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康中学2019~2020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二第一次大考
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
1.《汉书》中记载:“周垃,柳、七星、张之分野也。……至襄王以河内赐晋文公,又为诸侯所侵,故其分地小。周人之失,巧伪趋利,贵财贱义,高富下贫,熹为商贾,不好仕宦。”材料主要反映的是 A. 周人维护分封制 B. 西周商业繁荣 C. 周朝的社会巨变 D. 周人见利忘义 【答案】C 【解析】
从材料“巧伪趋利,贵财贱义,高富下贫,熹为商贾,不好仕宦”中可以看出,私营工商的崛起,逐步改变了从前唯有贵族特权才能生成经济效益,这说明周朝社会发生巨变,故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春秋战国时期商业的发展,故AB项排除;材料中没有体现出周人的人性,故D项排除。
2.《吕氏春秋》记载:“士有当年而不耕者,则天下或受其饥矣;女有当年而不织者,则天下或受其寒矣。”这句话指出了 A. 男耕女织的重要性 B. 重农抑商的必要性 C. 小农经济的脆弱性 D. 古代农业的落后性 【答案】A 【解析】
从材料中“士不耕天下受饥,女不织天下受寒”可知强调的是男耕女织的重要性,因此本题选择A选项。B选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到商业的内容;C选项错在材料没有涉及到天灾的内
容,无法体现出脆弱性;D选项错误,这不是材料主要说明的内容。
3. 在20 世纪20 年代浙江上虞县的下管村,“ 生产上它是一个农业社会,…… 下管人除粮食和菜蔬肉类等还能自给自足,并有毛竹和茶叶等山货可以外销外,日常生活的工业品,几乎全是外来的‘洋货ˊ…… 除了制造和修理农具和家具的一些手工业外,家庭纺织业等已被淘汰殆尽。”据此可知,近代以来下管村自然经济瓦解的征象是 A. 毛竹和茶叶等山货的外销 C. 粮食和菜蔬肉类等的生产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中国小农经济解体的标志是家庭手工也与农业的分离,材料中“粮食蔬菜自给自足” “家庭纺织业已被淘汰殆尽”说明该地区自然经济已经瓦解,故本题选择D项。A、B和C均不是小农经济解体主要标志。
考点: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小农经济解体。
4.《斯大林、邓小平关于计划与市场思想的比较研究》中指出:斯大林承认商品交换的存在,承认价值规律的作用,但他却把商品交换和价值规律放在与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计划根本对立的位置上;邓小平把计划和市场都作为经济手段,辩证地处理计划和市场的关系,明确提出了中国的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据此可知,斯大林和邓小平 A. 都认为社会主义经济是新型的商品经济 B. 都认为计划是社会主义经济的本质特点 C. 都能够辩证科学地处理计划和市场关系 D. 都是从当时本国社会主义建设实际出发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他却把商品交换和价值规律放在与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计划根本对立的位置上”,联系所学可知斯大林模式是一种高度集中的国家指令性计划经济模式,否定市场经济,是当时苏联从本国社会主义建设出发的;根据材料“邓小平把计划和市场都作为经济手段,辩证地处理计划和市场的关系,明确提出了中国的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B. 农具等制造业和修理业的存在 D. 纺织和部分土产加工业的淘汰
结合所学可知邓小平提出市场经济理论是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出发的,故答案为D;根据材料可知斯大林把市场经济和公有制对立起来,排除A;邓小平提出社会主义本质特点是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B错误;斯大林把价值规律放在与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计划根本对立面,故C错误。
5.1945—1948年间,英国颁布和实施了《煤炭工业国有化法》《国民保险法》和《国民救济法》等一系列法案。这反映英国 A. 优先发展煤炭工业 C. 重视提高国有化程度 【答案】D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二战后随着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兴起英国等资本主义国家纷纷加强对经济的干预而通过了一系列法案,即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加强对经济的干预而非优先发展煤炭工业 ,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B错在不能概括材料的主题,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体现的是加强对经济的干预而非重视提高国有化程度,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
【名师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本题是考查二战后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即纷纷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干预。
6.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正式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原则;1982年,全国人大通过了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形成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当时这两部宪法的颁布和修订 A. 都适应了当时经济建设的需要 B. 分别标志着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C. 都改变了国家的基本法律架构 D. 总结了马克思主义最新理论成果 【答案】A 【解析】
【详解】1953年我国开始三大改造,向建立社会主义制度过渡;1982年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已有三年多的时间,新宪法的颁布为经济建设明确了方向并提供保障。因此当时这两部宪
B. 建立社会福利制度 D. 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干预
法的颁布和修订都适应了当时经济建设的需要,故答案为A项。1982年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发生变化,排除B项;1982年宪法没有改变国家的基本法律架构,排除C项;两部宪法均没有总结马克思主义最新理论成果,排除D项。
【点睛】比较型选择题是把两个以上的历史人物、事件或现象放在一起,让考生通过分析、比较,归纳出其相同点或不同点,以考查他们的分析、比较能力。从试题形式上可分为类比和对比两种,前者是将同一类性质的事件、人物和观点进行比较,主要考查它们的相同点;后者是将不同性质的事件、历史现象或同一历史现象在不同历史阶段、不同空间的表现进行比较,主要考查这些历史事件在性质、影响等方面的不同。本小题属于类比型试题,解答此题首先要看各自体现出的特点,再找出两者的共同点。回答此类试题一定要审准试题的比较点和要求,注意结合课本内容逐一辨析备选项,然后选出正确答案。
7.电视剧《老大的幸福》播出后,曾引发了一场关于幸福的大讨论。老大“拿自己的短处和别人的长处比,越比越憋屈;拿自己的长处和别人的短处比,越比越幸福”的观点体现了—种“知足常乐”的洒脱。与之最为接近的思想是 A. 孟子“民贵君轻”的儒家思想 B. 老子“淸静无为”的道家思想 C. 韩非“严刑峻法”的法家思想 D. 墨子“兼爱非攻”的墨家思想 【答案】B 【解析】
“知足常乐”是指不过多追求难以得到的东西,不做无谓的攀比,结合所学可以知道,老子“清静无为”的道家思想也正是这一观点的体现,故B项正确。其余三项均不符合,排除。
8.朱熹编著《小学集注》《论语训蒙口义》《童蒙须知》,对儿童的衣着、语言、行为、读书、写字、饮食等习惯提出具体行为规范。这反映出他对儒学发展的主要贡献是 A. 树立严谨认真的治学态度 B. 初步建立儒学的教育系统 C. 使儒学成为官方正统思想 D. 推动儒学的普及化与通俗化 【答案】D
【解析】
【详解】由材料中朱熹编著的课本名称、受教育的对象及提出的具体行为规范来看,朱熹在推动儒学的普及化与通俗化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故答案为D项。A项中的“治学态度”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B、C两项出现于西汉武帝时期,均排除。
9. 《唐律疏议》记载:“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犹昏晓阳秋相须而成者也。”这表明
A. 德礼是刑罚的本体 C. 德礼相较于刑罚无足轻重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材料中“犹昏晓阳秋相须而成者也。”说明唐代法律主张在治国方面德礼和刑罚相互配合,对政教皆不可缺,这实际上体现了在治国方面儒家思想和法家思想皆有重要作用不可偏废,即“外儒内法”特征,D项正确;A B C三项表述与材料不相符合。故选D项。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复兴儒学运动
10.张岱年、方克立在《中国文化概论》中指出:汉赋“包括宇宙,总览人物”“控引天地,错综古今”的文化追求,与司马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以百科全书式的恢宏眼光观照历史”的伟大抱负如出一辙,都体现了西汉鼎盛时期的主流文化精神。这里的“西汉鼎盛时期的主流文化精神”是指 A. 夸张铺陈 B. 积极向上 C. 全面鼎盛 D. 贯通古今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强调的是主流文化精神,从对汉赋、《史记》的赞誉中可以看出,其精神是积极向上,是西汉的社会进步带来的奋发向上的精神面貌的直接体现,答案为B;A、D两项是对汉赋、《史记》写作风格的描述,不是文化精神,排除;C项是指的文化发展状况,不是文化
B. 刑罚是德礼的体现 D. 德礼和刑罚对政教皆不可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