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高效课堂与有效教学模式的研究
一、课题界定
高效课堂是针对课堂教学的无效性、低效性而言的。课堂教学高效性是指在常态的课堂教学中,通过教师的引领和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思维过程,在单位时间内(一般是一节课)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促进学生获得高效发展。高效课堂的“高效”,指的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好的教学效果,从而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概括起来有三个方面:一是效率高,二是效果佳,三是效益大。“教学模式”就是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 二、研究的意义和价值
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课堂教学在推进课程改革的过程中重视了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互动,突出培养学生探究、合作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课堂形式上呈现出情境创设多样化、合作交流经常化、探究活动丰富化、教学评价激励化等令人欣喜的景象。可以说,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面貌发生了很大的改观,课堂教学的质量有了较为明显的提高。今天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然没有取得实质性的突破和进展,我
们还没有形成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有效模式,还没有形成值得推广的经验和理论。面对这样的困境,寻求改革和突破,把着眼点和落脚点放在课堂上,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创建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是摆脱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发展的“高原期”,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然选择。因此,如何实施有效、高效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成为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三、创新程度
高效课堂和有效教学是教学的艺术性与科学性的完美结合,科学讲究规律,艺术追求个性和风格。高效课堂有效教学不仅关注学生的考试分数,同时也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四、研究方法
(一)行为研究法。对教师及学生参与课题实验的行为过程进行跟踪、观察、调查、分析,并进行及时的反思、总结和调整。 (二)逻辑归纳法。在实践过程中总结、探讨该课题的一般教育理论与实践模式等。
(三)文献法。采用文献检索手段,从有关书籍、报刊、文献中收集相关资料,借鉴他人的经验教训,结合本校实际找到新的生长点。
(四)调查法。形式有问卷式、访谈式等。
(五)教育实验法。观察与调查研究对象,通过归纳、筛选和分析发现问题,从而确认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 五、研究的理论基础
(一)建构主义理论。它强调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目的。
(二)教学最优化理论。为达到教学最优化,必须分析学生状况和教学任务,明确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式方法,拟定教学进度,对教学结果加以测定和分析等等。
(三)多元智能理论。教师要努力挖掘学生的潜在智力,从而确定最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教学方法与策略。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交流合作的学习,倡导教师角色、教与学的方式变革。 (四)有效教学理论。其核心是教学的效益。它关注学生的进步或发展;需要教师具备一种反思的意识,因应学生的学业发展,不断改进教学策略,最终达致有效、高效。
(五)“最近发展区”理论。要想让教学有价值,必须找到学生不能独立地解决,却能在课堂环境里,在同伴或教师的帮助下得到解决的问题。
(六)现代教学论。教学目标的确定、师生关系的构建、教学方法、组织形式的设计,都与学生发展具有内在联系。 六、课题研究的步骤
本课题的研究时间为2012年3月——2014年12月,共分为三个研究阶段。
(一)准备阶段:2012年3月——2012年9月。1.组建课题组,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