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试对比分析二战后国际分工发展变化的特点。 4. 5. 6. 7.
简述影响国际分工发展的因素。
为什么说社会生产力是国际分工形成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试述国际分工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国际分工是如何影响国际贸易地理方向的?
8. 什么叫对外贸易依存度?
9. 简述资本主义国际分工理论的发展过程。 10. 试述亚当-斯密国际分工学说的主要内容。 11. 简述大卫-李嘉图国际分工学说的主要内容。 12. 试分析比较成本理论的合理与不足之处。
13. 试简要比较古典学派的国际分工理论与赫克歇尔-俄林的要素比例说。 14. 简述赫克歇尔-俄林的要素比例说的一些主要结论. 15. 比较成本说与要素比例说的假设前提分别是什么? 16. 试对赫克歇尔-俄林的要素比例说作一评价.
第一节 国际分工的形成与发展
一、国际分工的含义
国际分工是指世界上各国之间的劳动分工,是社会分工发展到一定阶段,国民经济内部分工超越国家界限发展的结果,是国际贸易和世界市场的基础。 二、国际分工发展的阶段
国际分工的发展经过一如下阶段:
1、从15世纪末到18世纪初是萌芽阶段。
2、从18世纪60年代到19世纪60年代的产业革命,使国际分工进入到形成与发展阶段。这一阶段国际分工的特征是:
(1)大机器工业的建立为国际分工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 (2)这时期的国际分工基本上是以英国为中心形成的。
(3)随着国际分工的发展,世界市场上交换的商品已由满足贵族和商人需要的奢侈品转变为被大宗商品所代替。
3、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是国际分上体系形成的阶段。
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出现了第二次产业革命,垄断代替不自由竞争。资本输出成为重要经济特征之一,资本主义国际分上的重要形式,即宗主国与殖民地半殖民地间的分工、工业产品生产国与初级产品(农产品、矿产品)生产国之间的分工日益加深,形成了国际分工体系。其特点是:
(1)亚、非、拉国家的经济变为畸形的片面的单一经济,其主要作物和出口商品只限于一两种或两三种产品。这些产品绝大部分对工业发达国家出口,造成了亚、非、拉国家的两种依赖性:一是经济生活上依赖少数几种产品;二是高度依赖世界市场,特别是工业发达国家的市场。
(2)分工的中心从英国变为一组国家。他们之间也形成了互为市场、以经济部门为主的国际分工关系。例如,挪威专门生产铝,比利时专门生产铁和钢,芬兰专门生产木材加工产品,荷兰和丹麦专门生产农产品,美国成为谷物的生产大国。
(3)随着国际分工体系的形成,世界各国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进一步加强,加强了对国
13
际分工的依赖性。
4、二次战后是国际分工进一步深入发展的时期。
二次战后,兴起了第三次科技革命。跨国公司迅速的发展,殖民体系的瓦解,发展中国家的出现,一批社会主义国家的成立,使国际分工深入发展。
(1)在国际分工格局中,工业国与工业国间的分工居于主导地位。二次战前,工业制成品生产国与初级产品生产国间的分工居于主导地位,其次才是工业国与工业国间的分工。 (2)各国间工业部门内部分工有逐步增强的趋势。二战前,在工业国家间的分工中,占主导地位的是各国不同工业部门之间的分工。各个工业国家在钢铁、冶金、化学、机械制造、汽车、造船、造纸、纺织等工业间进行分工。二次战后,随着社会分工的发展,原来的生产部门逐步划分为更多更细的部门;在越来越多的生产领域中,以国内市场为界限的生产,已经不能符合规模经济的要求,因此,一国国内部门之间的分工向部门内部分工发展的同时,越来越多的次部门走向世界,形成国际间的部门内部分工。
(3)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间工业分工在发展,而工业国与农业国、矿业国的分工在削弱。从国际分工产生到二次战前,殖民主义宗主国主要从事于工业制成品的生产,而殖民地、附属国和落后国家则主要从事于以自然条件为基础的农业或矿产品的生产。战后的科技革命和跨国公司的经营活动,某些工业产品的生产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出现了高精尖工业与一般工业的分工、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与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分工,
(4)参加国际分工国家的经济所有制形式发生了变化。
(5)国际分工的机制发生了显著变化。从国际分工产生到二次战前,资本主义国际分工形成与发展过程的机制:一是殖民统治,二是垄断与资本输出,三是价值规律下的市场自发力量。二次战后,随着殖民体系的瓦解、社会主义国家的出现、跨国公司在世界经济中地位的加强,国际分工的机制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一是殖民统治力量大大削弱;二是跨国公司作用大大加强;三是出现了有组织的\协议式\的国际分工,如跨国公司所组织的跨越国界的分工,社会主义国家按国民经济的规划与发展,有目的、有步骤、有计划地参加国际分工。
(6)国际分工从有形商品生产、贸易的领域向服务部门发展,互相结合、互相渗透,
(7)国际分工从垂直型式的分工向水平型式分工过渡。
第二节 影响国际分工的因素
影响国际分工产生发展的因素很多,其主要因素和作用如下: 一、社会生产力是国际分工形成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出现国际分工;生产力的水平决定着分工形成的形式、广度、深度及利益分配。
(一) 国际分工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
一切分工,其中包括国际分工,都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结果,它突出地表现在科学技术的重要作用上。迄今为止出现的三次科学技术革命,都深刻地改变了许多生产领域,不断改善工艺技术、劳动过程和生产过程,使社会分工和国际分工随之发生变革。从18世纪60年代至19世纪中期,欧洲各国完成了产业革命,建立了大机器工业,改善了交通运输工具,消灭了古老的民族工业,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具有世界性,出现了国际分工。从19世纪70年代开始的第一次科技革命,促进了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加速了资本的积聚与集中,资个输出成为重要的经济现象,使国际分工进一步发展,形成了资本主义国家分工体系。第二
14
次世界大战以后,出现了第三次科学技术革命,使生产力的发展日益超越国家的界限,形成了生产国际化,出现了大量的跨国公司,推动国际分工发展成为世界分工。这次科学技术革命使国际分工从部门之间扩大至产业内部,出现了各国产品零件、部件和工艺流程上的内部分工;使国际交通、通讯工具不断革新,运输费用不断下降。 (二)各国生产力水平决定其在世界分工中的地位
历史上,英国最先完成产业革命,生产力得到巨大发展,使英国成为“世界工厂”,在国际分工中处于主导地位。继英国之后,欧美其他资本本主义国家产业革命相继完成。生产力迅速发展,与英国一道成为国际分工的中心与支配力量。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原来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在政治上取得独立,努力发展民族经济,生产力得到较快的发展。一些新兴工业化国家经济发展迅速,它们过去在国际分工中的不利地位已在逐步改善。 (三)生产力的发展对国际分工的形式、广度和深度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各种经济类型的国家都加入至国际分工的行列。国际分工已把各国紧密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世界性的分工。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各国参加国际分工的形式从\垂直型\向“水平型\和\混合型\过渡,出现了多类型、多层次的分工形式。
(四)生产力的发展决定了国际分工的产品内容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国际贸易中的工业制成品,高精尖产品不断增多;中间产品、技术贸易和服务贸易也出现在国际分工中。
二、自然条件是国际分工产生和发展的基础
没有自然条件,谈不上国际分工;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自然条件的作用在下降。
自然条件是一切经济活动的基础。没有一定的自然条件,进行任何经济活动都是困难的,甚至是不可能的。马克思指出:\正像威廉所说,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矿产品只能在拥有大量矿藏的国家生产和出口。自然条件也决定某些特定的地区能种植某些种类的作物,而其他地区则不适宜种植这种作物。多数的农作物,如咖啡。茶叶、橡胶等的种植,需要特殊的气候。
应当指出,自然条件对国际分工的确很重要,但是,如果同各国生产力的发展相比。它的作用在下降。因此,自然条件,只提供国际分工的可能性,不提供现实性,要把可能变为现实,还需要一定的条件。石油不能在没有石油的地区开采,但存在丰富石油的地区,只在科学技术和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的阶段,才能得到充分的开发和利用。 三、人口、生产规模和市场范围制约着国际分工发展的可能性
1、人口分布的不均衡,使分工和贸易成为一种需要。
2、现代大规模的生产。使分工成为必要的条件,随着劳动规模越来越大,分工就越来越细。 3、国际分工的实现还要受制于国际商品市场的规模,国际商品市场的规模取决于:投入交换的商品数量、有支付能力的人口密度、运输距离。
四、在国际分工深人发展中,受资本国际化的影响日益加深
战后,跨国公司的迅猛发展和在国际经济中地位的提高,发展中国家对外资政策的变化,都大大加速了资本的国际化进程,对国际分工的深入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五、国际生产关系决定国际分工的利益分配
国际分上的性质受制于国际生产关系,它决定着国际分工利益的分配。此外,一国的上层建筑也可以推进和延缓国际分工形成与发展的进程。
第三节 国际分工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15
国际贸易是国际分工的表现。国际分工从以下几个方面影响国际贸易的发展。 一、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发展速度通常成正向运动
从国际贸易发展来看,在国际分工发展快的时期,国际贸易发展也快;相反,在国际分工缓慢发展时期,国际贸易也发展较慢或处于停滞状态。因此,国际分工是当代国际贸易发展的动力。
二、国际分工影响国际贸易的地区分布
在国际分工中处于中心地位的国家,在国际贸易总共也占据重要地位。从18世纪到19世纪末,英国一直处于国际分工的中心,它在资本主义世界对外贸易中一直独占鳌头。英国在资本主义世界对外贸易总额申所占比重1820年为18%,1870年上升到22%。随着其在国际分工中地位的下降,英国在国际贸易的比重1931年下降到15%。19世纪末以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成为国际分工的中心国家,他们在国际贸易中一直居于支配地位。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世界出口申所占比重1950年为60.8%,1980年为62.5%,1985年又上升到69.9%。 三、国际分工的分工形式是决定对外贸易地理方向和商品结构的重要因素
发达国家间的水平型分工居国际际分工主导地位,故发达国家是彼此的主要贸易对象,他们主要交换产品。而发达国家与整个发展中国家的分工仍以垂直分上为主,故其商品交换多是工业产品与初级产品的交换。
四、国际分工便国际贸易结构发生重大变化
1、工业制成品在国际贸易中所占比重超过初级产品所占比重。
2、发展中国家出口中的工业制成品不断增长。随着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分工形式的变化,发展中国家出口中的工业制成品不断增加,所占比重从1970年的16.3%提高到1987年的49.6%。发展中国家出口制成品在世界贸易中所占比重也从1970年的5.5%提高到1987年的14.5%。
3、中间性机械产品的比重提高。随着国际分工的深化和跨国公司在国际分工中的作用的加强,工业内部、公司内部贸易增加,中间性机械产品在整个机械工业制成品贸易中的比重不断提高,在各主要发达国家制成品贸易中占据很高比例,仅在1972年,这一比例分别为:英国81.9%,荷兰78.7%,瑞典76.3%,比利时70.1%,联邦德国76.0%,奥地利75.0%,加拿大73.5%,意大利72.3%,丹麦70.3%,美国57.3%。 4、服务贸易发展迅速。
五、国际分工地位决定贸易利益获得的多寡
国际分工可以扩大整个国际社会劳动的范围,发展社会劳动的种类;可以使贸易参加国家扬长避短,发挥优势;有利于世界资源的合理配置,可以节约全世界的劳动时间,从而提高全社会的生产力。因此,国际分工的发展是一个进步的过程。但是,国际分工的产生与发展是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进行的,一方面,它代表了生产力发展的进步过程;同时,也体现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
六、国际分工的发展程度制约着对外贸易依存度的提高
对外贸易依存度是指一国对外贸易额在其国民生产总值(或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国际分工的发展使对外贸易依存度不断提高,但因各国国土、人口、经济发展水平、国内市场大小不同而使依存度不尽相同,但均呈上升趋势。
第四章 西方传统国际贸易理论
16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