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性的教育方案,全面提高农村留守儿量的受教育环境,无疑是农村留守儿童、家长、学校和社会的众望所归。
1.3 留守儿童教育研究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出现了人口大量流动的社会现象,流动人口问题也随之成为当代中国“最具爆炸性的社会问题和经济问题”之一。随着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涌向城市,一个特殊的群体—农村留守儿童就产生了,但是刚开始人们主要把目光集中在城市流动人口上,而对这个群体关注却很少。直到2002一2004年间农村留守儿童中频繁发生的恶性事件被曝光,这一特殊群体才引起了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社会各界的关注。2004年 5月31日,教育部专门召开“中国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研究”座谈会,教育部副部长陈小娅在会上指出:“随着大量农民在外务工,农村留守儿童数量迅速增加,随之也带来了不少新的问题。党中央、国务院领导非常关注这一问题,教育部将加大研究力度,广泛听取专家的意见,共同努力做好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社会各界也逐步将更多目光转向这个群体,一些机构和学者也开始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以及相关问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并且取得一些成果。 1.专著: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是近几年才引起社会关注的问题,因为起步较晚,相应的专著不多。最早的专著是叶敬忠主编的《关注留守儿童》(社一,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这本专著在中国大陆掀起了一场针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大讨论。此后被称为“中国关注农村留守孩子报告文学作家第一人” 的阮梅创作的
5
《世纪之痛:中国农村留守儿童调查》(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 年5月版)以及叶敬忠《别样童年—中国农村留守儿童》(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6月)把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研究推上了一个新的高度。 2.期刊:目前关于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研究的学术论文很多,笔者在中国知网上输入检索词“农村留守儿童教育”,检索项“题名”、匹配“精确”,可以看到2002一2009年间共有112篇相关文章发表。如果输入匹配“模糊”,可以看到2002一2009年间发表文章186篇。纵观现有研究成果,己有研究一般把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归纳为学业问题、心理问题、安全问题、道德问题等四类。第一,学业问题。对农村留守儿童学习成绩问题的研究,各学者研究结论不尽相同,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父母在外务工对学生的学习成绩没有显著影响;另一种观点则认为父母外出务工对留守儿童的成绩有很大的负面影响。在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习辅导监督方面,各学者一致认为:与非留守儿童相比,农村留一守儿童的学习辅导者出现空缺的较多,学习监督力度不够。还有部分学者指出:留守儿童也更容易辍学,尤其存在着比较严重的隐性辍学。第二,心理状况。留守儿童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长期与父母的分离使他们得不到及时的引导,心理健康问题是留守儿童最容易出现的问题,也是表现最为突出的问题。周宗奎等通过实地调查和心理测量表明:农村留守儿童在一般表现、学习、品行和情绪感受上的问题比父母在家的儿童严重; 留守儿童主要在人际关系和自信心方面显著地不如父母都在家的儿童,但在孤独感、?社交焦虑和学习适应方面则与其他儿童没有显著的差异。在分
6
析原因方面,.周宗奎等指出,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实际上是与农村基础教育的一些问题纠缠在一起而相互影响的[3]。王东宇等人(2003)对福建省284名中学生的调查结果显示:中学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较为突出,有30.3%的中学留守儿童存在各种各样的心理健康问题,他们的心理问题明显高于非留 守儿童。第三:,行为与交往状况。家庭教育的缺位,加上农村学校观念落后、管理不科学、师资力量薄弱,留守学生行为失范相对比较严重。张梅(2005) 对山东省济南市济阳县济北中学进行了实地调查发现,当留守儿童内心有烦恼时,有46%的留守儿童将烦恼闷在心里,选择逃避和压抑;有26%的留守儿童选择向同龄的同学、朋友倾诉;有11%的留守儿童选择告诉老师,从老师那里寻求帮助。这表现出很多留守儿童更多的是将心事藏在心里,而不是求助于同学或老师,反映了他们内心的孤独、苦闷。林宏(2003)对福建省的留守儿童的研究也发现,有55.:%的留守儿童表现出任性、冷漠、内向和孤独,长期与父母分离使他们显得更加自卑或暴躁等,出现一些极端的性格。[4]一些留守儿童性格孤僻、沉默寡言,很少与老师和同学交流。第园思想道德状况。有学者认为,留守儿一童因长期与父母分离,导致亲子关系的失调,父母榜样作用的缺失和父母监控机制的弱化,这些都影响了留守儿童道德观念的获得、道德情感的发展以及道德行为的养成,使他们容易出现造德观念、道德情感、道德人格以及道德行为等方面的偏差,有些留守儿童甚至出一现严重的过错行为和强烈的反社会倾向。[5]还有些学者认为: 家庭教育的缺失还会导致留守儿童道德认识的混乱、道德情感偏差、道
7
德意志薄弱、道德行为不良或行为失范。 1.4 相关概念界定 1.4.1留守儿童的界定
据全国妇联提供的最新数据,中国农村留守儿童己达2000万人,并呈继续增长的趋势。在一些农村劳动力输出大省,留守儿童在当地儿童总数中所占比例己高达18%至22%。留守儿童的出现与其被外界所关注并非一致,可以说,留守儿童问题是在研究流动人口问题的过程中逐渐被挖掘出来而引起社会关注的。早在20 世纪80年代,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始向城市转移,大量的流动人口涌向城市,成为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一个社会问题,同时也成为中国农村问题中的又一个关注点,当时留守儿童就已出现,但并未与流动人口问题一样引起社会的关注。后来在关注流动人口问题的过程中,自然而然的衍生出一个子问题—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问题,最初,很多研究者对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的研究仅局限于跟随父母在外的流动儿童,并未涉及留守在家的这部分儿童。进入新世纪以后,随着研究的深入,留守在家的这部分孩子的教育问题才逐渐引起重视,由此留守儿童的问题也应运而生。由于留守儿童问题的出现,经历了流动人口问题一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问题一留守儿童的教育的问题一留守儿童问题这样一个发掘过程,所以最早对留守儿童的关注是从教育开始的,很自然其所指的对象是受教育阶段的儿童。一般研究者都将留守儿童的范围界定在义务教育阶段,也有学者将其范围延伸到学前阶段,根据年龄的
8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