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果树病虫害防治部分(农业志)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5/25 5:43:51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3)加强贮藏期管理;贮藏期间控制庫温不超过1℃,相对湿度控制在90%以下,避免入库果实病害蔓延。对田间发病较重的果实,应单存单贮。采收后24小时内放入贮藏窖中,窖温最好保持在1~2℃ 。一般10℃以下,发病明显减轻。

四、套袋苹果黑点病:该病发生与气候条件、果园立地环境条件、果园立地环境、综合管理水平、育果袋种类及质量、套袋技术等因素都有关。气候条件是一个决定性因素,尤其在套袋后至除袋前这段时间如持续干旱,或者雨后气温不高,空气湿度不大,此病不会发生,即使发生也不严重。相反如7-8月份出现4日以上连阴雨,雨后天晴又是出现数日32℃以上高温,此病就会大发生、大流行。另外,雨前灌水果园发病更重,说明高温高湿是病害流行的重要条件。海拔高度在1000米左右的渭北北部果区及海拔700-800米的南部果区发病显著轻;坡台地果园比塬地果园轻;较强、枝条较稀疏、通风透光好的果园比长势较弱、枝条稠密、树冠郁蔽果园轻。一般套双层三色育果纸袋在夏季正午果园气温为35℃-37℃时,袋内温度高于环境温度3-4℃。如未撑开袋子通气孔的,并采用袋底朝下并由下往上套果的,或果袋折叠封口折向有纵切口一侧的,常因枝叶雨水沿果枝、顺果柄流入袋内而增加了湿度,给病菌入侵、繁殖创造了条件。选用劣质纸袋发病更为严重。

5

病菌公在果实表面和浅层果实危害,不会侵入深层果肉。果实入库贮藏,尤其冷藏或气调贮藏条件下,病害不会继续发展。

五、苹果疫腐病:别名颈腐病、实腐病 。主要为害果实、树的根颈部及叶片。 果实受害后果面产生不规则形,深浅不匀的暗红色病斑,边缘不清晰似水渍状。有时病斑部分与果肉分离,表面呈白腊状。果肉变褐腐烂后,果形不变呈皮球状,有弹性。病果极易脱落,最后失水干缩成僵果。在病果开裂或伤口处,可见白色绵毛状菌丝体。苗木及大树根颈部受害时,皮层呈褐色腐烂,病斑环割后,地上部枝条发芽迟缓,叶小色黄,最后全株萎蔫,枝干枯死。叶片受害产生不规则的灰褐色或暗褐色病斑,水渍状,多从叶边缘或中部发生,潮湿时病斑迅速扩展使全叶腐烂。

病原称恶疫霉,属卵菌。无性阶段产生游动孢子和厚垣孢子,有性阶段形成卵孢子。游动孢子囊无色、单胞、椭圆形,顶端具乳头状突起,大小33~45×24~33μm,每个游动孢子囊可形成游动孢子17~18个;孢子囊可形成游动孢子或直接产生芽管,菌丝可形成厚垣孢子。有性阶段产生无色或褐色球形卵孢子,大小27~30μm,壁平滑,雄器测位,大小13~16×9~11μm。病菌发育适温25℃,最高32℃,最低 2℃,游动孢子囊发芽温限5~15℃,10℃最适。翌年遇有降雨或灌溉时,形成游动孢子囊,产生游动孢子,随雨

6

滴或流水传播蔓延,果实在整个生育期均可染病,每次降雨后,都会出现侵染和发病小高峰,因此,雨多、降雨量大的年份发病早且重。尤以距地面1.5m的树冠下层及近地面果实先发病,且病果率高。生产上,地势低洼或积水、四周杂草丛生,树冠下垂枝多、局部潮湿发病重。 在栽培品种中,红星、金冠等易感病,国光、富士、乔纳金等较抗病。

果实疫腐病的防治:(1)疫腐菌在病残体的土壤中越冬,所以清除病残体,及时清理落地果实并摘除树上病果、病叶集中深埋,是一项重要的防病措施。

(2)由于疫腐病菌是以雨水飞溅为主要传播方式,所以果实越靠近地面越易受侵染而发病,以距地60厘米以下的果实发病最多,一般最高不超过1.5米,适当采取提高结果部位和地面铺草等方法,可避免侵染减轻为害。

(3)改善果园生态环境,排除积水,降低湿度,树冠通风透光可有力地控制病害。

根颈部疫腐病的防治:应采取预防为主和手术治疗相结合的方法。根颈部发病还未环割的植株,可在春季扒土晾晒,刮去腐烂变色部分,并用福美锌或石硫合剂消毒伤口,刮下的病组织烧毁,更换无病新土,复土高度应略高于地面呈倒锅形。另外防止串灌水,排水系统健全,翻耕和除草时注意不要碰伤根颈部。必要时进行矫接,可促使提早恢复树势,增强树林的抗病性

7

苹果害虫主要有桃小食心虫、山楂红蜘蛛、二斑叶螨、金纹细蛾等;发生动态规律如下:

一、桃小食心虫:在甘肃天水、陕西延安等地区一年1代,河南郑州、江苏丰县一年可发生3代。以老熟幼虫在土内作扁圆形“冬茧”并在其中化蛹。蛹期13-14天,自幼虫出土到成虫羽化受当地降雨多少、频率及温度影响显著。如5-6月份降雨次数和雨量较多,土壤湿润,日均气温19.3℃以上,则幼虫出土和成虫雨化顺利,时间也较集中,不足2个月,反之旱少雨年份,出土始期推迟,出土不集中,出土期可达80天以上。且会影响下一代的发生量。

成虫羽化后白天不活动,藏于树冠荫蔽处或杂草丛中、土缝下,午夜12时至2时活动交尾(适宜温度19-24℃时,相对湿度80%-90%),成虫多将卵产在果实萼洼处。少数产在梗洼或叶片。成虫有弱趋光性(对蓝色光敏感),对糖醋液无趋性,但雄蛾对合成激素敏感。6月上、中旬即可见卵,卵期约7天左右,初孵化幼虫在果面爬行半小时,多从萼洼部位蛀入,不食果皮,幼虫在果内蛀食20-25天,然后脱果结茧。脱果早的老熟幼虫一部分在土表作夏茧化蛹,7月中、下旬羽化出第一代成虫,产卵后造成第二次危害。脱果晚的老熟幼虫钻入土内作冬茧越冬。第二代幼虫在果实采收时仍有一部分已脱果,还有一部分未脱果的幼虫随果实进入堆果场、果库,甚至消费者食用时也会发现。越冬茧水平分布一

8

搜索更多关于: 果树病虫害防治部分(农业志) 的文档
果树病虫害防治部分(农业志).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110j53tvir1emx02t1km_2.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