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连锁交换定律
第一节 连锁与交换
1.性状连锁的表现
1906年,Bateson用香豌豆做了一个两对性状的杂研究。 P 紫花长花粉粒 x 红花圆花粉粒 PPLL ↓ ppll
F1 紫,长PpLl ↓自交
F2 紫长 紫圆 红长 红圆 总数 P-L- P-ll ppL- ppll
实际个体数 4831 390 393 1338 6952
按9:3:3:1推算 3910.5 1303.5 1303.5 434.5 6952 的理论数
在上述结果中,F2中也出现四种表现型,但不符合两对性状独立遗传的9:3:3:1的分离比例。其中亲本型的性状组合的实际数明显多于理论数。而重组类型(红长和紫圆)却明显少于理论数。很难用独立分配规律来解释。 Bateson又设计了另一个两对性状的杂交试验。 P 紫花圆花粉粒 x 红花长花粉粒 PPll ↓ ppLL F1 紫长 PpLl ↓自交
F2 紫长 紫圆 红长 红圆 总数 实际个体数 226 95 97 1 419
按9:3:3;1 235.8 78.5 78.5 26.2 419的理论数
试验的结果与前一试验基本相似,与9:3:3:1的独立遗传比例相比,F2群体中仍然是亲本型(紫圆、红长 )的实际数多于理论数,重组型(紫长、红圆)的实际数少于理论数。 所不同的是,在上一个试验中,是两个显性性状集中在一个亲本中,两个隐性性状集中在另一个亲本中。而第二个实验是每个亲本中都是一个显性性状和一个隐性性状。遗传学上把第一种杂交组合称为相引相(conpling phase),把第二种杂交组合称为相斥相(repulsion phase)。 2.连锁遗传的解释
对于上述两个试验结果,就单个性状进行分析,仍然符合分离规律。不论是相引相还是相斥相,F2群体中紫花对红花,长花粉对圆花粉的分离都接近3:1。
相引相: 紫花:红花=(4831+390):(1338+393)=5221:1731=3:1 长花粉:圆花粉=(4831+393):(1338+390)=5224:1728=3:1 相斥相: 紫花:红花=(226+95):(97+1)=321:98=3:1 长花粉:圆花粉=(226+97):(95+1)=323:96=3:1
分析说明,若同时考虑两对相对性状,不符合独立分配规律,但就每个单位性状而言,仍是受分离规律支配的。
我们知道,在独立遗传的情况下,F2群体中9:3:3:1的分离比例是以F1形成四种配子且数量相等为前提条件的,可以用测交法再检验一下相似实验中F1产生的配子的种类和比例。因为测交后代的表现型种类及其比例就是F1产生的配子的种类和比例的直接反映。
相引相
玉米籽粒的糊粉层有色C对无色c为显性,饱满Sh对凹陷sh是显性。 有色饱满 x 无色凹陷
CCShSh ↓ ccshsh 有色饱满
CcShsh x ccshsh 无色凹陷 ↓
CcShsh Ccshsh ccShsh ccshsh Ft 有色饱 有色凹 无色饱 无色凹 实得粒数 4032 149 152 4035 8368 Percent 48.2 1.8 1.8 48.2
在Ft中,
亲本型性状组合=(4032+4035)/8368=96.4% 重组型性状 =(149+152)/8368=3.6%
假如是独立分配,Ft中四种类型应该是1:1:1:1,测交结果显然不能用独立分配规律来解释,虽然形成四种配子,但绝非各占1/4,而是亲本组合类型占绝大多数。
相斥相
两个亲本各具有一个显性性状和一个隐性性状,杂交F1再与双隐性植株测交。 有色凹陷 × 无色饱满 CCshsh ↓ ccShSh CcShsh × ccshsh 有色饱满 ↓ 无色凹陷 ↓
CcShsh Ccshsh ccShsh ccshsh 有、饱 有、凹 无、饱 无、凹 638 21379 21096 672 43785 1.5 48.5 48.5 1.5 测交后代中,
亲本型=(21379+21096)/43785=97.01% 重组型=(638+672)/43785=2.99%
相斥组测交结果与相引组基本一致,Ft群体中也有四种类型,但亲本型组合占97.01%,远远超过独立分配所应有的50%,重组型只有3%左右,远远低于独立分配所应有的50%。
两组测交结果说明,亲本所具有的C- c、Sh-sh这两对非等位基因不是独立分配的,而是在大多数情况下连系在一起遗传。在相引相中,C和Sh连系在一起遗传,c和sh连系在一起遗传,因此F1产生的配子中,亲本型的(CSh和csh)占大多数,重新组合型的(cSh和Csh)数量偏少。在相斥相中,c与Sh、C与sh连系在一起遗传,亲本型配子cSh和Csh明显多于50%,重组型CSh和csh明显少于50%。
结论是,原本属于亲本的两个非等位基因有连系在一起遗传的倾向。这种现象被称为连
锁遗传。
但是,有一点大家应充分注意:无论是相引相还是相斥相,两种亲本型的配子数是相等的,两种重组型配子也是相等的。
3.连锁遗传的机理
连锁遗传的现象是Bateson于1906年发现的,直到上世纪二十年代才由Morgan等人探明了其遗传机理。
具有连锁遗传关系的一些基因,是位于同一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
一种生物的性状是成千上万的,然而,每一种生物所具有的染色体却是十分有限的,少则一对两对,多也不过几十对几百对。因此,一条染色体上必然载有许多基因。
(1)完全连锁
若A-a和B-b是位于同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两对非等位基因,则AABB和aabb基因型可以表示为:
A B a b A B a b
由于基因位于染色体上,必然随着染色体一起行动,他们产生的配子所携带的基因应该是AB和ab。二者杂交,F1的基因应该表示为:A B a b
同时F1也只能形成两种配子:AB和ab,F1自交和测交,其后代(F2和Ft)的表现型也只有亲本型,而不会出现重新组合的类型。这种遗传现象称为完全连锁(complete linkage)。
AB x ab
AB ↓ ab AB x ab Ab ab AB ab 自交后 比例 1AB :2 AB : 1 ab AB ab ab 表型比 3A-B-:1aabb 测交后
比例 1 AB : 1 ab ab ab
表型比 1AaBb :1aabb
由此可知,两对非等位基因完全连锁时,他们的遗传表现与一对基因很相似,自交F2 3:1分离,测交1:1分离。
(2)不完全连锁
非等位基因间完全连锁的情形是非常少见的。一般的情况都是不完全连锁(incomplete linkage)。当两对基因不完全连锁时,F1不仅产生亲本型配子,也产生少量的重组型配子。 为什么会有不完全连锁呢?
减数分裂的前期I同源染色体会相互配对,称联会(synapsis),在双线期时,同源染色体之间可以见到交叉现象,交叉现象标志着同源染色体的非姊妹染色单体的对应区段发生了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