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课程单元教学设计
——长恨歌(上)
具体教学步骤
第一阶段:导入 (告知本次教学目的、内容)
导入:古往今来、世世代代的人们演绎了无数悲欢离合,也从未停止过对爱情的咏唱,爱情永远是文学的主题。世上的爱情有许多种,有一种极为特殊,那就是帝王后妃之间的爱情。常言道几曾见帝王天子有真情,至高无上的权利与纯真无暇的爱情往往不能两全,可又谁知真有三千宠爱在一身的奇迹呢?唐玄宗、杨贵妃的爱情可以说是爱情经典长廊里的一个奇迹。奇在何处?(带领学生自由讨论,并逐渐引申出主题)
首先,它奇在主角一个是缔造开元盛世的帝王,一个是有名的四大美人之一;其次,它还奇在悲剧的主人公就是悲剧的制造者,唐玄宗亲自签发了自己爱人赐死的命令。他们的情事曲折离奇,又与导致唐王朝衰落的重大史事安史之乱联系,备受历代文人关注,自唐至清名作如林。如杜牧《过华清宫》、苏轼《荔枝叹》、元白朴《梧桐雨》、清洪昇《长生殿》,都感叹这一爱情悲剧,抒发兴亡之感。而白居易的《长恨歌》无疑是其中翘楚,给我们讲述了一个哀婉动人、缠绵悱恻的传奇,对爱情的咏叹千秋万代,绵绵无绝期。
第二阶段:了解创作背景
白居易出生时,李白、杜甫已去世,时代需要大诗人,作者适逢其时。(生平略)作为一个天才大诗人,白居易的创作才能是多方面的,诗歌在形式、思想内容和风格上都是多样的。最大的特点是语言通俗易懂,明白晓畅,又经过千锤百炼。年轻时热心济世,倡新乐府运动,《新乐府》、《秦中吟》针砭时弊,感时伤乱。这位主张“为时、为事”创作的现实主义诗人,也创作了感伤类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瑟瑟行》,代表他艺术最高成就,唐宣宗悼诗:“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诗。”
《长恨歌》作于唐宪宗元和元年(806)冬,35的白居易被授周至县尉(陕西),马嵬就在附近。中唐时代民间喜于
1
谈论玄宗杨妃故事,“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他与友人陈鸿、王质夫到仙游寺游玩,谈起几十年前的安史之乱和李杨爱情,十分感慨。王质夫说:“夫希代之事,非遇出世之才润色之,则与时消没,不闻于世。乐天深于诗,多于情者也,试为歌之,如何?” 意思是李杨悲剧,大诗人方能润色书写使之流传,否则就要失传。提议白居易作歌,因最后两句是“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所以称《长恨歌》,陈鸿写传奇《长恨歌传》。朋友推荐白居易执笔的理由是“深于诗、多于情”, 白居易很看重此诗,自言“一篇长恨有风情”。 当时长安歌妓以“我诵得白学士《长恨歌》”而自夸,并因此身价倍增。《长恨歌》家喻户晓,流传广,影响大,以标格卓异的风姿赢得了古今无数读者,称得上千古绝唱。
第三阶段:配乐朗诵本诗
步骤一: 诵读诗歌
播放《长恨歌》配乐朗读录音,唤起学生的审美感知。 学生自由诵读,结合诗歌注释,整体感知诗歌。 学生分组、分角色共读诗歌,通过诵读了解故事情节,体味诗中感情内涵,走入绵绵长恨中。
步骤二:学生说话能力训练
学生用自己的话大致讲解诗意,在诵读的基础上理解。
第四阶段:理解赏析诗歌
步骤一:就作者如何歌”长恨”分层解析
《长恨歌》就是歌“长恨”,长恨”是诗歌的主题,故事的焦点,也是埋在诗里一颗牵动人心的种子。而“恨”什么,为什么要“恨”,诗人不是直接铺写,而是通过诗化的故事,因果分明地一层层展示给读者,让人们自己去揣摸回味。以“长恨”为线索,根据内容和情节发展,诗分四层。
1、“长恨”的内因:玄宗迷色废政。唐玄宗重色求色,得到杨妃后迷恋声色,荒废政事,酿成安史之乱。
诗歌开卷第一句 “汉皇重色思倾国”含量极大,既揭示了故事的悲剧因素,又唤起和统领全诗。唐玄宗重色、求色,终于得到 “天生丽质”的杨贵妃。描写杨贵妃的美貌,进宫后受专宠,不但自己“新承恩泽”,而且一人得道,鸡犬升天,杨氏族门权势逼人,不可一世。诗人反复渲染他们在宫中纵
2
欲行乐,沉湎于歌舞酒色之中。通过这一段宫中生活的写实,不无讽刺地向我们介绍了故事的男女主人公:一个重色轻国的帝王,一个娇媚恃宠的妃子。写出了“长恨”的内因,形象地暗示玄宗迷色废政,就是这一悲剧的根源。
皇帝后妃也是人,也有情欲,与平民没区别;但皇帝的权威,使爱情效果不相同。好色不是了不起的罪过,滥加封赏,紊乱朝纲,就离亡国灭家不远了。这种奢侈的生活背后是路有冻死骨,社会危机重重。所以当安禄山叛乱,唐王朝这座炫人眼目的金字塔立刻就倾倒崩溃了,由盛而衰。
2、“长恨”的源头:生离死别悲剧。安史之乱中玄宗逃难,马驿兵变,杨妃丧命,生离死别。
安史之乱的发生,打破了他们的享乐生活,“渔阳鼙鼓动地来”,形象地说明这一过程。接着描述皇帝兵马仓皇逃入西南的情景,和这一动乱中爱情的毁灭。“六军不发”要求处死杨贵妃,是愤于玄宗迷恋女色,祸国殃民。“?回看血泪相和流”就是他们马嵬坡生离死别的一幕。杨妃的死在整个故事中,是一个关键情节,这之后他们的爱情才成为一场悲剧,这是长恨的源头。诗人将安史之乱作淡化处理,对二人的生离死别则着意形容,读者受到的是悲剧气氛的感染。
接着,从“黄埃散漫风萧索”,描述了杨妃死后唐玄宗在蜀中的寂寞悲伤,还都路上的追怀忆旧。
3、渲染长恨之情:玄宗苦苦思念。玄宗回宫后睹物思人、触景伤情,苦苦思念。
诗人抓住人物揪心的“恨”,用酸恻动人的语调,形容玄宗回宫后睹物思人,触景生情,一年四季物是人非事事休的种种感触。无物无景不在勾起他对杨妃的怀恋,无时无刻不在思念。从“太液芙蓉未央柳”至“魂魄不曾来如梦”,层层铺陈,缠绵悱恻的相思之情,使人觉得回肠荡气。由于诗人渲染相思之情到这样的程度,后面道士的到来,仙境的出现,便给人一种真实感,不以为纯粹是一种空中楼阁了。
4、点明深化长恨主题:杨妃重申前誓。方士在仙境觅杨妃魂魄,杨妃托物寄词,重申不渝之情。
诗人运用浪漫主义手法,写道士帮助玄宗寻找杨妃。忽而上天,忽而入地,后来在海上缥缈的仙山找到了杨妃,让她以梨花带雨的形象在仙境中再现,殷勤迎接使者,含情脉脉,托物寄词,重申前誓,照应玄宗对她的思念。诗末用“天
3
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结笔,是爱情的叹息与呼声。仙凡两隔,再无见期,这是对爱情受命运播弄,被政治伦理摧残的痛惜。此恨之深,已超越时空而进入无极之境。以“长恨”表现了爱情的长存,至此深化点明“长恨”的主题。余音袅袅,给读者以联想、回味的余地。
步骤二:理清诗歌感情脉络
全诗的感情脉络:乐、悲、思、恨。
先写热恋情景,突出杨氏之美和玄宗对她的迷恋,对玄宗因贪恋女色而误国事有所讥讽。次写兵变妃死,悲剧铸成,玄宗肠断,悲欢荣辱极端对比。再写物是人非及刻骨铭心的无望思念。最后写天人永隔之长恨。由乐而悲而思而恨,构成全诗的感情脉络,因果关系密切分明。
步骤三:探讨长恨的含义
学生思考、讨论以下问题,学生回答后教师补充。 1、诗题中“恨”是什么意思,“长恨歌”应作何解释? 提示:长是时间,是感情延绵的见证;恨是沉重的遗恨,代表了感情的深度和痛苦的沉重。长恨歌就是歌长恨。
2、这首诗歌是谁在恨,他们长恨的是什么呢?
提示:李隆基和杨贵妃,他们彼此相思而不能相见,相爱而不能重聚,最终杨妃身死,玄宗退位。长恨即天人永诀之恨,即李杨生死相思,永无见期而产生的无穷无尽的憾恨。
诗用情深意长的两句结束全篇,在诗人看来,一对刻骨思念的情人遭遇这样的不幸是一个令人哀怜的悲剧,这对这对情侣、以至对后人来说,都只能为之遗恨千古,悲叹莫置。
第五阶段:小结,作业
小结:《长恨歌》就是歌“长恨”,诗以“情”为中心,以“长恨’为主题,歌咏了唐玄宗、杨贵妃在安史之乱中的爱情悲剧,将一段宫闱畸恋写得缠绵悱恻,荡气回肠,使人被这种永无决期的绵绵长恨感染。
布置作业:思考以下问题,查找资料,准备讨论。
1、诗中的男女主人公等同于历史上的真实
人物吗?你如何看待男女主人公的爱情?
2、 你认为白居易创作此诗的目的何在?
《大学语文》课程单元教学设计
4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