 B.商鞅变法 C.靖康之变 D.光武中兴
(2010年上海卷历史14)历史上大凡激烈变革和动荡的时代,总不免出现两种倾向:一种是要砸烂一旧传统的革命倾向,一种是要维护旧传统的保守倾向。中国历史上符合这种现象的时期有 D
①公元前8世纪到公元前3世纪 ②7世纪初期 ③20世纪初期 A.①②③ B.②③ C.①② D.①③
(2010年海南卷历史2)中国古代王朝更替的方式不尽相同。其中,在农民战争基础上创建的王朝是 D
A.秦朝 B.隋朝 C.宋朝 D.明朝
(2010年海南卷历史4)唐代确立三省六部制,三省长官均号称宰相,共同承担政务,其主要目的是 B
A.提高行政效率 B.强化君主集权 C.分割宰相权力 D.利于集思广益 (2010年海南卷历史6)“遥知夷岛浮天际,未敢忘危负年华”,“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上述诗句反映了一位将领抵御外侮、维护国家安定的抱负。与此相符的历史事件是 D
A.靖难之役 B.雅克萨之战C.郑成功收复台湾 D.戚继光抗倭
(2010年全国Ⅱ卷文综39题第(5)小题)
(5)中亚地区历史上是连接东西方文明的纽带。列举汉、唐时体现这一纽带作用的具体史实。(4分)
(5)汉朝——张骞通西域(或甘英出使大秦、丝绸之路);唐朝——玄奘西行取经(或造纸术西传大食。(4分)
(2010年福建卷文综41题选作题A题)【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秋》之义,内诸夏而外夷狄。……一夫关中土沃物丰……帝王之都每以为居,未闻戎狄宜在此土也。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戎狄志态.不与华同……戎晋不杂。并得其所,上含往古既叙之义,下为盛世永久之规。纵有猾夏之心,风尘之警,别绝远中国,隔阂山河,虽为寇暴,所害不广。
——摘自[西晋]江统《徙戎论)
- 3 -页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