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的教学设计
教学背景分析:
本课是《简单电路》单元的起始课,主要是让学生从生活中常见的摩擦起电等静电现象,来认识电荷是存在于我们身边的一切物质(粒子携带的)中,在摩擦力等外力作用下电子会发生转移,就会产生静电现象。在一课时要让学生对摩擦起电等静电现象进行全面的认识是不可能的,所以学生对摩擦起电等静电现象的认识只能是初步的、概括的。这些活动将帮助学生初步认识电的本质,是学生学习其他电的知识的基础。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生活中有很多静电现象,通过摩擦等方式可以使物体带电。 2.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的相互吸引。 3.电子在电路中持续定向流动就可以产生电流。 过程与方法:
在探究活动中,能根据已有知识,运用逻辑推理,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合理的解释。 情感、态度、价值观:
发展学生探究身边科学现象的兴趣。 教学重点:
知道生活中的摩擦起电等静电现象,带同种电荷的物体相互排斥,带异种电荷的物体相互吸引。电子在电路中持续定向流动就可以产生电流。
教学难点:
通过实验,运用逻辑推理进行分析比较,发现电荷种类的不同,认识带同种电荷的物体相互排斥,带异种电荷的物体相互吸引。
教学准备:
每组同学准备:一把塑料梳子、碎纸屑、几个气球、绑气球的细线、挂气球的支架; 教师准备:静电现象的课件;动画:电荷。 板书设计:
Word资料.
..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教学过程设计:
教师活动 第一部分:体验生活中的静电现象,了解学生对静电的初始认识。 1.引入:出示充满气的气球 2.谈话: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个漂亮的气球小朋友,可是,它有一些烦恼,因为他觉得自己没有头发,太难看了。老师想请一位同学来帮助它长出漂亮的头发。 3.演示:用气球与学生的头发相摩擦,然后吸引小纸条 4.谈话:哈!真不错啊,小气球变得真漂亮!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5.谈话:你还见到过哪些类似的现象呢?利用身边的物品(如:文具、书本、衣服、头发、桌椅等)通过摩擦等方式体验静电现象。 6.交流:学生演示交流自己找到的静电现象,并试着对这些现象进行解释。(你用了哪些材料?你是怎么做的?你怎么知道它带上了静电?为什么会带上静电?) 7.小结:通过摩擦的方法可以使一些物体带上静电,其实生活中还有一些也是静电现象,但它们不一定是通过摩擦的方法(介绍其他几种静电现象)这些也都是静电现象。 学生活动 认真倾听并积极调动生活中的经验。 学生根据生活经验,交流自己的想法。 学生进行尝试 学生进行交流 教学设计思路 激发学生研究兴趣,迅速进入主题。 教师注意对学生的想法进行追问,深入了解学生的原有认识,并抓住学生的回答,适当引出“静电”一词。 让学生自己去寻找生活中的静电现象,并试着让他们做出解释,使学生感受到静电现象并不稀奇,它随时随地发生在我们身边,同时也进一步了解到学生对静电现象的初始认识。 第二部分:认识不同的电荷及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 一、认识电荷 1.谈话:我们找到、也看到了这么多静电现象,同学们不觉得奇怪么?既然电子所带电荷存在于所有的物质之中,为什么我们通常感觉不到 Word资料.
培养学生质疑、学生随着教师的质倾听的能力。 疑进行深入的思考。 ..
物体带电呢? 2.讲解:自然界存在两种电荷:正电荷和负电荷。由于中性物体所带正负电荷数量相等,电量的代数和为零,所以一般情况下我们感觉不到物体带电。当物体受到外力作用(比如摩擦)时,就容易使一个物体的电子转移到另外一个物体上,物体中的粒子所带的正负电荷数量不一样了,物体就显示出了电性。 3.(出示图片:用塑料梳子梳头发)讲解:当用塑料梳子梳头发时,梳子和头发摩擦,头发上的电子发生了转移,跑到梳子上,梳子有了多余的电子,就显负电;头发因缺少电子而显正电。 4. 过渡:下面让我们来做个小实验,来进一步的认识一下电荷。 二、认识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 1.活动一:用充气气球摩擦头发后,再用这个气球的摩擦面靠近头发,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 2.教师出示气球和头发的示意图,结合学生对第一个实验现象的观察,帮助学生来进行整理和分析:如果气球和头发摩擦后,气球带负电,头发应该带什么电?当气球再去接触头发时,你观察到什么现象?同时完成示意图。 3.活动二:让两个都用头发摩擦过的充气气球相互靠近,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 4.让学生做上面实验,观察了上面的实验后,运用图形记录结果,组织学生对上面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进行整理和分析。整理和分析的步骤如下:当两个都和头发摩擦后的气球相互靠近后,你观察到什么现象?它们带电相同么?说明了什么?结合示意图对自己观察到的现象进行解释。 5.出示动画:电荷(演示了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同种电荷相斥异种电荷相吸)。 学生认真倾听,解释心中的疑惑,初步形成对电荷的认识。并能进一步的了解到正电荷与负电荷,以及梳子与头发摩擦后他们各自的带电情况。 学生认真操作实验 学生认真观看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此部分是采用资料和图片呈现的方法,向学生对静电现象做出了科学的解释。完成了学生从初始认识向科学认识的发展,当然这个发展对学生来说还不是很深入的,但对于四年级学生来说,只能认识到这个程度了 通过实验,引导学生运用逻辑推理进行分析比较,发现电荷种类的不同,认识带同种电荷的物体相互排斥,带异种电荷的物体相互吸引。 Word资料.
..
第三部分:认识电流的形成 一、认识电流的形成 1.讲解:静电现象虽然是由于电子转移而形成的电现象,但是在发生静电现象的物体中,电荷是不能定向移动的。我们生活中使用的“电”,电荷是能持续定向移动的,我们称之为“电流”。电荷的定向移动,需要导线作为通路。 二、认识电源 我们使用的电灯、电冰箱等怎样才能正常地工作?要帮助电子定向移动起来,还需要提供动力的装置,这个动力就是电源。 总结:这节课,我们简单了解了有关静电的一些知识,并且知道了定向移动的电荷形成电流 ,才能使我们的用电器工作,在接下来的课程中,我们还会继续了解电的奥秘! 认真倾听 教师通过讲解和资料放映的形式,帮助学生对电流、对电源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为后面的一系列活动打下基础。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教学反思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是本学期科学四年级第一单元《电》的第一课,我考虑到学生
的知识经验,他们都经历过生活中的静电现象,只是他们大多数没有对静电现象进行深入的探究。因此,在设计本课时,我首先用几个生活中常见的静电现象,引导学生对静电现象的关注,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然后通过摩擦起电等一系列的探究活动,使学生认识到有些物体在受到外力作用时会产生静电,进一步认识静电产生的原因,电流的形成。下面是我的几点体会:
1.静电实验。实验材料有两种,一种是橡胶棒和毛皮,一种是玻璃棒和丝绸。课前我在实验准备的时候做了尝试,用橡胶棒和毛皮摩擦吸附纸屑不是很明显,而有机玻璃棒经过丝绸的摩擦在靠近纸屑时吸附现象非常明显,有的纸屑甚至飞舞了起来。于是选择了后者作为学生实验的材料。课上对比实验效果非常好。
2.意外收获。学生在做静电实验的时候,有些同学叫起来:“看,我的袖管也能吸附纸屑。”我一看,果然,他的袖管上吸附着一些纸屑。因为今天学生穿的是校服,衣料是腈纶的,在摩擦后很容易产生静电,也出现了吸附效果。于是,我顺水推舟,和学生探讨起生活中其他的静电现象……
3.细节失算。静电实验需要纸屑,而且是那种撕的很细小的纸屑。虽然再三提醒,下午三节课下来,地上掉了一些纸屑。因为学生起身带起的风也会使得纸屑飘落。我只得让学生下课后把掉在地上的纸屑一一捡起。现在想想,只要在课前准备一些盒子,把纸屑放在盒子里进行实验,那么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避免纸屑飘落在地上了。
4、灵活应对意外:在执行教学时,出现了意外的情况:摩擦并不产生静电。尽管同学们的热情很高,使劲用塑料棒摩擦头发,摩擦衣服,或者用塑料梳子梳头发,均不能吸起细碎的纸屑或头发,我也感到意外,按照常规,用摩擦过的塑料棒或梳过干燥头发的塑料梳子
Word资料.
..
去接近碎纸屑和观察用梳过干燥头发的梳子去接近头发,它们是会相互吸引。这到底是为什么?同学们都感到茫然,发展学生探究身边科学现象的兴趣也是科学课的教学目标,面对这意外实验现象,该如何解释,也是引导同学们进行探讨的大好契机。我决定根据同学们已有知识,运用逻辑推理,引导学生对观察到的现象做进一步的探究。于是我问学生:“为什么今天摩擦过的塑料棒不能吸起碎纸屑,梳过头发的塑料梳子也不能吸起头发,而在冬天却很容易吸起它们呢?”孩子们面面相觑,“哪是不是与天气有关啊?冬天天气怎样,现在呢?”这下同学们向炸开了锅似的,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冬天天气又冷又干,我脱衣服的时候会发出啪啪的响声,经常被衣服电到,现在是夏天,天气闷热潮湿,头发衣服都被汗浸湿了,在夏天脱衣服时从来没被电过;摩擦起电是不是与湿度有关?同学们的意见不一。建议用实验来证明,只要用梳子摩擦干头发和湿头发,就可以知道原因了。同学们发现长发女孩的发梢比较干燥,就用塑料梳子摩擦发梢,结果发现头发发梢随着梳子飘起来,而用同样的方法去梳出了汗的湿发却没有随梳子飘起来,用塑料棒摩擦其他的干燥物体也会吸引碎纸屑。通过实验同学们发现:干燥的物体相互摩擦更容易产生静电。
课后,对此课我进行了反思,在引导学生直接参与探究过程中,面对教学意外,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对意外现象进行反思,适时调整教学容,以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引发他们的好奇心,其实利用问题,引导学生发现其中的奥秘,挖掘探究的深度,往往也能使学生获得意外的收获。
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2课
《“点亮”小灯泡》的教学设计
教学背景分析:
本课是《简单电路》单元的第二课,学生在初步了解静电知识后将开展对简单电路的研究。在本课的探究活动中学生将要利用一根导线和一个电池来点亮小灯泡,并尝试用更多的方法使小灯泡亮起来。明白建立一个电路,需要电池、导线以及用电器,一个电路的连接要形成一个回路,认识到电、电路,想象电流是怎么样流动的。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a) 只有电流通过灯丝时小灯泡才会发光;
b) 一个完整的电路可以使用相同的材料,而用不止一种方法连接起来; c) 利用电来“点亮”一只小灯泡需要一个完整的回路; d) 电池两端直接用导线连接在一起就会发生短路。 2、 过程与方法: a)连接简单电路。
b)观察、描述和记录点亮小灯泡的实验现象。 c)根据实验现象对电流的流向做出大胆的想象与推测。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a)体会对周围事物进行有目的、细致地观察的乐趣。 b)敢于根据现象做出大胆的想象与推测。 c)激发进一步探究电的兴趣。
Word资料.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