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字头出字叼住弹出的练习 3.字腹立字拉开立起的练习 4.字尾归音弱收到位的练习
第四单元 喉部控制 教学要求:
了解喉部的结构以及其对发声的意义,了解制声机理,使学生做到理论指导实践,掌握喉部控制的要领,进行科学的嗓音训练,学会嗓音的保护,使学生逐步获得播音发声所需要的变化自如的、高质量的声音。 教学内容: 一、 喉的结构
喉由软骨支架、肌肉、韧带和纤维组织膜等构成。
五块软骨对发声有直接意义:环状软骨、甲状软骨、勺状软骨、会厌软骨。
声带的位置 二、 制声机理 (1)声音的产生 (2)声音的变化 1.音高的变化 2.音量的变化 3.音色的变化
4.音长的变化 三、喉部控制要领
(1)喉头相对稳定 (2)喉头相对放松
(3)喉部控制与呼吸控制、口腔控制配合 (4)注意克服不良发声习惯和动作 四、嗓音训练
(1)加强基本功训练,提高喉的发声能力 (2)音高变化的训练 (3)音强变化的训练 (4)音色变化的训练 五、嗓音保护 六、喉部控制训练 (1)音色练习
1.体会声带的活动状态 2.音色对比练习 3.音色连续变化练习 4.复韵母和词的音色变化练习 5.段子的音色变化练习 (2)音高练习 1.音域扩展练习 2.确定适当音高
第五单元 共鸣控制 教学要求:
了解共鸣器官及其作用,了解播音发声共鸣的特点,通过对共鸣控制的有针对性的训练,使学生合理运用声道共鸣,扩大发声效率,改善声音质量,提高声音的色彩表现力。 教学内容: 一、共鸣器官
共鸣器官包括胸腔、喉腔、咽腔、口腔和鼻腔。 二、共鸣的作用
声道的共鸣作用是任何其他乐器的共鸣器所无法比拟的,善于控制声道共鸣,是使语音清晰、声音美化,色彩多变的重要方面。 三、 播音发声共鸣的特点与共鸣控制
播音发声的特点决定了它采取的共鸣方式——以口腔共鸣为主,以胸腔共鸣为基础的声道共鸣方式。
播音发声对共鸣的控制,是一种综合性的控制过程,要保持呼吸控制、口腔控制、喉部控制与共鸣控制的协调一致,互相支持。 四、 控制共鸣的训练 1.单元音练习
用不同的音高发a、o、e、i、u等的延长音,体会不同音区共鸣的成分的变化。 2.加强胸腔共鸣练习 (1)体会胸腔共鸣
(2)增加胸腔共鸣的适当音色后,用这一段声音练习下列含有a音的词。
3.改善口腔共鸣练习
(1)唇齿贴近,提高声音明亮度。 (2)嘴角略微上抬,消除消极音色 (3)改善u、o的音色 4.增加适量鼻腔共鸣练习 (1)体会鼻腔共鸣 (2)鼻腔共鸣练习 (3)减小鼻音色彩
第六单元 声音弹性的训练
教学要求:
了解声音弹性的特点,通过对声音弹性的训练,使学生的声音获得更好的伸缩性和可变性,逐步培养富于色彩的有感染力的声音,让声音能够适应思想感情的变化,适应有声语言作品创作的需要。 教学内容:
一、声音弹性及其表现特点
声音的弹性是指播音时声音形式对于人们变化着的思想感情的适应能力,即声音随感情变化而来的伸缩性、可变性。 声音弹性的表现有如下特点:
1.变现为声音的可变性。
2.声音的变化呈现出对比性。 3.这种对比具有层次性。
4.声音的弹性变化不是以单项对比的形式出现的,而是以多种对比项目的复合形式出现的。
二、如何获得声音的弹性
1.思想感情的运动是取得声音弹性的内在依据。 2.要使声音富余弹性要注意气息随感情的运动。 3.发声能力的扩展也有利于声音弹性的加强。
4.在发声的各个环节中,对发声的调节、控制都要留有余地,这样才有利于声音弹性的表现。
三、声音弹性训练 声音弹性对比训练包括:
1.强与弱;2.高与低;3.刚与柔;4.明与暗 5.实与虚;6.厚与薄;7.粗与细;8.前与后
第七单元 情声气结合
教学要求:
了解播音发声中的情声气以及三者之间关系,通过有针对性的训练,使学生在播音创作中做到情声气的结合,逐步做到气随情动,声随情出,气生于情而融于声,从而适应更高层次播音创作的要求。 教学内容:
一、播音发声中的情声气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