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沂2019年
中考物理模拟试题(一)
2019.3
班级 姓名 一、单选题
1.人民币中一元硬币的直径约为( ) A. 3μm B. 3mm C. 3cm 2.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D. 3dm
A. 只要物体在振动,我们就能听到声音
B. “低声细语”中的“低”,指声音的音调低 C. “禁止鸣笛”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D. 超声波能够粉碎体内“结石”是因为声波具有能量
3.下列光学现象与规律不相符的是( )
A. 钢笔“错位” -光的折射B. 手影 -光的直线传播
C. 海市蜃楼 -光的反射D. 水中倒影 -光的反射
4.如图所示,底面积相同的甲、乙两容器中装有质量和深度均相同的不同液体,则甲、乙两容器中液体的密度ρ甲和ρ乙的关系以及液体对容器底部的压力F甲和F乙的关系,正确的是( ) A. ρ甲=ρ乙,F甲<F乙 B. ρ甲>ρ乙,F甲=F乙 C. ρ甲<ρ乙,F甲>F乙 D. ρ甲>ρ乙,F甲>F乙
5.甲、乙两种物
质的质量m与体积V的关系图象如图所示,由图象可知( ) A. 体积相等时,甲的质量大 B. 质量相等时,乙的体积大 C. 甲的密度比乙的大 D. 乙的密度为1.25×103kg/m3
6.如图所示,滑冰运动员在水平冰面上滑行,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她所受的重力和她对冰面的压力是一对平衡力 B. 她所受的重力和她对冰面的压力是一对相互作用力 C. 她对冰面的压力和冰面给她的支持力是一对平衡力
D. 她对冰面的压力和冰面给她的支持力是一对相互作用力 7.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物体的运动速度越大,惯性越大
B. 同一物体匀速上升时,速度越快,所受拉力越大 C. 运动的物体,如果不受力的作用就会慢慢停下来 D. 两个相互不接触的物体,也可能会产生力的作用 8.下列与压强有关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第1页,共7页
A. 船闸利用了连通器的原理实现船只通航 B. 学生用吸管“吸”早餐奶与大气压无关 C. 托里拆利实验最先证明了大气压的存在
D. 液体在流速大的地方压强大,在流速小的地方压强小
9、如图所示,a、b是两种物质质量与体积的关系图象,分别用a、b两种物质制成体积相等的甲、乙两实心物体,浸没在水中.松手稳定后( )
A. 乙漂浮,乙受到的浮力小 B. 甲漂浮,甲受到的浮力大 C. 乙下沉,甲受到的浮力大 D. 甲下沉,乙受到的浮力大
10.下列关于能量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在北方很多地区充分利用风力来发电,风能属于可再生能源 B. 物体内能增加,一定要从外界吸收热量
C. “神舟”飞船在加速升空过程中,它的动能增加,机械能不变 D. 汽油机做功冲程中,将机械能转化为内能 11.下列生活中的杠杆,属于费力杠杆的是( )
A.
筷子
B.
瓶起子
C.
羊角锤
D.
独轮车
12.某实验小组分别用如图所示的甲乙两个滑轮组(每个滑轮重相同)匀速提起相同的重物,所用的拉力分别为F1和F2,机械效率分别为η1和η2,不计绳重及摩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F1>F2,η1=η2 B. F1<F2,η1=η2 C. F1<F2,η1>η2 D. F1>F2,η1<η2
13.某同学对下列物理现象中所发生的物态变化以及吸、放热的解释正确的是( )
A. 冬天屋顶结的霜是凝华现象,凝华需要吸热
B. 放入冷冻室的矿泉水结成了冰是凝固现象,凝固需要放热 C. 往皮肤上涂一些酒精会感到凉爽是汽化现象,汽化需要放热
D. 夏天,剥去包装纸的冰棒周围看到“白气”是升华现象,升华需要吸热 14.有关温度、热量、内能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物体吸收热量,内能一定增加,同时温度一定升高 B. 物体温度升高,不一定吸收热量,但内能一定增加 C. 物体温度升高,内能不一定增加,但一定吸收热量
D. 发生热传递时,热量总是从内能大的物体传递给内能小的物体 a)15.图(所示电路,当闭合开关S后,两个电压表指针偏转均为图(b)所示,则电阻R1和R2两端的电压分别为( )
A. 8V 2V B. 10V 2V C. 2V 8V D. 2V 10V 16.将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去接触不带电的验电器的金属球,发现验电器的两片金属箔张开,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 摩擦起电创造了电荷 B. 摩擦后丝绸带正电荷
C. 金属箔带电是因为玻璃棒上的电子转移到验电器上
D. 玻璃棒与验电器接触时,瞬间的电流方向是从玻璃棒到验电器
第2页,共7页
17.如图是电阻甲和乙的I-U图象,小明对图象信息作出的判断,正确的是( )
A. 当甲两端电压为0.5V时,通过它的电流为0.3A B. 当乙两端电压为2.5V,其电阻值为10Ω
C. 将甲和乙串联,若电流为0.3A,则它们两端的电压为2V D. 若甲和乙并联,若电压为1V,则它们的干路电流为0.4A 18.下列做法不符合安全用电的是( )
A. 将电水壶的金属外壳接地
B. 在家庭电路中插座与电灯连接必须是并联 C. 家庭电路布线时熔断器应在总开关之后 D. 使用测电笔时手不能接触笔尾金属体
19.如图所示,电源电压6V且保持不变,当闭合开关S时,电流表A1的示数为1.5A,电流表A2的示数为0.5A,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R1的阻值为6Ω B. R2的阻值为12Ω C. R1消耗的电功率为12W D. R2消耗的电功率为6W
20.如图是探究“让通电导体在磁场中动起来”的装置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该装置探究的是电动机的原理 B. 该装置探究的是发动机的原理
C. 只改变电流方向时,通电导体的受力方向不变 D. 只改变磁场方向时,通电导体的受力方向不变
二、填空题
21甲乙两图中,物体长度是______cm;温度计示数是______℃.
22.小明在湖边树荫下乘凉,发现树下很多圆形的光斑,这是由于光沿______ 形成的;可以看到湖水中的鱼,这是光的______ 现象;当听到身后有人喊自己时,他马上判断出是同学小张的声音,这主要是通过声音的______ 来判断的.
23近期流行的“自拍神器”给旅行者自拍带来方便.如图所示,与直接拿手机自拍相比,利用自拍杆可以______物距,减小人像的大小,从而______取景范围,取得更好的拍摄效果.(均选填“增大”或“减小”)
24.一个箱子重为100N,放在水平面上,受6N的水平推力,箱子未动,这时箱子受到的摩擦力______(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6N.当水平推力增大到10N时,箱子恰好做匀速直线运动。当水平推力增大到20N时,箱子受到的摩擦力为______N。
25.汽车司乘人员应系安全带,主要是防止当汽车遇到紧急情况时,因人具有______ 而造成伤害.安全带的宽度应该______ (选填“宽”或“窄”)些更好.
26.一重为0.6N的鸡蛋先后放入甲、乙两液体中,如图所示,鸡蛋在甲中悬浮,在乙中漂浮,则鸡蛋在甲中受到的浮力为______N,甲的密度______乙的密度(选填“>”、“<”或“=”)。
27.滑板车是深受小朋友们喜爱的玩具,使用时一只脚站在滑板上,另一只脚蹬地,滑板车就能载着人前进.蹬地时人对车______ (选填“做功”或“不做功”);蹬地的脚离地后,人和车由于______ 一起继续向前滑行,滑行时以人为参照物,滑板车是______ (选填“运动”或“静止”)的. 28.电动机的工作原理是______ ,只改变线圈中的电流方向,电
动机的转动方向______ (选填“会”或“不会”)发生改变.电风扇、洗衣机、抽油烟机等家用电器都装有电动机,这些用电器是______ 联接入家庭电路的.
第3页,共7页
三、实验探究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24.0分)
29.利用如图所示装置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
(1)实验时应选较______ (选填“厚”或“薄”)的玻璃板竖立在水平桌面上.
(2)点燃蜡烛A,透过玻璃板观察到A的像,把与A完全相同的蜡烛B放在像的位置,观察到B与像完全重合,说明像与物______ .
(3)将光屏放到像的位置,无法直接在光屏上观察到像,说明所成的像是______ 像. (4)用方格纸替代白纸,更方便探究像与物的______ 关系.
30.为了帮助家人用盐水选种,小天从实验室借来了天平和量筒测量盐水的密度,他进行了三次测量,以下是其中的一次测量过程:
(1)将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把游码移到零刻线处,发现指针位置如图甲所示,要使横梁在水平位置平衡,应将平衡螺母向______ 移动;
(2)用天平测出烧杯和盐水的总质量如图乙所示,记录下烧杯和盐水的总质量为______ g;
(3)再将部分盐水导入量筒中,量筒中盐水的体积如图丙所示:接下来小天称得烧杯和剩余盐水的质量为25.6g,
3
则小天在这次试验中测得盐水的密度为______ g/cm.
31.小明用相同的酒精灯分别给水和煤油加热(如图甲),以探究水和煤油的吸热能力。
(1)本实验需要用到天平这一测量工具,目的是______;
(2)加热10min,水吸收的热量______(填“大于”、“小于”或“等于”)煤油吸收的热量;
(3)根据实验数据,小明作出了水和煤油的温度随加热时间变化的图象(如图乙),由图象可知,水的沸点是______℃,煤油的比热容是______J/(kg?℃)【c水=4.2×103J/(kg?℃)】
107J/kg) (4)若本实验共消耗酒精20g,则这些酒精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是______J.(q酒=3.0×
32.小华做测量灯泡电功率的实验,所用小灯泡额定电压为2.5V.
(1)如图甲所示,用笔画线代替导线,将实验电路连接完整.
(2)当电压表的读数为______V时,小灯泡达到额定功率,此时电流表的示数如图乙所示,其值为______A,小灯泡的额定功率为______W.
第4页,共7页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