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必修一默写练习
《沁园春·长沙》(毛泽东) 1.点明时间、地点和特定的环境的诗句是: , , 。 2.这首词上半阕着重写景,写景的角度多样。远看:“ , ”;近观:“ , ”。仰视:“ ”;俯瞰:“ ”。 总结:“ ”。 3.面对大千世界,诗人关心国家命运,发出慨叹,表现诗人雄心壮志的诗句是: , , ? 4.诗人旧地重游,引发对往昔生活的回忆的过渡句是: 。 。 5.概括早期革命者雄姿英发的战斗风貌和豪迈气概的句子是: , ; , 。 , , 。 6.以设问结尾,巧妙回答“谁主沉浮”问题的诗句是: , , ? 7.概括湘江秋景的一句是: 。 8.表现诗人蔑视权贵的句子是: 。 9.表现革命者关注国家大事的言行的句子是: , 。 10.表现革命者力量强大的句子是: , 。 11.寄寓诗人火热的革命情怀的句子是: 。 12.静中有动,生气勃勃的场面描写的句子是: , 。 13.写江上景物的句子是: , 。 14.高度概括“同学少年”经历的革命岁月的句子是: 。 《雨巷》(戴望舒)
1.写雨巷特点的诗句是: , , 。
2.行走在悠长又寂寥的雨巷中,诗人希望遇到一个怎样的姑娘? 。 3.诗人反复地拿丁香来比喻姑娘的诗句是: , , , , 。 4. 在“我”的长久的期待中,姑娘终于姗姗走来的诗句是: , , , , , 。 5. 描写姑娘向我走近时的诗句是: , , , 。 6. 描写姑娘飘过时的诗句是: , ; , , , 。 7. 描写姑娘消失在雨的哀曲里的神态的诗句是: , , , , , 。 8. 香姑娘与我擦肩而过后,我目送她渐渐远去的情景的句子是: , , , 。
1
《再别康桥》(徐志摩)
1. 作者轻轻离开,和康桥依依作别的诗句是: , ; , 。 2.康桥已经在诗人的心里扎下了根,《再别康桥》中诗人借用对柳影的描写,表达了这种情感,这四句是: , ; , 。 3.运用拟人手法,表现出油油的青草,多情可爱的两句是: , 。 4.康河的流水和水草呈现出的安闲、自在,正是诗人徐志摩心向往之的境界,《再别康桥》中“ , ”便直接抒发了这种情感。 5.诗人徐志摩要和康桥离别,又生怕打扰惊醒了他心爱的康桥,《再别康桥》中“ , ”两句运用侧面烘托的手法,表现了诗人自己的这种心情。 6.移主为客,两相交融,突出了康河的明静和自由自在状况的诗句是: , : , 。 7.用虚实结合、象征手法,说明梦境美好的诗句是: , , , 。 8.用“一船星辉”来比喻对往昔生活的回忆、留恋的诗句是: ? , , , 。 9.集中表现了离别的惆怅的诗句是: ; , 。 10.写我与康桥离别时“化静为动、化虚为实、化无形为有形、化无声为有声”的比喻句是: 。 11. 诗人挥手作别,悄然离开,不愿打破康桥的宁静,只想留下深情的眷恋的诗句是: , ; , 。 《烛之武退秦师》 《左传》
1.《烛之武退秦师》中说出了晋国秦国联合围攻郑国的理由是: , 。 2.烛之武被求着出山时,说了一句隐含着不能早被任用的酸辛和不满的话是:
, , , 。 3.大敌当前,内忧外患,郑伯贵为一国之君却能礼贤下士,诚恳自责: , , 。
4. 郑伯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劝说烛之武,也略略还有点威胁是: , 。 5. 烛之武见秦伯时,开门见山,单刀直入,以退为进,态度谦恭,承认郑亡,迎合对方的骄傲心理的语句是: , 。
6. 烛之武劝说秦伯,貌似谦恭,却极有份量,以一个假设句否定了秦出兵的合理性,也由此掌握了谈话的主动权,以退为进,柔中有刚: , 。
7.烛之武从地理位置说明“亡郑”于秦无益而有害的结果。当时秦在西,郑在东,晋置于两国之间,秦郑并不接壤,秦欲越晋据郑,绝无可能:
, , , , 。
2
8.烛之武紧紧抓住秦穆公欲吞并天下的心理,联系实际,指点迷津,循循善诱,娓娓说理,动之以情,诱之以利,“ , , , ”。“亡郑”、“舍郑”的利害关系一目了然,明智的秦穆公自当怦然心动,坐收渔利。
9.烛之武用雄辩的事实指出晋乃背信弃义、出尔反尔、过河拆桥、忘恩负义之徒的话是:
, , , 。(如果只写三句,就写前面三句。) 10.烛之武说晋野心勃勃,贪得无厌的句子是: , 。
11.烛之武阐明了晋对秦的利害关系,希望秦伯能慎重考虑的句子是: , 。 12. 烛之武说退秦军后,晋文公非常气愤。晋国大夫子犯请求攻打秦军,然而晋文公认为“不可”,他说“ ”。他又说“ ”,这是不仁道的;“ ”,这是不明智的;“ ”,这是不符合武德的。于是晋文公对子犯说“ ”,晋国军队就离开了郑国。 13. 做人不仅要有智谋而且还要有仁义,就如同《烛之武退秦师》中的晋文公所说:
“ , ; , ; , 。”
《荆轲刺秦王》( “易水诀别” ) (《战国策》) 1.通过众宾客的穿戴来表现出送行气氛的语句是: , 。 2.通过音乐渲染凄凉悲怆氛围的句子是: , 。 3.通过音乐渲染慷慨悲壮氛围的句子是: 。 4.易水诀别中,荆轲悲壮的唱词是: , 。
5.通过环境描写来渲染氛围,表现荆轲慷慨赴难、为国捐躯的精神的句子是: , 。 6.表现宾客在与荆轲临别时悲伤的句子是: 。 7.表现宾客同仇敌忾的画面的句子是: , 。
8.通过动作描写表现荆轲义无反顾精神的句子是: , 。 9.写易水送别场面时,借助对大风和河水的描写来烘托慷慨悲壮气氛的名句是: , 。
《记念刘和珍君》(第2、4节)(鲁迅)
1. 评论“真的猛士”的句子是: , , 。 ? 2. 批判 “庸人”的句子是: , , 。 3. 作者面对反动派的下劣无耻而无法忍受的句子是: , ; , 。 4. 4.让作者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的语句是: , ; , 。
5.作者对“沉默”作出预言,召唤人民起来反抗的选择复句是: , 。 《鸿门宴》(司马迁) 1.表达大丈夫应不拘小节意思的句子是: , 。
3
2.比喻一个人说话和行动的真实意图另有所指的句子是: , 。 3.形容自己方处于危险境地的句子是: , , ? 4.形容秦王杀人如麻,有虎狼之心的句子是: , 。 5.鲁迅对《史记》的高度评价是: , 。 课后诗歌 1.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 , 。 2.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 , 。 3.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 。 ,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4. , , 。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 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 。 , 。 5.楼上黄昏欲望休,玉梯横绝月如钩。 , 。 6. ,依前春恨锁重楼。风里落花谁是主?思悠悠。 , 。回首绿波三楚暮,接天流。 7. , 。素香柔树,雅称幽人趣。 无意争先,梅蕊休相妒。含春雨。 , 。
4
高中语文必修一默写练习
《沁园春·长沙》(毛泽东) 1.点明时间、地点和特定的环境的诗句是: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2.这首词上半阕着重写景,写景的角度多样。远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近观:“漫江碧透,百舸争流”。仰视:“鹰击长空”;俯瞰:“鱼翔浅底”。 总结:“万类霜天竞自由”。 3.面对大千世界,诗人关心国家命运,发出慨叹,表现诗人雄心壮志的诗句是: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4.诗人旧地重游,引发对往昔生活的回忆的过渡句是: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5.概括早期革命者雄姿英发的战斗风貌和豪迈气概的句子是: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6.以设问结尾,巧妙回答“谁主沉浮”问题的诗句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7.概括湘江秋景的一句是:万类霜天竞自由。 8.表现诗人蔑视权贵的句子是:粪土当年万户侯。 9.表现革命者关注国家大事的言行的句子是: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10.表现革命者力量强大的句子是: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11.寄寓诗人火热的革命情怀的句子是:看万山红遍。 12.静中有动,生气勃勃的场面描写的句子是: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13.写江上景物的句子是: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14.高度概括“同学少年”经历的革命岁月的句子是: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雨巷》(戴望舒)
1.写雨巷特点的诗句是: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
2.行走在悠长又寂寥的雨巷中,诗人希望遇到一个怎样的姑娘? 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 3.诗人反复地拿丁香来比喻姑娘的诗句是:她是有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 4.在“我”的长久的期待中,姑娘终于姗姗走来的诗句是: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撑着油纸伞像我一样,像我一样地默默彳亍着,冷漠,凄清,又惆怅。 5.描写姑娘向我走近时的诗句是:她静默地走近走近,又投出太息一般的眼光,她飘过像梦一般的, 像梦一般的凄婉迷茫。 6.描写姑娘飘过时的诗句是:像梦中飘过一枝丁香的,我身旁飘过这女郎;她静默地远了,远了,到了颓圮的篱墙,走尽这雨巷。 7.描写姑娘消失在雨的哀曲里的神态的诗句是:在雨的哀曲里,消了她的颜色,散了她的芬芳,消散了,甚至她的太息般的眼光,丁香般的惆怅。 8.香姑娘与我擦肩而过后,我目送她渐渐远去的情景的句子是:她静默地远了,远了,到了颓圮的篱墙,走尽这雨巷。 《再别康桥》(徐志摩)
5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