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乡村聚落形态对地理环境的适应性研究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5/21 3:43:26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境,人们创造性的发明了四合院,四合院从此成为了我国北方住宅的代表性建筑。四四方方的住宅在华北平原上聚集,形成了结构紧凑,平面布局呈团状的乡村聚落形态[5]。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华北平原地区人们居住聚集地的选择也渐渐地发生变化。由于平原平坦的地形使得交通建设难度小,随着公路和铁路的建设并且开通,大大促进了交通线沿线经济的发展,人们为了方便往来,也会在交通线沿线聚集,形成了沿交通线分布的带状聚集型聚落。

由以上可知,在平原地区乡村聚落形态并不是孤立形成的,它的形成与演变,乃至发展都与多种因素有关,这些因素包括自然地理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自然地理条件又包括地形、气候、水源等,为乡村聚落形态的形成提供了存在的基础。社会经济条件包括生产力水平、人文历史文化、风俗习惯等,为乡村聚落形态的演化与发展提供了动力和方向。平原地形作为最适合人类生存发展的地区,自然方面的因素对聚落形态的影响随着时代的进步正在逐步减弱,而社会经济方面的因素对聚落形态的影响越来越大[7]。

2.2 山区的乡村聚落形态对地理环境的适应性

我国的地形多种多样,山区在我国地形中占了大约三分之二的面积,广大的山区面积给人口的分布,交通运输和农业的发展带来了困难并且复杂的地形地貌成为山区乡村聚落分布的巨大障碍。山区的存在是无可争议,但其广大的面积是我们所不能忽视的问题,在山区人口的分布与发展更是重中之重。在劳动人民无穷的智慧下,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在山区形成了各种各样的乡村聚落[8]。

山区复杂的地形决定了影响山区乡村聚落形态的因素主要是自然环境,以山西的山区为例,可以清楚的了解这一现象。

山西地区地貌复杂多样,黄土高原、吕梁山、太行山交错分布,经常有多种地形地貌出现在狭小的地域,这就使居民不得不根据地形而居。在地貌的复杂多样下,居民们有的聚居

在一起,有的散居在多样的地形之间,从而在乡村聚落形态上逐渐形成了集聚型和散漫型。

山西地区的集聚型乡村聚落主要是以带状聚落形态为主,但是也会有少量的团状聚落和环状聚落。山西地处内陆,在大陆性气候的影响下,降水少,水资源缺乏。所以在山区,人们经常沿溪涧河流居住,形成条带状聚落。黄土高原地区沟壑纵横,地形崎岖,水资源相对缺乏。因此水资源的分布状况对乡村聚落的形成有很大的影响,而黄土高原地区的水资源主要以河流水为主,所以乡村聚落为了靠近水源沿河流分布形成带状聚集型聚落,但是又因为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易形成洪水,所以在容易发生洪水的地区形成了为了避免洪水沿高地分布的聚集型村落。在山西的山区,除了带状聚落,还分布有团状和环状聚落。山区的复杂地形使得山地之间形成了一些山间小盆地,小盆地内部地形平坦,土地肥沃,山区居民在这些山间小盆地内呈团状聚落居住。在山区的边缘地带也有一些环山和环溪居住形成的环状聚落[9]。

山西地区山多河流少,聚集型聚落较多沿河流分布,除此以外散漫型聚落在山区分布较为广泛,山西西北部、东南部和西部山地、黄土丘陵地带,因为地形起伏较大聚落以散漫型为主,与集聚型聚落的聚居不同,山区中的散漫型聚落经常表现为一两家或三五家散居各处。这是因为在山区,地形支离破碎,起伏较大,没有足够的平坦地形让人们居住和从事农业生产,特别是在黄土高原地区由于雨水冲刷,水土流失严重使得地貌破碎,人们为了生活只能采取散居的聚落形态。因此山区内“幽居四五家”是常见的聚落景观。

山区的特殊地形是影响山区乡村聚落形态的重要因素,社会经济因素则因为崎岖地形的影响使得山区经济发展缓慢,反而在乡村聚落形态的形成与发展上没有太大的影响。

2.3 牧区的乡村聚落形态对地理环境的适应性

牧区并不属于地形地貌,而是一种经济地理环境。在我国有四大牧区,分别是内蒙古、新疆、青海、西藏。牧区大致位于干旱、半干旱地区,在这里气候适宜牧草的生长,为畜牧

业的发展提供了草料。牧区同农业区一样,是人类获得必需的食物的来源,在牧区从事畜牧业生产的是牧民,牧民的聚居产生了牧区的村落。

自古以来,草原上就存在以畜牧也为主的游牧部落,这些部落逐水草而居,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以畜牧也为主的部落的经营方式有了明显变化,但其聚居的方式没有改变,还是以小规模的散居为主。产生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由于草原的载畜量有一定的限制,超过草原的承载力就会对草原造成破坏,再加上牲畜的放牧半径远大于农耕区的耕作半径,人口分布密集会加重草原的负担,过度放牧对草原的草地破坏非常严重。近年来,草原的荒漠化面积逐渐扩大,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于人类的过度放牧引起[10]。在牧区人们以畜牧业为主,如果牧民们聚集在一起进行畜牧业生产,必将会超出草原的载畜量,从而引发环境问题和经济问题。

所以,从牧区的经济环境和自然环境方面看来,在牧区的乡村聚落形态分布远不能像农耕区那样聚集在一起,而是以小规模散居的散漫型聚落为主,这样不但可以满足牧民的畜牧业生产也可以保持牧区地理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结 论

通过以上对各地区乡村聚落形态对地理环境的适应性研究可以得出以下结论:一、乡村聚落形态要适应其所在地区的自然环境,要从当地的地形地貌,河流水文情况出发,不能盲目建设。二、在现代社会,影响乡村聚落形态的因素并不仅仅是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也成为影响因素之一,有时甚至起决定作用。三、本文从头到尾都在叙说乡村聚落形态对地理环境的适应,但从更深层来看,其实是在说人类本身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乡村聚落形态只能去适应地理环境,而不能让地理环境去适应聚落形态,人类也是一样,我们只有适应了周围的地理环境,才能获得更好的发展。

窗体底端

参 考 文 献

[1]金其铭.中国农村聚落地理[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73-77.

[2]宋金平.聚落地理专题[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37-40.

[3]金其铭. 农村聚落地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8:120-125.

[4]彭一刚.传统村镇聚落景观分析[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156-159.

[5] [乾隆] 太谷县志卷,中国地方志集成第 19册[M].北京:凤凰出版社, 2005:189-196.

[6] 乔家君.村庄选址区位研究[J].河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01):36-39.

[7]许家伟.乡村聚落空间结构的演变与驱动机理[J].河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05):103-106.

[8] 郦大方.西南山地少数民族传统聚落与住居空间解析[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13:126-130.

[9] 李红波,张小林.城乡统筹背景的空间发展:村落衰退与重构[J].改革,2012(01):63-67.

[10] 张小林著.乡村空间系统及其演变研究[M]. 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143-150.

乡村聚落形态对地理环境的适应性研究.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0za8e4jyw86m3qo9y5pg_2.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