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四川省自贡市2019-2020学年中考第四次适应性考试语文试题含解析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5/25 0:06:11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都说喜酒不醉人,实际上大家都喝醉了。喝醉了伙伴们话就稠了,有人问三元你媳妇好看不好看,三元说好看,有人说三元你媳妇好看带过来让大伙也看看呀,三元说这回俺请了半个月的假,结婚后,就把媳妇带到工地上来,让大家好好地看两天……

⑩第二天,三元在伙伴们的簇拥下乘上了火车。三元还不知道,自己的行李包里,多了一条粉红色暗花的毛巾被;三元更不知道,工地上黑板下面的那行小字,此刻变成了醒目的大字:离三元回工地还有15天。

(选自《百花园·小小说原创版》) 1.小说中的“三元”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2.请从人物描写或修辞手法角度赏析第④段画线句。

3.阅读第⑧段画线句,展开合理想象,写一段“三元”心理描写。(60字以内) 4.小说的题目是“幸福倒计时”,请结合全文说说“幸福”有哪些含义。 5.小说多次写到“搅拌机”这一劳动工具,试分析它在小说中的具体作用

【答案】1.三元是一个勤劳、善良,热爱劳动,热爱生活,感情纯真、丰富,作势细心、认真的农民工形象。

2.心理描写、比喻。这句话通过对三元的心理描写,将黑板自己标的数字比作一根根燃烧着的火柴;将三元此时的心情比作涨潮的海水。表现了随着婚期的临近主人公迫切、激动、幸福的感情。

3.示例:我真的是太自私了,心里只想着自己!大家在工地上有饭同吃,有衣共穿,这二百块钱去买毛巾被我咋这么难心安呢!不行,我不能这样。这钱不是我三元一个人的,我去买点吃的喝的,兄弟们一起乐呵乐呵。对,就这样!

4.“幸福”既包含着三元结婚日期这一幸福时刻的到来,也包含着工友对三元返回到工地的期盼。 5.①在小说中起到线索作用,三元的劳动和生活情景始终围绕着“搅拌机”来组织;②“搅拌机”是三元在工地上的主要劳动工具,通过它可以真实地描绘三元的劳动生活;③“搅拌机”听使唤、卖力干活恰是三元性格特征的写照;④“搅拌机”是三元这位农民工的象征。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中人物形象的能力。先了解文章内容;再掌握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如人物描写方法,作者对人(事)物的评价,文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等;最后结合文中重点段落和句子答题即可。如:民工三元认真而自然地扳动着离合器,把黏糊糊混凝土倒在了伙伴们的小车里。——工作认真;每天上班的时候,三元总是比伙伴们早到一会儿——勤劳、能干;三元越发觉得,搅拌机就是自家喂养的那头牛,你只要好好侍候它,它就听你的使唤,卖力的干活。——善良;三元对谈对象情景的回忆——热爱生活,感情纯真、丰富等等。

2.考查赏析句子。题目要求从人物描写或修辞手法角度赏析,“像一根根火柴,一次又一次地擦亮了自己的眼睛,映红了自己的脸膛,这样的时候,三元的心里也会像涨潮的海水一样,涌起了一波又一波的幸福。”运用比喻修辞手法,将写下的数字比作火柴,将自己的心情比作涨潮的海水,生动形象地写出三元

对幸福的憧憬,婚期的临近主人公迫切、激动。

3.考查根据作品内容进行合理推断与想象的能力。解答此题关键是理解上下文的内容,抓住人物在文中的言行表现,以及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关系来分析,揣摩人物的当时的心理活动,要运用第一人称,根据“三元像个做错了事情的孩子一样涨红了脸”推知三元的情感主要是以后悔、愧疚为主,语言简明连贯得体即可。

4.考查对题目中关键词的理解。解答此题,从三元和工友两方面来思考。三元在工地上打工,与工友相处融洽,工友对三元返回到工地的期盼,是幸福的;三元结婚日期的临近,写出三元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三元期待这一幸福时刻的到来,是幸福的。

5.道具本是戏剧术语,它是指戏剧演出过程中所用的器具,如手帕、佩剑、书画等。小说像戏剧一样,讲一个故事,呈现一个主题,也势必运用到一些道具——被作家赋予某些含义的特殊物品。中外的作家们都有意无意地利用道具来布局谋篇,甚至用它来塑造人物、揭示主题、渲染气氛,道具也就起着不可替代的妙用。“搅拌机”自始至终贯穿全文,是线索,“搅拌机”是三元在工地上的主要劳动工具,三元生活情景始终围绕“搅拌机”来组织;通过搅拌机的“听使唤”衬托三元的勤快,是三元踏实性格的写照,是他的象征。

6.阅读下面的短文,完成小题。 会背诗算不算本事

最近《中国诗词大会》很火。背诵竞技的形式,使得很多人说这本质上是一场记忆力大比拼,是高考模式的可悲延伸,是对青少年的误导。确实,我也曾受机械记忆教育的负面影响,因此理解他们的悲叹。但冷静地想想记忆在学习中扮演的角色,我觉得如上观点仍有可商榷之处。

我认为不能以“不就会背个诗吗,算什么本事”这样高冷的腔调去贬低选手的实力。且不说在数年如一日的积累过程中下了多少功夫,单是在最躁动不安的年纪,能腾出安静的心境去装纳诗词,能不盲目追随同龄人聚集的潮流,到平仄韵脚中开辟出一隅静土,这本身就是一种非常可敬的举动。能坐得住、静得下来,这些品质都是我们身上十分稀缺的。

当然,我不会全盘否定所有的反对者。因为的确很多人透过这档节目,在郑重地表达对“记忆学习”的忧虑。但是我们的忧虑很容易反弹到另一个极端。从前是鼓吹背诵、强调记忆,现在是贬低背诵、贬低记忆,好像那是抹杀想象力、创造力的万恶之源,一看到靠记忆取胜、考察记忆的竞技与测试,就觉得不科学、反人性,对记忆过度警惕、排斥。一些教英语的反对背单词,一些教中文的反对背诗句,这种行为很偏颇的。

可能你不愿承认,但很多时候,记忆是理解、创造的基础和前提。在记忆达不到一定量的条件下,奢谈创造是不靠谱的。在单词量达不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没法优美地遣词造句;在对古体诗掌握得不够熟稔的时候,没法泼墨创造。相比于“此节目宣扬死记硬背”,这种贬低记忆、跨越步骤、无视学习规律、片面迎合惰性痛快的“教育理念”,才是对青少年真正的误导。

“不就是会死记硬背么”的背后,有两股根深蒂固的偏见。其一,将所有记忆等同于死记硬背。其实

很多时候,如果真的静下心去捕捉到震撼心灵的美感,不必刻意去记也会过目不忘。一说记忆就是死记硬背,只能说明,持有此偏见者是个很不会学习的人。

其二,把记忆和创造人为对立。在网上看到了一条呼声很高的评论:“这样隆重的诗词大会,绝没有一个诗人。”其实就这档节目本身而言,选手只能展示出“会背”的功底,至于到底会不会写,我们完全无法得出结论。但有些人喜欢在记忆力和创造力之间树起人为的对立——特别能背诵的人,都是被束缚的,肯定没有创造力,继而推出“我是不会背,可我没被扼杀创造力啊”的心理安慰。

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诗歌强大的生命力不仅因为它是种音韵优美的文学体裁,还因为它象征着一种生活态度甚至是一种生活方式。在这样一个离了手机就活不下去、被各式信息碎片裹挟的时代,我们有必要向这些选手投去一瞥敬意,少一点警惕和挑剔,多一点善意与欣赏。只有让诗歌与诗意找到自己的位置,它们才可能跨越时空,润泽你我的心灵,对我们的精神世界进行净化和守护。一位网友说得好:让小孩背那么多古诗词有什么用?待他成人时,见到晚霞不是说“真好看”,而是“一片晕红疑著雨,晚风吹掠鬓云偏”。

1.下列不属于文中“会背诗的选手”的特点的一项( )

A.盲目追随同龄人聚集的潮流,能静心背诗。 B.数年如一日的积累。 C.每个人都在年纪轻轻时就能沉住气静下心。 D.能坐得住、静得下来。 2.作者否定“不就是会死记硬背么”的说法下列原因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将所有记忆都等同于死记硬背是不对的。 B.记忆是学习必须的过程,不可或缺。 C.能背书不代表没有创造力。 D.记忆不会让人产生惰性。

3.作者对“会背诗算不算本事”的回答,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算本事,因为会背诗的人一定有坐得住、静得下来的品质。 B.算本事,因为会背诗的人能对我们的精世界进行净化和守护。

C.算本事,因为会背诗的人的能寻求“我没被杀创造力啊”的心理安慰。 D.算本事,因为会背诗的人具备良好的理解、创造的基础和前提。 【答案】1.A 2.D 3.D 【解析】

1.试题分析: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A项,“盲目追随同龄人聚集的潮流”错,会背诗的选手是“不盲目追随同龄人聚集的潮流”的。故答案为A。

2.试题分析: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梳理和理解。依据文章第5、6段的内容可知,文中并没有“记忆不会让人产生惰性”关系的表述。属于无中生有。故答案为D。

3.试题分析: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D项,“算本事,因为会背诗的人具备良好的理解、创造的基础和前提”的理解错误,依据“可能你不愿承认,但很多时候,记忆是理解、创造的基础和前提”可知,这不是必然的,而是或然的。故答案为D。 四、文言文阅读

7.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小题

孟尝君将入秦,止者千数而弗听。苏秦欲止之。孟尝曰:“人事者,吾已尽知之矣;吾所未闻者,独鬼事耳。”苏秦曰:“臣之来也,固不敢言人事也,固且以鬼事见君。”孟尝君见之。谓孟尝君曰:“今者臣.来,过于淄①上,有土偶与桃梗②相与语。桃梗谓土偶曰:‘子,西岸之土也,挻③之以为人。至岁八月,降雨下,淄水至,则汝残矣。’土偶曰:‘不然。吾西岸之土也,残则复西岸耳。今子,东国④之桃梗也,刻削子以为人。降雨下,淄水至,流子而去,则子漂漂者将何如耳。’今秦四塞⑤之国,比若虎口,而君入.之,则臣不知君所出矣。”孟尝君乃止。 .

(选自《战国策·齐策三》)

(注)①淄(zī):河流名称。②土偶:用泥巴捏的泥人。桃梗:用桃木雕刻的木人。③挻(shān):揉和。④东国:东方。⑤四塞:四面都有险要的关口。 1.下面哪一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或用法相同? A.止者千数而弗听/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马说》) ..B.苏秦欲止之/孟尝君乃止 ..

C.吾已尽知之矣/林尽水源(《桃花源记》) ..

D.过于淄上/能面刺寡人之过者(《邹忌讽齐王纳谏》 ..

2.三处加点的“君”,可以译为“您”,是苏秦对孟尝君的尊称。文中还有两个解释为“你”的词是________和__________。

3.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臣之来也,固不敢言人事也。 (2)则子漂漂者将何如耳。

4.文章开头写“孟尝君将人秦,止者千数而弗听”,除了交代事件的起因、引出下文以外,还有什么作用?

5.苏秦拜见孟尝君的目的是什么?他用什么方法达成了目的? 【答案】1.A 2. 子 汝

3.(1)我(这次)来,本来就不敢说人间的事。(2)那你将漂流到什么地方去呢? 4.与文末的“孟尝君乃止”形成对比,突出(衬托)苏秦善于劝谏。

5.目的是劝孟尝君不要入秦。苏秦用“土偶与桃梗”的故事设喻,让孟尝君明白入秦国就如同入虎狼之地,有生命危险,将不会再回来。 【解析】

四川省自贡市2019-2020学年中考第四次适应性考试语文试题含解析.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0z4xu4vz1y0n19a8hrgx9da6a52gje00h0l_2.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