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医学院校大学生院前急救培训的现状
1. 公共突发事件频发,而大学生及民众自救和互救能力相当薄弱,亟待提高。
中国每年发生伤害事件七千万人次,其中一百九十万人终身致残,八十万人死亡,占总死亡人数的10%。交通事故、火灾、溺水、空难、中毒、暴力等伤害事件,已经成为中国一至三十岁年龄段人群的第一死因。大学生发生意外伤害的程度较高[1-5l,最近几年接连发生的几起高校重大公共安全事件震惊全国,如:南京“触电门”事件;上海商学院徐汇校区学生宿舍楼发生的重大火灾事件;学生猝死事件更是屡屡发生。
然而,近几年多项针对大学生的调查表明[6-10] :大学生急救知识严重匮乏,亟待提高。目前在校大学生自救互救意识、知识和能力的现状非常值得担忧,当他们面对意外伤害事件时,基本表现是“不作为”或“乱作为”。面对意外伤害时他们甚至采用一些错误伤病处理办法,如烫伤后选择使用牙膏涂沫烫伤部位;扭伤后即刻选择按摩、热敷;对于怀疑脊柱损伤的伤者实施错误的搬运,包括一人报腋一人抬脚,随便搬抬或使用软担架等。北京市急救中心的调查[11]显示, 大学生对于止血、包扎、晕倒和火灾正确处理的知晓率分别为58.66%、45.51%、54.28%和21.09%。
相关调查[1,7,8,12]显示大学生们渴望学习一些急救技能,了解一些最基本的医疗知识;认为学习并利用几种急救技能不但能进行自我保护,在紧急情况下对他人也有很大帮助。大学生没有参加急救技能培训的原因主要是不知道哪里有类似的课程,而学习太紧张、找不到免费培训的地方是第二、三位原因。如果大学开设免费的急救技能培训班,大部分同学表示愿意去参加该类急救技能的培训。说明相关部门对大学生开展急救技能培训的工作非常不够。 2. 国外院前急救培训的现状
目前院前急救培训在欧美许多国家都得到了积极推行。美国已经建立了完善的院前急救培训体系, 并通过法律、法规对院前急救培训的培训机构、时间、内容等做了明确规定和要求。早在1966年美国心脏病协会即开始提倡在公众中普及心肺复苏术[13]。美国规定[14]警察、司机、消防员、大中学校师生都必须接受心肺复苏等院前急救培训,同时要求社会公众院前急救知识的普及率要达1/3以上。美国院前急救培训的考试标准是根据美国国家医疗救护员注册处的标准制定的,此标准作为美国46个州确立使用认证水平的惟一依据[15]。
在美国第一目击者称为被认证的第一急救目击者[16] ;第一急救目击者需经过40~60h
的院前急救培训,能熟练应对院前救护的紧急情况[17]。美国交通部通过红十字会组织为公众提供8小时的基础救护培训。美国红十字会每年培训约12万人, 美国心脏协会每年培训约550万人[18]。美国现已培训了约7000万第一目击者[28]。
瑞典于1983年开始公众的院前急救培训;目前有45%的公众参加过院前急救培训[20]。在瑞典,红十字会承担院前急救培训工作,每年培训约5.8万人。瑞典全国使用统一的教材和应急手册,所有的救援人员都必须经过规范化的院前急救培训[21]。
英国政府十分注重对公民、警察进行急救知识培训,使全民都掌握一定的急救技能。英国国家健康服务组织和世界卫生组织于1998年提出的21世纪健康策略行动,推荐专业人员和非专业人员均接受院前培训[22]。同时英国政府规定凡从事抢救工作的人员都必须受过12周的急救专业培训。
澳大利亚认为社区急救知识培训和志愿者培训是提高急救能力的关键,志愿者必须接受10小时左右的院前急救培训[23],在澳大利亚接受过培训的公众占总人口的50%。日本大阪地区内196所高中除16所外,均进行了急救知识普及教育,一般为2~4学时,内容包括心肺复苏术、止血等[24]。新加坡接受过卫生救护知识培训的人数占总人口的1/5,悉尼为1/20。 3. 我国国内院前急救培训现状
与国外情况有所不同,我国院前急救知识培训起步较晚,我国公众的急救知识普及率甚至不超过1%。2001年,红十字总会、教育部、公安部等15个部委办联合颁发《中国红十字会关于广泛深入开展救护工作的意见》,提出建立院前急救培训基地、扩大培训范围、提高急救知识普及率的目标。
目前,全国各地已加大急救知识的培训力度。红十字会和急救中心两个机构均已对警察、消防、保安等特殊人群开始培训,上海、北京、广州等城市均已率先实施。江苏省昆山市还将卫生救护培训普及率列入健康城市的指标体系中。北京市要求参加奥运会的志愿者必须经过急救技能的培训,北京市民接受院前急救培训的比例达到1/80,但也只有不到1万人拥有急救员证书。北京市的十八个区县红十字会目前均开展了救护培训工作,市内多个行业纷纷参加急救知识的普及和培训,如北京市保安服务总公司为参加奥运会安保工作的8万名保安进行了奥运安保专项院前急救培训,以提高整个保安队伍的急救素质。广州市红十字会提出:出租车司机本身具有很强的流动性,对出租车司机进行急救知识的培训,可让出租车在特殊的情况下起到“流动的救护车”的作用[25]。新华网2003年4月7日的报道,深圳在2003年正式实施了社区第一目击者急救知识培训工程,但目前公众急救知识的普及率仍不足2%,广州、天津等地更不足1%。
中国红十字会总会2010年“关于进一步加强红十字应急救护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提出发展目标:到2014年全国应急救护普及率达到人口总数的1.5%以上,直辖市、省会城市和部分基础较好的城市,达到每100-200人中有1名培训合格的应急救护员。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转发省红十字会关于加强群众性应急救护培训工作意见的通知”中也明确指出工作目标:到2015年,全省参加群众性应急救护培训考试合格的群众达150万人,参加群众性应急救护知识普及培训的群众达300万人次;广州市、深圳市等群众性应急救护培训工作基础较好的城市,培训合格的红十字救护员达到户籍人口总数的2%。 4.非医学院校大学生院前急救培训现状
挪威在1960年最先开始对在校学生进行心肺复苏等急救技能培训 [26],自那以后,各个国家陆续开始了对在校学生的相关培训。我国已十分重视对社会公众的急救培训, 红十字会和急救中心两个机构均已对警察、消防、保安等特殊人群开始培训。而对于学生这一特殊人群, 到目前为止急救技能培训的普及程度仍不高。只有少数的几家非医学专业院校开设了急救医学的选修课, 如上海同济大学和急救中心联合9所高校开展了急救选修课[27] , 广州暨南大学[28] 在非医学院系开展了急救知识的普及,都取得了比较不错的效果。 5. 我国院前急救培训目前存在的问题
在我国,院前急救培训起步较晚, 培训所需资金主要依靠国家行政补贴或社会募捐等形式筹集, 存在着实施及资金的双重困难[29],迫切需要政府部门关注,建立起全社会院前急救培训的支撑体系。目前我国各省市的急救知识普及工作发展很不平衡,西南和东南地区发展较快,东北和西北地区相对滞后,并且无固定模式可循。急救知识培训大多是在特殊群体中开展[29],没有普及到社区或普通百姓。我国急救事业进入快速发展期, 但急救技术发展与急救理论发展不平衡。各地的培训机构良莠不等、参差不齐,缺乏合格的、标准化的培训机构群。尚无建立标准的、适合中国现状的院前急救培训模式[30]。院前急救培训师资不够,很多教师未受过系统的正规化的训练,缺乏执行国内统一的急救培训规范标准的高水平的培训导师。教学方法、教材、训练器材不够规范。教材专业术语较多,对于没有医学知识基础的普通民众来说,教材相对深奥,缺乏根据不同层面、不同要求、不同知识水平层次的人群来编写的教材。红十字会或急救中心(站)对公众急救技能培训开展较早,经验较丰富,对急救知识与技能的提高有促进作用,但这两个机构的人员有限,不可能承担起大规模的院前急救培训工作。目前我国还没有标准的复训机制来抵消遗忘带来的后果。有研究
[31]
显示,在无
强化的条件下,即使是专业的医护人员,其急救技能也将在培训后6~12个月开始衰退。
总之,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急救事业发展的迫切性与重要性也与日俱增,建立一个
系统的、规范化的急救知识培训模式也迫在眉睫。为了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生活质量不断提高的要求,我们必须立足于国内的实际情况,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来摸索制定一套有中国特色的院前急救培训模式,推动“全民急救”的发展!
7. 对大学生开展院前急救培训的优势
大学生正处在一生中非常活跃阶段,接受知识能力强,将他们作为普及急救知识的切入点,不仅使大学生自己很快学会基本急救技能,成为高危人群目击者中有效的施救者,还能通过他们对其周围人群起到间接影响和灌输作用[32]。通过他们对其周围人群进行知识传播和行为的促进,采取“接力棒”的方式逐渐向社会推广,则若干年后整个社会人群的急救普及率必将会有大幅提高[33]。
我国资源十分有限,经济尚欠发达的今天在高校开展急救技能培训具有投入低、收效明显、可持续长、延伸面广的特点,是一种预防意外伤害事件,降低意外伤害伤残率和死亡率非常有效的干预手段。所以在高校开展急救技能培训,为提高人群生活质量,减轻突发灾害的人员伤害程度,促进和谐校园、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非常深远的意义。因此,对大学生开展急救技能培训不仅有政策的需要而且有现实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刘婷婕,吕旺盛,张克明等.大学生伤害健康教育的需求评估.中国学校卫生,2007,28(6):498-500.
[2]邓秋生.2003届毕业生意外伤害的流行病学研究.实用预防医学,2004,11(6):1256-1261. [3]朱佳佩,彭宁宁,周月芳,等.上海市大学生伤害相关行为状况.中国校医,2006,20(3):228-231. [4]孙海双,郭红霞,王勇,等.洛阳市部分大学生运动伤害发生情况调查.预防医学论坛,2006,12(4):421-422.
[5]胡高楼,陈根芝.健康教育对预防大学生体育运动损伤的效果评价.中国健康教育,2005,21(3):139-140.
[6]覃 思,王声湧.穗港澳地区大学生急救知识影响因素的相关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06,26(2):121-122.
[7]陈根芝,胡高楼,林 佳.浙江师范大学学生急救知识知晓及需求现况调查[J].中国健康教育,2006,22(5):402-403.
[8]姚建军,黄 武,龚卫平,等.湖北省大学生急救能力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J].湖北体育科技,2003,22(2):181-182.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