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在“1.1.1柱、锥、台、球的结构”和“1.1.2简单组合体的结构特征”中,我们是这样安排课时的:第1课时安排学习“柱、锥的结构特征”,在第2课时安排学习“台、球和简单的结构特征”。
(3)抓住内容的本质和重点,有的放矢地授课,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的能力,如“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由于来自课改地区的学生以前学过这部分的知识,并且“柱、锥、台、球的三视图”是“简单组合体的三视图”的基础,因此在教学时,前部分的内容主要由教师引导学生完成学习,后一部分的内容则可由学生自主学习完成,教师给予检查反馈。
(4)在“第二章 点、直线、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教学中,注意利用学生身边的实物模型进行教学,遵循由直观到抽象,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强调平面问题与空间问题之间的互相转化方法和思想,把重点放在引导学生如何学上,使学生的自学能力得到提高。
(5)学习掌握使用信息技术处理问题的方法
如第一章复习参考题B组第3题:你见过如图1所示的纸篓吗?仔细观察它的几何结构,可以发现,它可以由多条直线围成,你知道它是怎么形成的吗?
对于教材中的这道题,如果只靠学生的凭空思考,许多学生是无法解决的,为此,老师可以让学生利用几何画板做如下数学实验:如图2所示的正方体,棱长为1,其中?、?'底面和上底面中心,如果以??'为轴,转动正方体。(1)如果跟踪线段??',那么它留下的轨迹是什么图形?(2)如果跟踪正方体的一条对角线,如?C',那么它留下的轨迹是什么图形?(3)你认为应跟踪哪一条线
DAOCB转动正方体DAOCB 5
段,它所留下的轨迹才能得到纸篓面?随着正方体的转动和学生不断调整跟踪的线段,可以发现正方体侧面对角线留下的轨迹即是纸篓面。此题也可以在A组第2题的基础上启发学生得出答案。但同样要借助《几何画板》演示,在教具方面,注意黑板、实物模型和多媒体三者之间的合理相互配合使用,发挥各自的优点,一般情况下,重要的定义、定理、数学基本思想方法等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后继需要用来帮助解题的内容,则应板书:需要动态演示的可用多媒体(如简单几何体的结构特征);实物模型则由更有利于学生观察,省去做课件的时间。 在教学中注重强调自然语言,数学符号语言和图形语言的使用,特别是图形语言的使用,应让学生养成习惯,图形语言有诸多优点。 (二)三点建议
(1)建议1.3.2球的体积和表面积的公式推导过程,作为学生的阅读材料; (2)“经过直线和这条直线外的一点,有且只有一个平面”和“经过两条相交直线,有且只有一个平面”这两个结论,从教学的角度来考虑,我们认为把他们调整为平面公理2的推论更好一些,而不是作为课后的判断题。
(3)通过《数学2》从表那些所选择的素材,编排的内容,结构和设计等方面是比较科学的、合理的,能很好的体现《高中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和理念,但我们认为《课标》在课程安排上普遍感到时间不够用,可弹性差,我们建议做什么事情都不能一刀切,应充分考虑到数学的基础性和重要性,考虑每个学校学生水平的差距性,合理地安排课时,给我们的教学留有一定的弹性。
6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