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朴素辩证法
1、对立统一,正反互转(反者道之动)
A对立面相互依存 B对立面相互转化 C转化的条件性 2、事物发展具有量变、渐进的过程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三、无为的社会政治思想
1、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救。现实中的东西都是相互矛盾、相互转化的,那么最好不要多事。
2、贵柔,以弱胜强之术及以退为进,以守为攻的处世哲学 3、复古倒退的历史观 四、老子学说的影响
与儒学相互补充 汉初黄老之治的思想来源 反者道之动,演变成权谋术数 绝圣弃智,反对社会进步
7、庄子思想
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授,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极上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人,长于上古而不为老。(《庄子·大宗师》) 心斋坐忘论
“死生如一”和“安化”
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生死与四时一样运行自然。 得道论
齐物论 相对主义哲学观点
“齐物”:物固有所然,物固有所可,无物不然,无物不可。
“逍遥”,追求绝对的自由人生,达到“无己”、 “无待”把名誉、功业和肉体一并抛弃,无忧无虑,无情无欲,无知无识,与万物浑然一体,得道最完满的自由和幸福。
老子和庄子思想的异同 同:A、庄子之道的基本内涵与老子的道无多大区别,关于道的根本属性,遵从自然无为的根本法则二者基本一致
B、社会批判立场和返归自然地社会立场相同(内心深处充满着对当时世态的悲愤和绝望)(真正的生活是自然而然的,因此不需要去教导什么,规定什么) 异:A、出发点:老子出于“治国”,庄子本于“治身”
B、社会观:老子要求“小国寡民”,庄子梦想“无何有之乡”
C、人生观:老子倾向于个人的身体健康和长久的存在,对世俗生活表示出深刻的生活智慧(入世)庄子显示出高超超脱的精神世界,与世俗生活保持距离(出世) D、认识论。老子不行而知及先验论,庄子以无知知持相对主义。
E、自由观。老子追求行动上的“无为无不为”庄子乞求精神上的“逍遥游”
F、思维方式。老子多采用理论思维方式,庄子多采用形象思维方式,以寓言说明 G、老子不讲得道,庄子讲得道真人
儒家和道家的人生观 人生观是人们对人生价值,人生目的和人生意义的基本看法和态度。
孔子入世有为的人生观:刚健有为,修己安人。理想的人生是将主体道德修养和“济世” 结合起来,之后的儒家逐渐形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处世原则和内圣外王的理想人格模式
道家自然顺生的人生观:老子倾向于个人生命的健康和长久的存在,对世俗生活表现出丰富深刻的生活智慧,庄子则持出世无为的人生观,提出无为无欲的人生原则,认为寡欲可以防止人做恶,恢复人的自然本性。
正确的人生观:以生为乐,创造人生是人生的意义,也是人生价值所在,以死为乐自然
安息是人生的终极归宿,人生的价值不在于向人类社会索取多少,而是以对人类社会的奉献多少来衡量。
7、 战国名家思想 一、明辨思潮与名家
1、明辨思潮:战国中期名家学派辩论名实关系问题(名实先后问题,同异问题,一般与个别问题等)所形成的学术思潮。
2、名家:是战国时期“明辨”思潮中致力于考察,探讨思维规律和思维方法,分析名同,概念和命题的学术流派。 二、惠施的历物十事与合同异
1、历物十事:惠施研究万物之原,对事物本质和规律所作的十个结论性命题。
2、合同异:同,指事物的同一性;异,指事物的差别性,合同异:事物的同一和差异最终归于统一。(泛爱万物,天地一体)
基本特征:认识到事物同中有异,异中有同;认为事物的对立、差别是相对的,同一性是绝对的。
三、公孙龙的”指物论”与“离坚白”
1、指物论:指,A、独立于物体之外的属性 B、具体事物的属性
主要观点:A、万物是某些属性的总和,定于万物的属性并不是一般属性本身(物莫非指,而指非指)B、抽象,一般的属性可以脱离具体事物独立存在,并具有已经转变为具体的物的属性的固有能力。代表性命题:“白马非马”、“离坚白” 2、离坚白A、认为坚硬、白色等一般属性可以脱离具体事物而独立存在。
B、认为坚、白等属性相互分离,互不兼容,孤立存在,万物是这些孤立属性的总和。 基本特征:离,把个别与一般割裂开来,把事物的不同属性对立起来。
3、合同异派和离坚白派在认识上和争论中各执一端,都有不同的片面性,但他们的学术活动对中国古代逻辑学和认识论的发展有重要贡献。惠施、公孙龙代表名家两种趋势,一种是强调实得相对性,一种是强调名的绝对性。
8、 战国阴阳家思想 一、《易经》和《易传》
二、《易传》对《易经》的改造
《易传》总结战国诸学派成果,用天道、地道、人道、阴阳、刚柔、仁义等基本范畴建构其思想体系,把《易经》这部占卜术改造成《周易》这部儒家哲学著作。 《易传》的阴阳观
1、“一阴一阳之谓道” 把阴阳和八卦结合起来,用阴阳解释 两个基本符号,用一阴一阳之谓道解释万物的发展变化,认为一切现象都是阳、阴两个对立统一的方面矛盾运动的结果,这是万物发展变化的总规律。 2、《易传》太极生世界万物的宇宙生成论 3、《易传》的辩证法思想 三、阴阳五行说
1、阴阳五行说:战国时代阴阳说与五行说相结合。以阴阳说解释宇宙的起源,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世界在阴阳二气作用的推动下滋生、发展和变化 2、五行相生相克 宇宙万物与五行对应,各具其德 相生:水生木 木生火 火生土 土生金 金生水 相克:水灭火 火灭金 金灭木 木灭土 土灭水 4、邹衍“五德终始说”
9、 荀子对百家争鸣的总结 一、荀子对先秦“天人之辩”的总结
1、“天人之辩”:指关于天和人,天道与人道或自然与人的关系的辩论。
A、抛弃孔子、墨子等具有宗教色彩的天人关系思想,提出“天人相分”思想。
B、肯定、吸收老庄天道自然观,进而提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强调天即自然,具有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性)
C、批判孟子片面夸大人的理性作用,又采纳他人道有为的思想,认为人最为天下贵也。 二、荀子对先秦“名实之辩”的总结 三、荀子对其它问题的总结 四、“性恶论”及社会思想
1、荀子的人性两重性:生物性和社会性
生物性:生之所以然者谓之性,“性恶”,“人之性恶,善者伪也。”
社会性:“能群”“人生不能天群,群而无分则争,争则乱,乱则离,离则弱,弱则不能胜物)
针对人的生物性:提出“化性起伪”通过人为的努力转化“恶”的人性。 针对人的社会性:提出“名分使群” 3、社会思想
1、“名分使群”维护等级制度 2、“礼法”并重的政治思想 规之以礼,确定分界;绳之以法,匡正时弊;劝之以学,促成向善。 3、君民关系:民本思想
10、韩非子思想(法家及其总结者) 一、法家源流及法家前期
春秋:管仲、子产 战国:李悝、 吴起 战国中期:商鞅、申不害、慎到 二、法家思想特点
1、以“好利恶害”的人性论和不断发展的社会历史进化观作为变法的理论依据。 2、法家最大的特点:与时俱进,革故鼎新
3、以法制作为治国的方针 5、通过农耕和战争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 4、鼓吹君主集权以致君主专制,用严刑峻法来控制臣民
法家的立法原则:循天道、因民情、随时变、量可能、勿明易 三、韩非子的思想
1、韩非子的生平 2、韩非子的历史进行论
A、四世说,上古(有巢氏、燧人氏)。中古(禹),近古(汤、武征桀纣)
B、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各变。认为历史是不断变化发展的,随着时代的变化,国家的法制和统治也会做出相应的改变。 2、法治思想
A、法、术、势相结合的法治理论 继承荀子的性恶论,认为好利是人的本性,弃化性,取因性。法术势相结合即君主凭借权威、运用术数以驾驭群臣,而使群臣百姓都受法律奉令来维护中央集权、君主专制 B、奖励耕战,追求富国强兵,以实力统一。 C、实行文化专制主义,禁止法家之外的学说。 3、韩非子的天道观
A、第一次把自然界的规律分为道和理 B、道是万物所以成为那个样子的一般规律 B、理是事物自身的特殊规律和具体的属性 D、道理相应,理体现道,道寓于礼。 D、缘道理以办事,按规律办事。 4、认识论 参验论
参验论的意义:A、丰富了先秦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理论 C、承认在认识中实验证比理论更有权威
B、参验更多指个人的直观和体验,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社会实践有本质区别。
第二篇 两汉篇 今文经学 古文经学 谶纬神学 1、 秦朝的思想专制
1、法家思想为统治思想 2、兼采邹衍的五德行始说 3、禁止私学,加强思想专制 目的:强化统治,巩固统一 结果:秦二世而亡。
2、 两汉时期思想领域的基本状况 一、 两汉初的思想 1、以黄老思想为主干
黄老学派:起源于战国中期,假托黄帝名义,崇尚老子之术,以老子天为而治思想为本,兼采儒、法思想而形成的一个血派,黄老思想成为汉初统治思想。天道观:道家的天道自然观 政治观:A、黄帝有刑德,刑以伐之,德以守之。B、无为而治清静自定。 2、诸子思想的综合和总结
A、陆贾和贾谊 B、刘安和《淮南鸿烈》C、司马谈与司马迁 D、陆贾《楚汉春秋》
二、汉代的经学(今文、古文) 1、今文经学用汉代通行的隶书写定
2、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立五经博士,使儒学独尊,从而使今文经学特别是《春秋公羊》学盛极一时。
3、今文经学注重和现实结合,阐发经书中的微言大义,古文经学注重字词注释。 (汉代古文经学)
1、古文经学用战国时代的六国文字写成 2、古文经书出于孔子壁中
3、西汉末年刘歆发现古文经传,曾请求建立《古文尚书》《春秋左氏传》博士,但受到当时儒生的反对。
4、古文经学在汉代没有立入官学,注重训诂和文字解释,把经传当做历史来研究。
四、 董仲舒的思想体系 ⑴ 天人感应思想 A、人副天数:天生人为实现天的意志,人是天的缩影。 ①、 人之为人,本于人,天亦人之曾祖父也。 ②、 从形体说,人有骨节,天有时数,天以终岁之数乘人之身,故小节三百六十六,副
日数也,人有五脏,天有五行;人有四肢,天有四时;人有视暝,天有昼夜。 ③、 从人的感情意识来说,人有好恶,天有暖情,人的喜怒,天有寒暑。 ④、 至于人的道德品质,更是天意、天志的体现。 B\\天是万物的最高主宰,人的行为也能感动天。 ① 天的主宰菜单现为阴刑和阳德两个方面。 ② 阴阳灾异的谴告说是福瑞说。
代天治民的君主,其行为的好坏能直接地影响到天,如果君主施行德政上天就会降下福瑞,以示上天的奖励。实行暴政,上天就会降下灾祸。 评价:
1、将自然与人类社会看成统一整体的,要求人的行为遵循天意具有合理性。
2、将天人简单比附,把自然灾异与祥瑞说成是天表达其意志的形式,本质上不科学、错误。
3、人的行为可以感应天,一定程度上肯定人的能动作用,在当时具有一定积极意义。 ⑵君权神授论
1、天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最高主宰,君主的权力来自于天。
2、君主应遵循天道,反映天意,天依君主对民的态度可以授予其权利,也可以剥夺其权力。 ⑶天一统论
董仲舒的学说必从天意和《春秋》找依据,政治上一统于天子,思想上一统于儒学。 ⑷人性论
1、天赋善恶论 A、生之自然之资,涓之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