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国际贸易讲稿 - 图文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5/22 9:03:29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一、亚当·斯密的绝对成本说

亚当·斯密(1723—1790)在其著作《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中提出此说。他认为社会分工可以增加国民财富,故国家之间也应进行分工,各自生产成本最低的产品,然后交换。其条件是要进行自由贸易。

亚当·斯密认为提高劳动生产率是增加国民财富的重要条件之一。他认为分工能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其理由有三:第一、分能增进劳动者的熟练程度,故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第二、分工使每人专门从事某项作业,可以节省与生产没有直接关系的时间。第三、分工使专门从事某项作业的劳动者比较容易改良工具和发明机械。

亚当·斯密因此推论出,分工既然可以极大地提高劳动生产率,那么每个人专门从事于一种物品生产,然后彼此进行交换,则对每个人都是有利的。他指出,如果人们以较少的花费就能买到某些物品的话,谁也不会亲自制造它们。裁缝不为自已制做靴予,鞋匠也不为自己缝衣服,农民既不打算为自已做靴子,也不打算缝衣服。他们都知道,如果把自己的全部劳动时间用于生产一种产品,从每一个人来看是合算的事情,对整个国家来说也是合理的。 在亚当·斯密看来,适用于一国内部的不同职业之间、不同工种之间的分工原则,也适用于各国之间。他主张如果外国的产品比自己国内生产的便宜,那么最好是输出本国在有利生产条件产的产品去交换外国的产品。而不要自己去生产。他举例说,在苏格兰,人们可以利用温室生产出很好的葡萄,并酿造出同国外进口的一样的葡萄酒,但要付出30倍高的代价。他认为如果真是这样做,那就是明显的愚蠢行为。斯密认为每一个国家都有其适宜于生产某些特定产品的绝对有利的条件。如果每一个国家都按照其绝对有利的生产条件去进行专业化生产,然后彼此进行交换,则对所有交换国家都是有利的。各国都按照各自的有利条件进行分工和交换,将会使各国的资源、劳动力和资本得到最有效利用,将会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增加物质财富。

亚当·斯密按各国绝对有利的生产条件进行国际分工的理论,实际是按照绝对成本的高低进行分工。

二、大卫·李嘉图的\比较成本说\

大卫、李嘉图(David Ricardo)l772-1823是英国产业革命深入发展时期的经济学家。1817年出版其主要代表作《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

斯密的“绝对成本论”意味着,贸易双方各有一种产品成本低于另一方,即具有绝对优势,经过分工和交换,双方都能得到利益。但是,如果经济不发达国家生产的各种产品可能成本都高,即都处于劣势,而发达国家生产成本可能都低,即都处于优势,在这种情况下,国际分工还能不能产生?李嘉图回答了这一斯密没有说明的问题。

李嘉图认为:每个国家不一定生产各种商品,而应集中力量生产那些利益较大或不利较小的商品,然后通过对外贸易交换。在资本和劳动不变的情况下,生产总量将增加。如此形成的国际分工对贸易各国都有利。

分工的原则为“两优相较取其重,两劣相较取其轻”。

比较成本说的历史意义与存在问题:该学说是自由贸易理论的重要基础之一;学说指出了国际贸易中的相互利益,但是未能说明互相进行贸易的国家各获的若干贸易利益;学说成立的假设条件,把多变的经济状况抽象成为静态的、凝固的状态,学说只提出国际分工的一个依据,未能揭示出国际分工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原因,也未能揭示出国际商品交换所依据的规律。

三、赫克歇尔一俄林的要素比例说

17

俄林(1899一1979)在其著作《域际和国际贸易中》中提出此说,其要意是:各国因自然禀赋与历史条件不同,生产要素(土地、 劳动与资本)在各国分布不匀,出现富裕与短缺现象。故各国在分工生产商品时,应生产自已生产要素富裕、放弃生产自已要素短缺的商品。在自由贸易条件下,相互交换以本国要素富裕构成的商品,各获其利。

古典学派认为国际贸易发生的原因是各个国家在生产各种商品时劳动生产率的差异,而且各国劳动生产率及其差异都是固定不变的。俄林在他的生产要素禀赋理论中,假定各个国家在生产商品时所使用的生产技术是一样的,因而排除了各国劳动生产率的差异。 (一)要素比例理论的三个主要结论

1、每个区域或国家利用它的相对丰富的生产诸要素(土地、劳动力、资本等,从事商品生产,就处于比较有利的地位,而利用它的相对稀少的生产诸要素从事商品生产,就处于比较不利的地位。因此,每个国家在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体系中生产和输出前面那些种类的商品,输入后面那些种类的商品。

2、区域贸易或国际贸易的直接原因是价格差别,即各个地区间或国家间商品价格不同。 3、商品贸易一般趋向于(即使是部分地,消除工资、地租、利润等生产要素收入的国际差别。

(二)赫一俄学说的一些假定(为了理论分析的方便)

1、在各个区域或国家内部,生产诸要素是完全自由流动的,但在区域和国家之间。它们是不能自由流动的。

2、假定货物流通中的一切限制都不存在。

3、假定只有商品贸易,贸易是平衡的,出口恰恰足以支付进口。

4、假定生产诸要素是完全可以分割的,单位生产成本不随着生产的增减而变化,因而没有规模经济的利益。

5、假定只有两个区域或两个国家。

6、假定两国技术水平相同,生产函数相同。

四、里昂惕夫之谜与要素禀赋理论的扩展 1、里昂惕夫之谜:

(1)一个国家拥有较多的资本,就应该生产和输出资本密集型产品,而输入在本国生产中需要较多使用国内比较稀缺的劳动力要素的劳动密集型产品。

(2)通过对美国2000种商品(进出口)进行分析,结论:美国参加国际分工是建立在劳动密集型生产专业化基础上,而不是建立在资本密集型生产专业化基础上。

1947年美国每百万美元产品的要素投入结构

资本(美元,1947年价格) 劳动力(人/年) 资本/劳动力 出口品 2550780 182 14015 进口替代品 3091339 170 18184 出口品与进口替代品的资本/劳动力之比 —— —— 77% 2、对里昂惕夫之谜的解释 (1)生产要素密集度转换论:

一种商品在A国被认为是劳动密集型的,而在B国可能被认为是资本密集型的。

18

(2)人力资本的差异:

人力资本:指所有能够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教育投资费用。如美国的工人具有比其它国家工人更熟练的技术和更高的劳动生产率,已投入了大量的教育资本,里昂惕夫计量的资本只包括物质资本,而忽略了人力资本,若将人力资本部分加到有形资本当中,将很明显地得出美国出口的是资本密集型产品,进口的是劳动密集型产品。

(3)劳动效率的差异:

美国工人的劳动是其它国家工人劳动的3倍,故美国应该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但里昂惕夫自己也认为,如果说美国的生产效率高于他国,那么工人人数和资本量都应同时剩以3,这样美国的资本相对充裕程度并未受到影响。 (4)需求偏向论:

虽然美国是一个资本相对丰裕的国家,但其对资本密集型产品的需求也远远大于其它国家,这就使得美国可能出口他并不完全占优势的产品,而进口资本密集型产品。

五、对三种国际分工学说的总评价

1、就静态的经济条件而言,他们都提出按成本最低或相对低的条件生产商品。进行国际分工的原则,这有利于促进金球的经济发展,增加产品数量,节约整体社会劳动。 2、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对外贸易的利益,即获取比铰利益。 3、这三种学说的主要缺陷:过分重视已存在的条件。未考虑到潜在的动态变化;只谈分工的利益。不谈分工利益的分配,抹煞了国际生产关系;只提出国际分工的成本依据。未考虑其他影响国际分工的因素。

第五章 西方国际贸易新理论

一、产业内贸易理论(格鲁贝尔、劳埃德《产业内贸易》1975年) 1、产业内贸易的界定和衡量

产业内贸易是指有相同相似生产要素禀赋的国家之间进行的贸易。 衡量产品是否属于同一产业的三个标准: 第一,产品的生产过程中具有大致相似的投入;第二,产品的生产方法和生产过程大致相似;第三,具有消费的可替代性。

2、产业内贸易理论的主要内容

(1)国际产品的异质性是产业内贸易的动因; (2)需求偏好相似是产业内贸易的保证; (3)规模经济是产业内贸易的利益来源。 (一)需求偏好相似论

瑞典经济学家林德(S.B.Linder)于1961年提出了需求偏好相似理论。

基本观点:需求是引起生产变动和产生贸易的基础。收入变动又是引起需求变动的主要因素,收入增加的结果使工业制成品的贸易在人均收入较高的国家之间得到较大发展。 国内需求是产品出口的基础: 1、企业家对国内市场的熟悉程度远远超过国外市场。

2、新产品、新技术的发明,其动力首先来源于本国的需求,是本国的具体环境及特殊问题需要解决,才推动人们去从事技术革命和发明创造。

19

3、只有国内需求的产品,才具有相对优势。

(二)规模经济理论 规模经济:指由生产规模的扩大而产生的显著的生产效率的改进或成本的节约,它是规模报酬递增结果的货币表现。

该理论的贡献者是美国经济学家保罗·克鲁格曼和以色列经济学家埃尔赫南·赫尔普曼。

规模经济分为:

内部经济:指厂商自身生产规模的扩大可以提高生产效率并降低平均成本。 外部经济:指单个厂商从同行业的其他厂商的扩大中获得的生产效率的提高和成本的下降。

规模经济要成为贸易利益来源必须有三个前提:

①产业内的产品存在着广泛的有差异的产品系列; ②存在着不完全竞争市场,异质产品之间具有垄断竞争性; ③产品的生产收益可随着规模扩大而递增。 结论:贸易并不必然是技术或要素禀赋国际差异的结果,当两个垄断竞争的经济被允许贸易时,即使他们有着相同的偏好、技术和要素禀赋,递增的报酬也会产生贸易并从贸易中得利。

二、 产品生命周期说

1、产品生命周期贸易模式 弗农(美国销售学家1966提出)

①新生期;新产品的研究和开发,产品为智能型,供应本国市场;

②成长期;水平相近的国家开始消费新产品,由于新技术尚未扩散到国外,不但拥有国内市场,而且打开并垄断国际市场;

③成熟期;外国模仿者跟进,竞争加剧;生产技术已趋成熟,产品变成资本密集型,经营管理水平和销售技巧成为比较优势的重要条件。国际市场份额下降;

④销售下降期;产品已高度标准化,国外生产者利用规模经济大批量生产,开始在第三国市场上以低于创新国产产品售价销售其产品,品牌竞争让位于价格竞争;

⑤让位期:当模仿国在创新国市场上也低价销售其产品时,创新国让位给其他国家生产。

2、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对贸易理论的发展 (1)生产要素密集性质的动态变化; (2)贸易国比较利益的动态转移; (3)进口需求的动态变化。

三、国家竞争优势说

美国经济学家迈克尔·波特1990提出的。核心是“创新是竞争力的源泉”。 迈克尔·波特认为:一国兴衰的根本在于能否在国际竞争中赢得优势. (一)国际竞争优势及其决定因素 1、竞争力和竞争优势;

2、创新机制的三个层面(微观、中观和宏观); 3、宏观竞争机制的决定因素。

为什么一国能在某个特定产业获得国际竞争力? 这要从当地企业所处的独特竞争环境来寻找答案

a、要素状况 :一国不断创造、改进和调动其生产要素的能力,而不是要素的初始禀赋。

20

搜索更多关于: 国际贸易讲稿 - 图文 的文档
国际贸易讲稿 - 图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10bri0do4o6m3qp9y5nl_5.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