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甘肃省天水一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学段考试化学试题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9/16 2:15:56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甘肃省天水一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学段考试化

学试题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1.下列分别是利用不同能源发电的实例,其中不属于新能源开发利用的是( )

A.风力发电 B.太阳能发电

C.火力发电 D.潮汐能发电

2.在1L密闭容器中加入1molN2和3molH2,一定条件下发生反应:

N2?3H22NH3,1min后测得生成0.06molNH3,该时间段内平均反应速率为( )

A.v?NH3??0.06mol.L?1?min?1 B.v?H2??0.04mol.L?1?min?1 C.v?NH3??0.12mol.L?1?min?1 D.v?N2??0.24mol.L?1?min?1 3.下列变化过程,属于放热反应的是

8H2O混合搅拌 ③H2在Cl2中燃烧 ④液态①金属钠与水 ②NH4Cl晶体与Ba(OH)2·水变成水蒸气 ⑤酸碱中和 ⑥碳酸钙热分解 A.①②⑤

B.①③⑤

C.③④⑤

D.②④⑥

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体系有序性越高,熵值就越低 C.吸热反应不可以自发进行

5.下列热化学方程式中,正确的是( )

A.甲烷燃烧热为890.3 kJ?mol-1,热化学方程式为:CH4(g)+2O2(g)=CO2(g)+2H2O(g) △H=+890.3 kJ?molˉ1

试卷第9页,总10页

B.自发过程可以导致体系的熵增大 D.同种物质气态时熵值最大

B.H++OH-=H2O △H=-57.3 kJ?molˉ1 稀盐酸和稀氢氧化钠溶液混合,其热化学方程式为:C.H2燃烧热为285.8kJ?molˉ1,2H2(g)+O2(g)=2H2O(1) 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为:△H=-571.6 kJ?molˉ1

D.500℃、30 MPa下,将0.5 mol N2和1.5 mol H2置于密闭的容器中充分反应生成NH3(g),放热19.3 kJ,其热化学方程式为:N2(g)+3H2(g)

2NH3(g) mol-1 △H=-38.6 kJ·

6.对于反应A(g)+3B(g)===2C(g),下列各数据表示不同条件下的反应速率,其中反应进行得最快的是

A.v(A)=0.01 mol·L-1·s-1 C.v(B)=1.7 mol·L-1·min-1

B.v(B)=0.02 mol·L-1·s-1 D.v(C)=1.0 mol·L-1·min-1

7.参照反应Br+H2→HBr+H的能量对反应历程的示意图,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正反应为吸热反应

B.加入催化剂,该化学反应的反应热减少 C.正反应为放热反应

D.加入催化剂可增大正反应速率,降低逆反应速率 8.下列说法中有明显错误的是( )

A.活化分子之间发生的碰撞一定为有效碰撞

B.升高温度,一般可使活化分子的百分数增大,因而反应速率增大

C.对有气体参加的化学反应增大压强体系体积减小,可使单位体积内活化分子数增加,因而反应速率增大

D.加入适宜的催化剂,可使活化分子的百分数大大增加,从而成千上万倍地增大化学反应的速率

9.将盛有NH4HCO3粉末的小烧杯放入盛有少量醋酸的大烧杯中。然后向小烧杯中加入盐酸,反应剧烈,醋酸逐渐凝固。由此可见正确的是( )

A.反应的化学方程式:NH4HCO3+CH3COOH=CH3COONH4+CO2↑+H2O B.该反应中,热能转化为化学能 C.反应物的总能最高于生成物的总能量 D.NH4HCO3和盐酸的反应是放热反应

试卷第10页,总10页

10.某温度下,体积一定的密闭容器中发生如下可逆反应:2X(g)+Y(s)ΔH= QkJ/mol,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加入少量的Y正反应速率加快 B.加入少量的X,Q变大

C.消耗2mol X同时生成3mol Z,说明达到了平衡状态 D.气体的密度不变时,说明达到了平衡状态

11.下列各组热化学方程式中,?H1>?H2的是( ) ①C?s?+O2?g?=CO2?g??H1 C(s)+3Z(g)

1O2(g)=CO(g)?H2 2②S?s?+O2?g?=SO2?g??H1 S?g?+O2?g?=SO2?g??H2 ③

Mg(s)+2HCl(aq)=MgCl2(aq)+H2(g)ΔH1 Ca(s)+2HCl(aq)=CaCl2(aq)+H2(g)ΔH2

④CH3COOH(aq)+NaOH(aq)= CH3COONa(aq) + H2O(l) △H1 HCl(aq)+NaOH(aq)= NaCl(aq) + H2O(l) △H2 A.②③④

B.①

C.②④

D.①②③

C(g) △H<0,

12.在一个密闭容器中,A与B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反应:A(s)+B(g)

改变B的物质的量并使之达到平衡,得到如下图所示的平衡曲线,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增加少量A物质,平衡不移动 B.斜率为平衡常数,且随温度升高而减小 C.缩小容器体积,气体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不变 D.恒温恒容时,加入少量He气,容器内气体密度不变 13.已知:氧化锂(Li2O)晶体形成过程中的能量变化如图所示

试卷第9页,总10页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H1<0,△H2>0 =0

C.△H3<0,△H4 <0

D.△H1+ △H2+△H3 +△H4 =△H5+△H6

pC(g)的速率和平衡的

B.-△H5 +△H1 +△H2 +△H3+△H4 +△H6

14.某化学研究小组探究外界条件对化学反应mA(g)+nB(g)影响,图像如下,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由图a可知,T1>T2,该反应的正反应为吸热反应 B.由图b可知,该反应m+n>p

C.图c是绝热条件下速率和时间的图像,由此说明该反应吸热 D.图d中,若m+n=p,则曲线a一定增大了压强

15.肼(H2N—NH2)是一种高能燃料,有关化学反应的能量变化如图所示,已知断裂1 mol化学键所需的能量(kJ):N≡N键为942、O=O键为500、N—N键为154,则断裂1 mol N—H键所需的能量(kJ)是( )

A.391

16.反应2NO2(g)

B.494 C.516 D.658

N2O4(g);△H=-57 kJ/mol,在温度为T1、T2时,平衡体系中

NO2的体积分数随压强变化曲线如图所示。

试卷第10页,总10页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A、C两点气体的颜色:A深,C浅 B.A、C两点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A>C C.由状态B到状态A,可以用加压的方法 D.由状态B到状态A,可以用加热的方法

17.在容积为2L的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xA(g)+yB(g)

zC(g)。图甲表示200 ℃

时容器中A、B、C物质的量随时间的变化,图乙表示不同温度下平衡时C的体积分数随起始n(A)∶n(B)的变化关系。则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

A.200℃时,反应从开始到平衡的平均速率v(B)=0.04 mol·L-1·min-1 B.200℃时,该反应的平衡常数为25

C.当外界条件由200℃降温到100℃,原平衡一定被破坏,且正逆反应速率均增大 D.由图乙可知,反应xA(g)+yB(g)

zC(g)的ΔH<0,且a=2

18.2.0molPCl3和1.0molCl2充入体积不变的密闭容器中,在一定条件下发生下述反应:PCl3(g) + Cl2(g)

PCl5(g) 达平衡时,PCl5为0.40mol,如果此时移走1.0molPCl3和

0.05molCl2,在相同温度下再达平衡时PCl5的物质的量是( ) A.小于0.20mol

B.0.20mol D.0.40mol

C.大于0.20mol,小于0.40mol

19.N2O和CO是环境污染性气体,可在Pt2O+表面转化为无害气体,其反应为:N2O(g)+CO(g)=CO2(g)+N2(g) ΔH,有关化学反应的物质变化过程如图1所示,能量变化过程如图2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试卷第9页,总10页

A.由图1、2可知ΔH=ΔH1+ΔH2=ΔE2—ΔE1 B.加入Pt2O+作为反应物,可使反应的焓变减小 C.由图2可知正反应的活化能小于逆反应的活化能

D.物质的量相等的N2O、CO的键能总和大于CO2、N2的键能总和 20.乙烯气相直接水合反应制备乙醇:C2H4(g)+H2O(g)

C2H5OH(g)。乙烯的平衡转

n(H2O)=n(C2H4)=1 mol,化率随温度、压强的变化关系如下(起始时,容器体积为1 L)。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 ...

A.乙烯气相直接水合反应的?H<0 B.图中压强的大小关系为:p1>p2>p3 C.图中a点对应的平衡常数K =

5 16D.达到平衡状态a、b所需要的时间:a>b 21.已知下列热化学方程式:

①2H2(g) +O2(g) = 2H2O(l) △H = -571.6 kJ / mol ②C(s) + O2(g) = CO2(g) △H = -393.5 kJ / mol ③C(s) + H2O(g) = CO(g) + H2(g) △H = +131.5 kJ/mol 请回答:

(1)上述反应中属于放热反应的是__________(填序号,下同),属于吸热反应的是__________。

(2)2g H2完全燃烧生成液态水,放出的热量为_____________。 (3)依据事实,写出下列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

①1molN2(g)与适量O2(g)反应生成NO(g),需吸收68 kJ的热量,该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试卷第10页,总10页

②已知HCN稀溶液与NaOH稀溶液反应生成1mol H2O时,放出12.1kJ热量,用离子方程式表示该反应的热化学方程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在25℃、101kpa下,1g甲醇(CH3OH)燃烧生成CO2和液态水时放热22.68kJ。则表示甲醇燃烧热的热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反应aA(g)+bB(g)

催化剂cC(g)(H<0)在等容条件下进行。改变其他反

应条件,在I、II、III阶段体系中各物质浓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如下图所示:

回答问题:

(1)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中,a:b:c为______________;

(2)B的平衡转化率aI(B)、aII(B)、aIII(B)中最小的是_________,其值是__________; (3)由第一次平衡到第二次平衡,平衡移动的方向是______________,采取的措施是____________________;

(4)比较第II阶段反应温度(T2)和第III阶段反应速度(T3)的高低:T2_________T3(填“>”“<”“=”),判断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达到第三次平衡后,将容器的体积扩大一倍,假定10min后达到新的平衡,请在如图中用曲线表示IV阶段体系中各物质浓度随时间变化的趋势_________________(曲线上必须标出A、B、C)

试卷第9页,总10页

23.利用真空碳热还原冶炼镁、铝及锰的单质或合金是治金工业的热点之一。回答下列问题:

(1)已知体系自由能变化ΔG=ΔH-TΔS,ΔG<0时反应能自发进行。MgO真空碳热还原冶炼镁的主要反应为C(s)+MgO(s)=Mg(g)+CO(g)能变化与温度、压强的关系如图所示:

ΔH=+648.1kJmol-1,其自由

温度由低到高的顺序是_________,50Pa时该反应不能自发进行的温度是_______(填“T1”“T2”或“T3”)。

(2)Forster提出的碳热还原Al2O3冶炼Al的机理如下: (Ⅰ)2Al2O3(s)+9C(s)=Al4C3(s)+6CO(g)(Ⅱ)4Al2O3(s)+Al4C3(s)=3Al4O4C(s)ΔH1=akJmol-1

ΔH2=bkJmol-1

ΔH3=ckJmol-1

(Ⅲ)Al4O4C(s)+Al4C3(s)=8Al(g)+4CO(g)则反应Al2O3(s)+3C(s)=2Al(g)+3CO(g)的ΔH=__________kJ/mol(用含a、b、c的代数式表示)。

(3)制备锰合金的相关反应及平衡时lnp(CO)与温度的关系如图所示(Kp为用分压表

p?CO2?示的平衡常数,分压=总压×体积分数): (Ⅰ)Mn3C(s)+4CO2(g)(Ⅱ)Mn(s)+CO2(g)(Ⅲ)Mn3C(s)+CO2(g)3MnO(s)+5CO(g)Kp(Ⅰ) MnO(s)+CO(g)Kp(Ⅱ) 3Mn(s)+2CO(g)Kp(Ⅲ)

试卷第10页,总10页

①ΔH<0的反应是___________(填标号)。

)、Kp(Ⅱ)表示];A点p(CO)=___________用②Kp(Ⅲ)____________[用Kp(Ⅰ[Kp(Ⅱ)、Kp(Ⅲ)表示]。

0.2molCO并加入足量Mn3C、Mn,若只发③向某恒容密闭容器中充入0.1molCO2、Mn3C(s)+CO2(g)生反应:

3Mn(s)+2CO(g),达到B点的平衡状态。达到平衡前,

v(正)__________v(逆)(填“大于”“小于”或“等于”),达到平衡时n(CO)=_______________(保留小数点后两位)。

24.50 mL 0.50 mol·L-1盐酸与50 mL 0.55 mol·L-1 NaOH溶液在如图所示的装置中进行中和反应。通过测定反应过程中所放出的热量可计算中和热。回答下列问题:

(1)从实验装置上看,图中尚缺少的一种玻璃仪器是________。 (2)烧杯间填满碎纸条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大烧杯上如不盖硬纸板,求得的中和热数值____________(填“偏大”、“偏小”或“无影响”)。

(4)该实验常用0.50 mol·L-1 HCl和0.55 mol·L-1 NaOH溶液各50 mL进行实验,其中NaOH溶液浓度大于盐酸浓度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假设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的密度都是1g/cm3,又知中和后生成溶液的比热容c=4.18J/(g?℃)。使用补全仪器后的装置进行实验,实验数据如表。

起始温度t1/℃ 终止温度 实验次数 HCl NaOH 平均值 t2/℃ 试卷第9页,总10页

1 26.2 26.0 26.1 29.5 2 27.0 27.4 27.2 33.3 3 25.9 25.9 25.9 29.2 4

26.4 26.2 26.3 29.8 依据该学生的实验数据计算,该实验测得的中和热△H=___________(保留三位有效数字)。

(6)假定该学生的操作完全同上,实验中改用100mL0.50mol/L的盐酸与100mL0.55mol/L的NaOH溶液进行反应,与上述实验相比,所放出的热量___________(填“相等”或“不相等”),所求中和热___________(填“相等”或“不相等”)。

25.温度为T时,在两个起始容积都为1 L的恒温密闭容器发生反应: H2(g)+I2(g)

2HI(g) ΔH<0。实验数据如下: L-1) 物质的起始浓度(mol·容器 c(H2) Ⅰ(恒容) Ⅱ(恒压)

试计算:

(1)容器Ⅰ与容器Ⅱ达平衡时物质的量之比_____________;

(2)温度为T时,容器Ⅰ的平衡常数____________。(写出解题步骤,计算结果保留3位有效数字)

(3)达平衡时,向容器Ⅰ中同时再通入0.2 mol I2和0.1 mol HI,则此时正、逆反应的相对大小____________。(写出解题依据)

(4)能否计算容器Ⅱ平衡时HI的分解率?____________(写出解题步骤,不必计算结果)

0.1 0 c(I2) 0.1 0 c(HI) 0 0.6 c(HI)=0.06 mol·L-1 物质的平衡浓度 试卷第10页,总10页

本卷由系统自动生成,请仔细校对后使用,答案仅供参考。

参考答案

1.C 【解析】 【分析】 【详解】

A、风能是清洁无污染的环保新能源,A不符合题意; B.太阳能是清洁无污染的新能源,B不符合题意;

C、火力发电需要煤作燃料,煤是不可再生能源,也不是环保新能源,C符合题意; D、潮汐和海风发电是新开发利用的环保新能源,D不符合题意, 答案选C。 2.A 【解析】 【分析】 【详解】

根据题知在1L密闭容器中加入1molN2和3molH2,一定条件下发生反应:N2+3H2

0.06mol/L=0.06mol/(L·min),速率之

1min330.06mol/(L·min)=0.09比等于化学方程式计量数之比,v(H2)=v(NH3)=×

221min),故本题答案选A。 mol.L?1?min?1,v(N2)=v(NH3)=0.03mol/(L·

22NH3,1min后测得生成0.06molNH3,v(NH3)=3.B 【解析】 【分析】

常见的放热反应有:酸碱中和反应、燃烧反应、大多数的化合反应、活泼金属和水或酸的置8H2O的复换反应、铝热反应;常见的吸热反应有:大多数的分解反应、NH4Cl与Ba(OH)2·分解反应、碳和水蒸气生成水煤气的反应、碳和二氧化碳生成一氧化碳的反应。 【详解】

①金属钠与水反应生成NaOH和氢气,是放热反应; 8H2O的反应是吸热反应; ②NH4Cl晶体与Ba(OH)2·③燃烧都是放热反应;

④液态水变成水蒸气不是化学反应,但是吸热的过程;

答案第13页,总14页

本卷由系统自动生成,请仔细校对后使用,答案仅供参考。

⑤酸碱中和都是放热反应; ⑥碳酸钙热分解是吸热反应; 故选B。 4.C 【解析】 【分析】 【详解】

A.体系有序性越高,即体系的混乱程度越小,熵值就越低,正确; B.自发过程将导致体系的熵增大,即熵增原理,正确;

C.吸热反应△H>0,若△S>0,反应在高温下△H-T△S<0,反应能自发进行,错误; D.同种物质熵值:气态>液态>固态,所以同种物质气态时熵值最大,正确; 答案选C。 5.C 【解析】 【分析】 【详解】

A.甲烷的燃烧热为890.3 kJ?molˉ1表示1 mol甲烷完全燃烧产生CO2气体和液态水时放出热量是890.3 kJ,则表示其燃烧热的化学方程式可表示为:CH4(g)+2O2(g)=CO2(g)+2H2O(l) △H=-890.3 kJ?molˉ1,A错误;

B.物质反应过程的能量变化不仅与反应的物质的多少有关,也与物质的存在状态有关,因此要注明物质的存在状态,稀盐酸和稀氢氧化钠溶液混合反应产生水的热化学方程式为:H+(aq)+OH-(aq)=H2O(l) △H=-57.3 kJ?molˉ1,B错误;

C.H2燃烧热为285.8 kJ?molˉ1,表示1 mol H2完全燃烧产生1 mol液态H2O,放出285.8 kJ的热量,则氢气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为:2H2(g)+O2(g)=2H2O(1) △H=-571.6 kJ?molˉ1,C项正确;

D.合成氨为可逆反应,0.5 mol N2和1.5 mol H2置于密闭的容器中充分反应生成氨气的物质的量小于1 mol,放热19.3 kJ,则热化学方程式为:N2(g)+3H2(g)mol-1,D错误; △H<-38.6kJ·故合理选项是C。

2NH3(g)

答案第14页,总14页

本卷由系统自动生成,请仔细校对后使用,答案仅供参考。

6.A 【解析】 【分析】 【详解】

反应速率与化学计量数的比值越大,反应速率越快,则

v(A)=0.6mol/(L?min); 1v(B)B. v(B)=0.02mol/(L?s)=1.2mol/(L?min),=0.4mol/(L?min);

3v(B)C. =0.57mol/(L?min);

3v(C)D. =0.5mol/(L?min);

2A.v(A)=0.01mol/(L?s)=0.6mol/(L?min),故选A中表示的速率最快; 答案选A。 【点睛】

不同物质表示的速率之比等于其化学计量数之比,故不同物质表示的速率与其化学计量数的比值越大,表示的反应速率越快,注意单位保持一致。 7.A 【解析】 【分析】 【详解】

A.1molBr和1molH2的总能量低于1molHBr和1molH的总能量,则正反应为吸热反应,A正确;

B.反应热与反应的途径无关,只与物质的始态和终态有关,即该反应的反应热与是否加入催化剂无关,B错误;

C.1molBr和1molH2的总能量低于1molHBr和1molH的总能量,则正反应为吸热反应,C错误;

D.加入催化剂正反应速率、逆反应速率均增大,D错误。 答案选A。 8.A 【解析】

答案第13页,总14页

本卷由系统自动生成,请仔细校对后使用,答案仅供参考。

【分析】 【详解】

A.活化分子之间的碰撞分为有效碰撞和无效碰撞,所以活化分子之间发生的碰撞不一定为有效碰撞,故A说法错误;

B.升高温度,反应体系中物质的能量升高,可使活化分子的个数、百分数增大,因而反应速率增大,故B说法正确;

C.增大压强体系体积减小,对于有气体参加的反应,可使单位体积内活化分子数增加,反应速率增大,故C说法正确;

D.催化剂可使反应需要的能量减小,使活化分子的百分数大大增加,从而成千上万倍地增大化学反应的速率,故D说法正确; 故选A。 9.B 【解析】 【分析】 【详解】

A.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H4HCO3+HCl=NH4Cl+CO2↑+H2O,故A错误;

B.醋酸逐渐凝固说明反应吸收热量导致醋酸溶液温度降低,即NH4HCO3与HCl的反应为吸热反应,即该反应中热能转化为化学能,故B正确;

C.因反应为吸热反应,则生成物的总能量高于反应物的总能量,故C错误;

D.醋酸逐渐凝固说明反应吸收热量导致醋酸溶液温度降低,即NH4HCO3与HCl的反应为吸热反应,故D错误; 故答案选B。 10.D 【解析】 【分析】 【详解】

A. Y为固体,加入固体对反应速率无影响,故A错误;

B. 加入少量的X,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但Q不变,故B错误;

C. 消耗2mol X必然同时生成3mol Z,不能说明达到了平衡状态,故C错误;

D. 反应前后气体质量会发生变化,气体体积不变,按密度定义可知,密度不变时可说明反

答案第14页,总14页

本卷由系统自动生成,请仔细校对后使用,答案仅供参考。

应达到平衡状态,故D正确;答案选D。 11.A 【解析】 【分析】 【详解】

①1molC(s)完全燃烧比1molC(s)不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多,放热反应?H<0,所以

ΔH1<ΔH2;

②能量:S(s)<S(g),所以1mol S(g)完全燃烧比1mol S(s)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多,放热反应

?H<0,所以ΔH1>ΔH2;

③Ca比Mg活泼,1molCa(s)与HCl(aq)反应比1molMg(s)与HCl(aq)反应放出热量多,放热反应ΔH<0,所以ΔH1>ΔH2;

④CH3COOH是弱酸,中和反应过程中还有电离发生,电离吸热,所以1mol CH3COOH(aq)与NaOH(aq)反应放出的热量比1mol HCl(aq)与NaOH(aq)反应放出的热量少,放热反应ΔH<0,所以ΔH1>ΔH2。

综上所述,②③④满足题意;答案选A。 12.D 【解析】 【分析】 【详解】

A.A为固体,增加少量A物质,气体B、C的浓度不变,平衡不移动,A正确; B.平衡常数K=

c(C)n(C)c(C)?Vc(C)===K,正反应为放热反应,随温度升高,斜率=

c(B)n(B)c(B)?Vc(B)平衡常数减小,B正确;

C.缩小容器体积,平衡不移动,气体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不变,C正确;

D.恒温恒容时,加入少量He气,容器内气体的质量增大而体积不变,所以密度增大,D错误。 答案选D。

答案第13页,总14页

本卷由系统自动生成,请仔细校对后使用,答案仅供参考。

13.B 【解析】 【分析】 【详解】

A.Li晶体转化为Li(g)是吸热过程,Li(g)→Li+(g)是失电子过程吸热,即△H1>0、△H2>0,故A错误;

B.由盖斯定律可知,△H1 +△H1 +△H3+△H4 +△H6 =△H5 ,即-△H5 +△H1 +△H2 +△H3+△H4 +△H6 =0,故B正确;

C.O2(g)到O(g)是键断裂过程吸热,O(g)→O2-(g)是得电子过程放热,即△H3>0、△H4 <0,故C错误;

D.由盖斯定律可知,△H1 +△H2 +△H3+△H4 +△H6 =△H5 ,故D错误; 故答案为B。 14.B 【解析】 【分析】 【详解】

A.根据图象中“先拐先平,数值大”知,T1>T2,升高温度,C在反应混合物中的体积分数降低,说明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正反应方向是放热反应,则逆反应为吸热反应,故A错误;

B.由图b图象可以看出,在同一温度下,增大压强,C在反应混合物中的体积分数增大,说明增大压强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说明正反应为体积缩小的反应,则m+n>p,故B正确;

C.该反应若为吸热反应,由于反应过程中反应物浓度减小,且温度降低,则反应速率在开始时就应该逐渐减小,而图象中开始时反应速率直接增大,说明该反应为放热反应,故C错误;

D.图d中a、b的平衡状态相同,但反应速率不同,若m+n=p,压强不影响平衡,可以对曲线a增大压强,但催化剂不影响平衡,曲线a也可能是使用了催化剂,故D错误; 故答案选B。 15.A

12答案第14页,总14页

本卷由系统自动生成,请仔细校对后使用,答案仅供参考。

【解析】 【分析】 【详解】

根据图中内容,可以看出N2H4(g)+O2(g)=2N(g)+4H(g)+2O(g),△H3=2752 kJ/mol-534 kJ/mol=2218 kJ/mol,化学反应的焓变等于产物的能量与反应物能量的差值,旧键断裂吸收能量,新键生成释放能量,设断裂1 mol N―H键所需的能量为X,旧键断裂吸收的能量:154+4X+500=2218,解得X=391,故选项A正确; 答案选A。 16.D 【解析】 【分析】

2NO2(g)?N2O4(g)△H=-57kJ?mol-1,该反应为放热反应,若升高温度,化学平衡向着逆向移动,混合气体中NO2的体积分数增大;如果增大压强,化学平衡向着正向移动,混合气体中NO2的体积分数减小,以此解答该题。 【详解】

A.A、C两点温度相同,C点压强大,C点容器体积小,则二氧化氮浓度大,因此A、C两点气体的颜色:A浅、C深,故A错误;

B.A、C等温,C压强较大,增大压强,平衡正向移动,气体的总物质的量减少,则C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较大,故B错误; C.A、B两点的压强相等,故C错误;

D.升高温度,化学平衡正向移动,NO2的体积分数增大,由图象可知,A点NO2的体积分数大,则T1<T2,由状态B到状态A可以用加热的方法,故D正确。 答案选D。 【点睛】

明确外界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及图象中纵横坐标的含义、“定一议二”“先拐先平”原则即可解答,注意A选项为易错点,改变压强的本质为体积变化。 17.B 【解析】 【分析】 【详解】

答案第13页,总14页

本卷由系统自动生成,请仔细校对后使用,答案仅供参考。

0.2molA.v由甲可知反应从开始到平衡B物质的量变化量=0.4mol-0.2mol=0.2mol,(B)=2L5min=0.02mol·L-1·min-1,故A错误;

B.由图甲可知,200℃时,反应从开始到平衡A物质的量变化量=0.8mol-0.4mol=0.4mol,B物质的量变化量=0.4mol-0.2mol=0.2mol,C物质的量变化量=0.2mol,物质的量之比等于化学方程式计量数之比,所以化学方程式为:2A+B?C,平衡状态下ABC物质的量分别为

0.2mol2L0.4mol、0.2mol,0.2mol,=25 L2/mol2,该反应的平衡常数=故B正确;

0.4mol20.2mol()?2L2LC.由图乙可知,当外界条件由200℃降温到100℃,平衡时C的体积分数减小,则原平衡一定被破坏,且正逆反应速率均减小,故C错误;

D.由B计算得到a=2,图象分析可知温度升高平衡时C的体积分数增大,说明升温平衡正向进行,正反应为吸热反应,△H>0,故D错误。 答案选B。 18.A 【解析】 【分析】 【详解】

达平衡后移走1.0molPC13和0.50molC12,重新到达的平衡,可以等效为开始加入1.0molPC13和0.50molC12到达的平衡,与原平衡相比压强减小,平衡向逆反应移动,反应物的转化率减小,故达新平衡时PC15的物质的量小于原平衡的于0.4mol×

1倍,即达平衡时PC15的物质的量小21=0.2mol; 2故答案选:A。 19.C 【解析】 【分析】 【详解】

A.焓变=正反应活化能-逆反应活化能,图中ΔE1为正反应活化能,ΔE2为逆反应活化能,所以ΔH=ΔE1—ΔE2,故A错误;

答案第14页,总14页

本卷由系统自动生成,请仔细校对后使用,答案仅供参考。

B.据图可知Pt2O+为催化剂,不影响反应的焓变,故B错误;

C.ΔE1为正反应活化能,ΔE2为逆反应活化能,所以正反应的活化能小于逆反应的活化能,故C正确;

D.该反应的反应物能量高于生成物,为放热反应,所以物质的量相等的N2O、CO的键能总和小于CO2、N2的键能总和,故D错误; 综上所述答案为C。 20.B 【解析】 【分析】

A. 温度升高,乙烯的转化率降低,平衡逆向移动; B. 增大压强,平衡正向移动,乙烯的转化率增大;

C. 由图象可知a点时乙烯的转化率为20%,依据三段法进行计算并判断; D. 升高温度,增大压强,反应速率加快。 【详解】

A. 温度升高,乙烯的转化率降低,平衡逆向移动,正向为放热反应,?H<0,A项正确; B. 增大压强,平衡正向移动,乙烯的转化率增大,由图可知,相同温度下转化率p1

C. 由图象可知a点时乙烯的转化率为20%,那么乙烯转化了0.2mol/L C2H4(g) + H2O(g)

C2H5OH(g)

始(mol/L) 1 1 0 转(mol/L) 0.2 0.2 0.2 平(mol/L) 0.8 0.8 0.2 平衡常数K= K=

c?C2H5OH?c?C2H4?c?H2O?=

0.25=,C项正确;

0.8?0.816D. 升高温度,增大压强,反应速率加快b点温度和压强均大于a点,因此反应速率b>a,所需要的时间:a>b,D项正确; 答案选B。

21.①② ③ 285.8kJ N2(g)+

1O2(g)= NO(g) ΔH=+68kJ/mol HCN(aq) + OH-2(aq)=CN-(aq)+H2O(l) △H= ?12.1kJ?mol?1 CH3OH(l)+

答案第13页,总14页

3O2(g)=CO2(g)+2H2O(l) 2本卷由系统自动生成,请仔细校对后使用,答案仅供参考。

△H=-725.76kJ?mol-1; 【解析】 【分析】 【详解】

(1)在热化学方程式中吸热为正放热为负,属于放热反应的是①②,属于吸热反应的是③,故答案为:①②;③;

(2)根据热化学方程式2H2(g) +O2(g) = 2H2O(l) △H = -571.6 kJ / mol可知,4g H2完全燃烧生成液态水,放出的热量为571.6 kJ,故2g H2完全燃烧生成液态水,放出的热量为285.5kJ;故答案为:285.8KJ;

(3)①1mol N2 (g)与适量O2(g)起反应,生成NO(g),吸收68kJ热量,反应吸热时焓变值为正值,所以该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为N2(g)+N2(g)+

1O2(g)= NO(g) ΔH=+68kJ/mol;故答案为:21O2(g)= NO(g) ΔH=+68kJ/mol; 2HCN稀溶液与NaOH稀溶液反应生成1mol ②HCN是弱酸,在写离子方程式时保留化学式;

H2O时,放出12.1kJ热量,用离子方程式表示该反应的热化学方程为HCN(aq) + OH(aq)=CN-

(aq)+H2O(l) △H= ?12.1kJ?mol?1;故答案为:HCN(aq) + OH-(aq)=CN-(aq)+H2O(l) △H=

?12.1kJ?mol?1;

③在25℃、101kPa下,1g甲醇(CH3OH)燃烧生成CO2和液态水时放热22.68kJ,32g甲醇32=725.76kJ,1mol甲醇质量为32克,燃烧生成CO2和液态水时放热22.68kJ×所以完全燃烧1mol甲醇生成二氧化碳和液态水放热725.76kJ;甲醇燃烧热的热化学方程式为CH3OH(l)+O2(g)=CO2(g)+2H2O(l) △H=-725.76kJ?mol-1;故答案为:CH3OH(l)+△H=-725.76kJ?mol-1。

22.1:3:2 aIII(B) 19% 正方向移动 从反应体系中移出产物C > 此反应为放热反应,降低温度,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323O2(g)=CO2(g)+2H2O(l) 2

【解析】

答案第14页,总14页

本卷由系统自动生成,请仔细校对后使用,答案仅供参考。

【分析】

根据由图求出各物质的浓度变化,浓度变化量之比等于化学计量数之比,从而求出a:b:c;根据定义可计算转化率;结合图像信息,发现影响平衡的因素并判断平衡移动方向;达到第三次平衡后,将容器的体积扩大一倍,相当于减压过程,各物质浓度先减小原来各自的一半,按平衡移动方向,A、B、 C的浓度再有所变化、据变化特点画图; 【详解】

(1)由图可知第Ⅰ阶段,平衡时?c(A)=2mol/L-1mol/L=1mol/L,?c(B)=6mol/L-3mol/L=3mol/L,浓度变化量之比等于化学计量数之比,故a:b:c=1mol/L:3mol/L:2mol/L=1:3:2; ?c(C)=2mol/L,

3mol/L(3?1.86)mol/L ?100% =50% ;aII(B)=?100% =38%;aIII(B)=

6mol/L3 mol/L(1.86?1.5)mol/L ?100%?19%;所以B的平衡转化率aI(B)、aII(B)、aIII(B) 中最小

1.86 mol/L(2)aI(B)=

的是aIII(B),其值是19%;

(3)由浓度曲线变化可知,由第一次平衡到第二次平衡,AB 的浓度减小,C的浓度增大,平衡正向移动;由于C的浓度由2.0mol/L变为0,所以采取的措施是分离出产物C;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正方向移动,从反应体系中移出产物C;

(4)第II阶段的到第III阶段时,AB的浓度均减小,C的浓度增大,平衡正向移动,由于I、II、III阶段容器容积不变,且反应的?H<0,故应是降低了反应温度,则有T2> T3; (5)由a:b:c =1:3:2可知,该反应A(g)+3B(g)

催化剂2C(g);达到第三次平衡后,将容器的体

A、积扩大一倍,相当于减压过程,各物质浓度先减小原来各自的一半,然后平衡向左移动,B的浓度再增大一些,而C的浓度再减小一些,具体变化过程如图:

Kp?I?Kp?III?4a+b+3c23.T1

Kp?II?Kp?II?120.13mol 【解析】

答案第13页,总14页

本卷由系统自动生成,请仔细校对后使用,答案仅供参考。

【分析】 【详解】

(1)该反应的ΔS>0,则T越大,ΔG越小,结合图像可知T1

ΔH2=bkJmol-1

ΔH3=ckJmol-1

(Ⅲ)Al4O4C(s)+Al4C3(s)=8Al(g)+4CO(g)Ⅰ??+?Ⅱ?+?Ⅲ?得:AlO312423(s)+3C(s)=2Al(g)+3CO(g),所以ΔH=ΔH1ΔH2ΔH3++3124=

4a+b+3c4a+b+3c,故答案为:; 1212p(CO)减小,则升高温度,Ⅰ、Ⅱ平衡逆向移动,逆反应吸热,

p?CO2?(3)①Ⅰ、Ⅱ温度升高,lnΔH<0,故答案为:Ⅰ、Ⅱ;

②(Ⅰ)Mn3C(s)+4CO2(g)(Ⅱ)Mn(s)+CO2(g)(Ⅲ)Mn3C(s)+CO2(g)3MnO(s)+5CO(g)Kp(Ⅰ)

MnO(s)+CO(g)Kp(Ⅱ) 3Mn(s)+2CO(g)Kp(Ⅲ)

(Ⅰ)-3(Ⅱ)得(Ⅲ),则Kp(Ⅲ)=

Kp?I?K?II?3p,故答案为:

Kp?I?K?II?3p;

0.2molCO,ln③起始时0.1molCO2、p(CO)p(CO)ln=0,则到达>0,到达B点时,

p?CO2?p?CO2?平衡之前,反应逆向进行,v(正)<v(逆),设CO2变化量为xmol,则CO变化量为2xmol,结合B点lnp(CO)11=0可得0.1+x=0.2-2x,解得x=,则达到平衡时n(CO)=0.2mol-2×

p?CO2?3030mol=0.13mol,故答案为:小于;0.13mol。

24.环形玻璃搅拌棒 减少实验过程中的热量损失 偏小 保证盐酸完全被中和 -56.8kJ/mol 不相等 相等

答案第14页,总14页

本卷由系统自动生成,请仔细校对后使用,答案仅供参考。

【解析】 【分析】

Q实验利用一定量的酸碱中和反应释放的热量,再利用△H=计算。

n?水?【详解】

(1)根据图像可知,图中缺少环形玻璃搅拌棒;

(2)中和反应为放热反应,测定中和热时应减少热量损失,故烧杯间填满碎纸条的作用为减少实验过程中的热量损失;

(3)大烧杯上如不盖硬纸板,会有热量损失,导致中和热的数值偏小; (4)碱的物质的量略大于盐酸的物质的量为保证盐酸完全反应;

(5)4组实验中,?t分别为3.4℃、6.1℃、3.3℃、3.5℃,第2组实验数据偏差较大,舍弃不×100g×3.4℃=1.4212kJ,用,另三组数据的平均值为3.4℃,则Q=4.18J/(g?℃)△H==56.848kJ/mol≈56.8kJ/mol;

(6)酸碱中和生成水的物质的量增大,则放出的热量增大,但中和热为生成1mol水释放的热量,所求的中和热相等。

25.1:3 0.735 ?正<υ逆 能 【解析】 【分析】 H2(g)+I2(g)

2HI(g)反应过程中气体分子总数不变,故容器Ⅰ气体总物质的量始终为

1.4212kJ0.025mol0.2mol, c(HI,容器Ⅱ气体总物质的量始终为0.6mol,依据“等效平衡”可得,两容器达平衡时:容器Ⅱ)=3c(HI,容器Ⅰ);应用三段式计算容器Ⅰ中反应的平衡常数、通过Qc和K的相对大小,判断是否处于平衡状态,从而判断正逆反应速率的相对大小;相同温度下,容器Ⅰ中H2(g)+I2(g)

2HI(g)的平衡常数和容器Ⅱ平衡时HI的分解2HI(g)

H2(g)+I2(g) 的平衡

常数互为倒数;结合表中数据可计算HI的分解率; 【详解】

(1)据分析,容器Ⅰ与容器Ⅱ的平衡是等效平衡,达平衡时物质的量之比1:3;

H2(g)+I2(g)起始(mol/L)0.10.1(2)温度为T时,

转化(mol/L)0.030.03平衡(mol/L)0.070.072HI(g)0 容器Ⅰ的平衡常数

0.060.06答案第13页,总14页

本卷由系统自动生成,请仔细校对后使用,答案仅供参考。

c2(HI)0.0626K???()2?0.735;

c(H2)?c(I2)0.07?0.077(3)达平衡时,向容器Ⅰ中同时再通入0.2 mol I2和0.1 mol HI,则此时

c2(HI)(0.1?0.06)2Qc???1.35?K?0.735,故平衡向左移动,则正反应

c(H2)?c(I2)(0.2?0.07)?0.07速率小于逆反应速率;

(4) 相同温度下,容器Ⅰ中H2(g)+I2(g)

2HI(g)的平衡常数和容器Ⅱ平衡时HI的分解2HI(g)

H2(g)+I2(g) 的平衡常数为(),则

H2(g)+I2(g) 的平衡常数互为倒数;故2HI(g)

762结合三段式就可以计算出容器Ⅱ平衡时HI的分解率,过程如下:

2HI(g)H2(g)+I2(g)起始(mol/L)0.600,则

转化(mol/L)2xxx平衡(mol/L)0.6?2xxxK?c(H2)?c(I2)x?xx722??()?(),解得x=0.21,则可计算HI的分解率22c(HI)(0.6?2x)0.6?2x6为70%。

答案第14页,总14页

甘肃省天水一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学段考试化学试题.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10e6864qf91qw0b8cvba7dd7d92whi01asb_1.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