喷泉水柱高达80多米,成为当时欧洲之最。威廉山卡尔斯堡园中的水台阶成为巴洛克式代表作品。
绿荫剧场也是德国园林中常见的要素,比意大利园林中的剧场更大,又比法国园林中的绿阴剧场布局紧凑,结合雕像的布置,具有很强的装饰性,同时兼有实用功能。绿阴剧场中的雕像从近到远逐渐缩小,在小空间中创造出深远的透视效果,是巴洛克风格强调透视原理的典型实例。
俄罗斯勒诺特尔式园林
彼得宫(Gardens Of the Peterhof Palace) 特点:
周围戽斗形的池中也有许多以希腊神话为主题的众神雕塑,还有象征涅瓦河、伏尔加河的河神塑像,以及各种动物形象的雕塑。
宫殿的底部形成众多的洞府,洞外喷泉水柱将洞府笼罩在一片水雾之中,宛如水帘洞一般。
水池周围还有许多大理石的瓶饰,从瓶
中也喷出巨大的水柱。这一组雕塑喷泉综合体,是按照彼得大帝的构思形成的,以此象征俄罗斯在波罗的海取得的伟大胜利。 水池北的中轴线上为宽阔的运河,两侧为绿毯般的草地,它们与宫前喷泉群的宏伟场面形成对比,显得十分宁静。
轴线的处理与凡尔赛中的大运河、国王林荫道及小园林三者之间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
这里的道路以宫殿、玛尔尼馆、蒙普列吉尔馆三者为基点,各向外放射出三条道路。沿中轴视线可以一直延伸到无垠的大海,其深远感虽不如凡尔赛,但在辽阔的程度上则有过之而无不及。
从运河桥上回望宫殿,宫殿显得雄伟壮观。这一地形上的特色,又具有意大利台地园的优点,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彼得宫在规模上大大逊色于凡尔赛宫苑之不足。
在中轴线两侧的小丛林中,对称布置了亚当、夏娃的雕像及喷泉,雕像周围有12支水柱由中心向外喷射。丛林中有一处坡地上做了三层斜坡,内为黑白色棋盘状,称“棋盘山”。
上端有岩洞,由洞中流出的水沿棋盘斜面层层下跌,流至下面的水池中;棋盘两侧有台阶,旁边立着希腊神像雕塑;在蒙普列吉尔馆前有荷兰式小花园,其中心的喷泉水柱花纹,宛如一顶王冠,称王冠喷泉,四周花坛中各有一座镀金的雕像,从其基座流出的水形成一串串水铃铛,十分活泼轻巧。 丛林中还有许多著名雕塑的复制品,也出自名家之手,如青年阿波罗、酒神、牧神、森林之神等。
在丛林中也设置了一些逗人开心的喷泉,如一柄伞或一株小树,当人们走近时,伞的边缘和树上会流下雨水;当游人想在园椅上小憩时,周围地面会突然喷出许多小水柱。这种类型的喷泉在文艺复兴后期的意大利园林中曾经十分流行。 俄罗斯勒诺特尔式园林特征 风格特征:
由过去以实用为主,转向以娱乐、休息为主;规模上日益宏大,由简单朴素的形式,转向构图上丰富多彩。
既有法国园林那样宏伟壮观的效果,又有意
大利园林中的处理水景和地形。 构成特征:
在总体构图上追求比例的协调和完美的统一性。在总体规划中往往以辉煌壮丽的宫殿建筑为主体,形成控制全园的中心,由宫殿向外展开的中轴线,贯穿花园,使宫、苑在构图上紧密结合,融为一体。 地域特征:
建造在山坡上的彼得宫从选址和地形处理上,都显得更胜一筹。利用山坡建造的水台阶和水渠,借鉴意大利台地园的经验和凡尔赛的教训,注重园址上有充沛的水源,保证了园林水景的用水。 植物特征:
由于俄罗斯寒冷的气候条件,园中难以种植黄杨,而黄杨却是法国、意大利园林中组成植坛图案的主要材料,后来,俄罗斯人试用樾橘及桧柏代替黄杨,取得了成功;还以乡土树种栎、复叶槭、榆、白桦形成林阴道,以云杉、落叶松形成丛林。
英国勒诺特尔式园林特征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