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是个体关于自我的意识,是意识的一种高级形式,是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和客体事物关系进行认识时产生的意识活动,是个体认识自己和对待自己的统一体。
4、问题行为:指中小学生在学习、生活和游戏中,经常发生的异常行为。它既不是躯体症状,也不是某种精神疾患症状,而是指那些偏离了中小学生正常群体的行为,即正常中小学生没有的一些不良行为,或者称作适应不良行为。
5、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德育任务、德育内容与受教育者原有的思想品德发展水平之间矛盾,是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 五、简答题
1、
品德的心理结构是非常复杂的,它是多维度、多形态、多水平、相互影响的开放系统。在这种开放的系统里,品德的心理结构还具有以下特点: (1)品德心理结构的统一性与差异性
整体性是指品德心理结构各成分是相互联系的整体,任何部分相互依存在品德这一完整的统一体中才具有真正的意义。但是它们的发展又有差异性。品德心理结构各成分在个体发展历程中有时会出现不均衡的情况。青少年学生容易出现知情相悖、知行脱节的现象,品德教育应该强调整体教育而不要偏重于某一方面而忽视甚至否定其它品德心理成分的地位和作用。
(2)品德心理结构的稳定性与可变性
稳定性是指品德是在一定的社会生活条件下习得的,在发展到一定的成熟阶段后就不易改变。可变性是指个体已形成的品德,必然会由于各种内外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品德的稳定性是相对的,可变性是绝对的,学校在进行品德教育时,要善于交替使用,以提高学生品德的优化水平。
(3)品德心理结构形成的多端性
品德心理结构形成的多端性,是指它的培养可以有不同开端。在某种情况下,可以从培养道德行为方式或行为习惯开始;在另一种情况下,可以从激起学生的道德情感着手;在第三种情况下,则可以从提高学生的认识做起,也可以同时并进,相互促进。
(4)品德心理结构发展的循序性
品德心理结构发展的循序性,是指它的发展遵循一定的顺序。如任何一种道德品质的形成和整个道德水平的发展,都有一个从他律逐渐过渡到自律的趋势。
品德心理结构的这些特点提示我们,在考察学生的品德结构时,应该将其统一性与差异性、稳定性与可变性、形成的多端性和发展的循序性结合起来,这就要求既考虑品德结构在时间、空间维度上的变化特点,又要研究它相对静态的成熟结构,并根据学生年龄阶段的特点与品德结构发展的状况有
侧重地来进行品德培养与道德教育。
2、
(1)初中生道德情感形式的发展
根据我国心理学家对初中生道德情感的研究,少年期道德情感的形式有如下特点,第一:冲动性。初三以前,学生的情绪容易受情境影响,容易因一点小事便引起冲动,出现激情和不理智的行为。他们难以意识到激情的后果,其激情也不容易控制。第二:理智性。初三下学期,学生直觉的情绪体验明显减少。如果学生的道德环境较好,那么,初中生的伦理道德的情绪体验就会占优势。第三:偏激性。初中阶段早期,由于少年生活阅历较少,经验发展部完善,因此在出现问题是容易产生偏激,严重者会发生情绪上的偏执。如果在学校或家庭中受到几次挫折,就可能引发这种偏激的情绪体验,产生无助和抑郁的情绪感受,在很长时间内斗不能摆脱。 (2)初中生道德情感的社会性发展
道德情感的社会性发展主要是指集体情感和社会性情感的发展,如荣誉感、义务感、责任感和友谊感等方面。在初中阶段,学生的集体情感和社会性情感在发展程度和内容方面逐渐增多的。
我国心理学家研究了中学爱国主义情感、义务感、责任感、友谊感和幸福感这五个范畴,揭示了初中生道德情感社会性发展的特点。研究发现,从小学六年级到初二,学生的道德情感水平一直在提高,初二达到发展的高峰。与小学六年级学生相比,初二学生的道德情感水平有显着差异。研究还发现,初中生的道德情感以内化的抽象道德观念为依据。他们不仅能自觉地遵守道德行为准则,而且把这种准则作为激励自己的一种内在力量。
3、
德育过程不同于思想品德的形成过程。两者既有区别也有联系。其区别大致被认为有如下几个方面:
思想品德教育过程 1. 思想品德教育是教育的组成部分,其实施属于教育活动范畴; 2.是从外部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的过程; 3.是受教育者与外界教育影响相互作用的过程。 思想品德形成过程 1. 思想品德是人的精神素质的组成部分,其形式是属于人的素质发展的范畴; 2.是在外部影响作用下,道德主体内部自运动的过程; 3.是道德主体与外界各种影响相互作用的过程。 当然,两者的联系也是相当紧密的。这是因为,德育过程包含了思想品德形成过程,只不过是将自发的形成过程纳入有目的、有计划的按社会需要发展的轨迹。当教育者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品德影响的过程与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过程相一致时,德育过程与学生的思想品德形成过程才能产生最佳
效果。 六、论述题
(一)在自主管理中自我教育
实行“班干部轮值制”,为更多的学生提供发展主体意识提高服务能力的舞台,使他们在实践中“学会合作、学会负责、学会做人”班主任切实做好“班干部轮值制”的岗前培训,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权力和责任,帮助学生发展自我认识、自我评价的能力。
实行“值周管理”,每位同学在一个学期中进行一至二次“值周工作”,他们既是同学们的服务员和公务劳动者,也是学校的管理者,他们参与全校学生从早上进校到晚上就寝全天的教育教学各环节的管理,在一周内通过公正客观的检查评比,诚实认真的劳动,迅速快捷的反馈,保持学校的环境优美和教育教学工作井然有序。
学生违纪处分意见由学生代表组成的仲裁委员会决定,校纪班规在每一位同学直接的、民主的参与下制定,由学生自己作出的决定比较符合学生的实际,同时更能够让学生体会到主人翁的责任感。 (二)在做“小老师”中自我教育
让学生去当低年级同学的老师,要他在某件事情中把自己的劳动、智慧、意志和技巧的一部分贡献给别人,是道德教育中最复杂、最不容易而又最重要的任务之一。自我教育应从这里开始:让一个人去关心另一个人,力求看到自己身上的好的东西在另一个人身上表现出来。他们为小同学取得好的成绩而高兴,关心小同学的成功与挫折,成为他们的好朋友,他们希望自己付出的心血能帮助小同学,这种愿望就是自我教育的最重要的源泉之一。教育的艺术和技巧就在于使每一个学生把这种愿望当成自己的精神需要,当一个学生在别人身上看到了自己精神美的一部分的时候,他才是真正开始了自我教育。
(三)在课题式实践活动中自我教育
我们在学科研究性学习中渗透德育,使课题式的社会实践成为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有效途径。课题式的社会实践活动是以培养学生“学会负责”为宗旨,以丰富、生动的社会生活为研究和活动对象,以课题小组为组织形式,以课题的提出、活动方案的设计、活动实施、总结评价、成果展示为主要线索和内容的实践活动,课题式的社会实践活动由以下几个环节组成:组成课题小组,一般由人5-9人组成,筛选确定课题,制定活动方案,开展实践活动,撰写课题报告,汇报交流和展示活动收获。
(四)在阅读中自我教育
怎样才能使书成为自我教育的手段呢?就是教给学生们读好书。名人传记是进行自我教育的百科全书,一个人如果没有理想,他的个性就没有了核心,而理想的东西是最鲜明地反映和记录在书籍里
的。阅览室成为丰富的精神生活的发源地,从英雄人物的道德财富中为自己找到榜样,从人类经过艰难困苦而获得的精神财富中为自己汲取养料,通过写笔记跟自己内心交谈,这是自我教育的重要手段。 (五)在劳动中自我教育
劳动是最有力的教育手段,在集体中劳动,不仅是人对于自然界的作用,而且也是心灵、思想、信念、情感、兴趣、爱好的相互作用。人们通常把劳动称为“伟大的教育者”,但并不是所有的劳动都能成为一种自我教育,只有人在劳动中确立了自己的信心,认识到自己的力量、才能和天赋时,劳动才能成为真正的教育力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