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杨氏之子》课例片段评析
作者:王岚,李希华
来源:《中小学教学研究》2011年第08期
小学文言文多以串讲的方式教学,学生学习比较被动,效果欠佳。《杨氏之子》(人教新课标版五年下)的教学,老师在尊重学生自主阅读过程的基础上,大胆改变了串讲的方式,由浅入深,层层递进,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不仅对文言文教学有所启示,对现代文教学也有一定的启示。 一、课例片断
本课例的教学基本流程为初读课文——生字词语学习——指导朗读——阅读理解——课堂练笔——背诵,其中阅读理解部分最值得借鉴。简录如下:
(1)课文中有哪两个人物?(学生回答“杨氏之子”和“孔君平”)
(2)课文还有哪些词语指杨氏之子和孔君平?(学生找到“孔”、“其父”的“其”、“君家”的“君”——这些词语指称杨氏之子,“孔”“夫子”——这些词语指称孔君平)
(3)结合注释再读一遍课文,看是否能够读懂。(学生按照老师的要求,对照注释,读懂了课文的大意)
(4)“家禽”是什么意思?(学生回答。课文中的“家禽”与现代汉语的“家禽”意思有区别,是指“家里的鸟”,这是一个教学难点。所以,在学生回答之后,老师对课文中“家禽”的本义做了解释)
(5)为什么说杨氏之子“甚聪慧”?(学生回答。老师出示课文中的句子: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并引导学生从杨氏——杨梅、孔君平——孔雀来发现杨氏之子回应孔君平问话的妙处) 二、课例分析与启示 1.尊重学生自主的阅读过程
本课例没有采取一句句串讲的传统方法,而是先从学生可理解的内容入手,再深入到理解上有难度的内容,将文言文的学习变成从已知到未知的探索过程。这种方法是有科学根据的。阅读中的眼动研究表明,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其眼动并不总是按照课文的文字线索移动的,而是从已知线索出发,不断地探索求知的过程。因此,一味地按照课文的线索,也就是用串讲的方式来讲解,对学生的自主阅读是一种压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