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意图:此处设计弱化了知识点,主要是因为学生可以通过自学理解教材知识。同时,强化了民主生活在现阶段同学们的生活中的重要性以及其对建设未来社会的重要意义。意图激发同学们民主参与的意识,积极提升自己民主参与的能力。 六、教学设计说明
1、学情分析:本教学设计针对的是高一年级文科班的学生,此阶段的学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理性思维能力,能够有效的把握教材基础知识,但是,对学科知识的理解程度较低、能力还有待提升,对学科内涵和学科方法尚处于摸索总结阶段。针对这样的学情,本课的教学设计立足于以下几点思考:1、要通过动脑、动手培养学生对教材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2、要通过典型案例激发学生的兴趣,避免将民主管理讲授成远离日常生活的政治活动,要力求贴近学生生活,切实培养学生参与民主管理的意识和能力;3、强调学生的参与,不仅是思维的参与,更要有情感参与。
2、教材分析:《民主管理:共创幸福生活》一框是我国公民政治参与的重要方面,着重强调学生民主管理意识和能力的培养。本课主要涉及我国发展基层民主的意义,基层民主实践的重要组织——村民委员会和居民委员会,以及青少年应主动参与基层民主建设,共创和谐家园等方面的内容。从知识难度上看文科学生能够比较容易的掌握,因此,本课的教学设计将知识略微弱化处理,以学生自学、老师总结的方式完成。本课要着力的地方是引导学生亲历民主管理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感受民主管理的不易和重要性,养成民主参与的意识和能力。
3、教学设计思路
本课的教学设计力求贴近学生生活,设置情境让学生全新融入。因此,我们选择一个基层农村管理的真实案例,围绕这一案例设置活动环节和问题,学生分小组分别解决不同问题,在这一过程中,感受民主管理出现的各种矛盾、问题,寻找解决的思路,进而理解基层民主中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四个方面的主要内容。最后总结知识并引导学生理解民主就在身边,积极参与到民主管理中来。具体做法如下:
第一、积极创设情境,提出基于情境的核心问题,打造学思课堂。核心问题是贯穿课堂教学始终的根本问题,通过对核心问题的研究和解决,促使学生理解和运用教材知识。一个好的问题,必须来源于生活,基于创设的情境,利于调动学生参与和教材知识的整合。本课教学中,始终坚持通过情境创设将教材知识与社会生活紧密联系,我们选择一个基层农村管理的案例,围绕基层民主自治中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四个方面的问题创设四项议题,作为贯穿课堂教学始终的核心问题,围绕核心问题的解决开展学生活动。这样的教学方式首先激发学生参与热情和兴趣,让枯燥陌生的教材知识变成了鲜活的事例,在对问题的解决中理解教材知识,更重要的是感受我国基层民主自治的艰辛、创新和成就。
第二、通过学生分组活动的开展,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参与。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师生在课堂教学围绕现实问题的解决展开多维的对话,而一个好的活动设计就为这种对话展开提供的宽广而严谨的平台。本课的教学中,围绕四个问题,分组开展学生活动。既保证问题的
5
深入讨论,又提高课堂效率。对学生的分享,教师及时作出提炼、点评,从中概括出教材知识点。
第三、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引导学生感悟身边的民主。民主,不仅是一种政治理念和政治模式,它更是一种生活方式。民主的素养只能在民主的生活中获得。如何提升学生的民主参与意识与参与能力?只能在班级和课堂的民主生活中。所以,我们试图引导学生发现身边的民主问题,积极参与到身边的民主生活中去,学会在民主的生活中完善自己的人生、建构美好的社会。
6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