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题主要考查了中位数以及平均数,正确得出x的值是解题关键. 12.B 【解析】 【分析】
根据倒数的定义解答即可. 【详解】
A、只有0没有倒数,该项错误;B、﹣1的倒数是﹣1,该项正确;C、0没有倒数,该项错误;D、小于1的正分数的倒数大于1,1的倒数等于1,该项错误.故选B.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倒数的定义:两个实数的乘积是1,则这两个数互为倒数,熟练掌握这个知识点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6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24分.) 13.2 【解析】
试题分析:分析前三个正方形可知,规律为右上和左下两个数的积减左上的数等于右下的数,且左上,左下,右上三个数是相邻的偶数.因此,图中阴影部分的两个数分别是左下是12,右上是1. 解:分析可得图中阴影部分的两个数分别是左下是12,右上是1, 1﹣10=2. 则m=12×故答案为2.
考点:规律型:数字的变化类. 14.4x=5(x-4) 【解析】
按照面积作为等量关系列方程有4x=5(x﹣4). 15.1. 【解析】 【详解】
解:设圆锥的底面圆半径为r, 根据题意得1πr=解得r=1,
即圆锥的底面圆半径为1cm. 故答案为:1. 【点睛】
本题考查圆锥的计算,掌握公式正确计算是解题关键.
120??6,
18016.2 【解析】 【分析】
侧面展开后得到一个半圆,半圆的弧长就是底面圆的周长.依此列出方程即可. 【详解】
设母线长为x,根据题意得 2πx÷2=2π×5, 解得x=1. 故答案为2. 【点睛】
本题考查了圆锥的计算,解题的关键是明白侧面展开后得到一个半圆就是底面圆的周长,难度不大. 17.11 【解析】 【分析】
根据无理数的性质,得出接近无理数的整数,即可得出a,b的值,即可得出答案. 【详解】
∵a<28<b,a、b为两个连续的整数, ∴25<28<36, ∴a=5,b=6, ∴a+b=11. 故答案为11. 【点睛】
本题考查的是估算无理数的大小,熟练掌握无理数是解题的关键. 18.y=2(x+3)2+1 【解析】 【分析】
由于抛物线平移前后二次项系数不变,然后根据顶点式写出新抛物线解析式. 【详解】
抛物线y=2x2平移,使顶点移到点P(﹣3,1)的位置,所得新抛物线的表达式为y=2(x+3)2+1. 故答案为:y=2(x+3)2+1 【点睛】
本题考查了二次函数图象与几何变换:由于抛物线平移后的形状不变,故a不变,所以求平移后的抛物线解析式通常可利用两种方法:一是求出原抛物线上任意两点平移后的坐标,利用待定系数法求出解析式;
二是只考虑平移后的顶点坐标,即可求出解析式.
三、解答题:(本大题共9个小题,共78分,解答应写出文字说明、证明过程或演算步骤. 19.(1)PD是⊙O的切线.证明见解析.(2)1. 【解析】
试题分析:(1)连结OP,根据圆周角定理可得∠AOP=2∠ACP=120°,然后计算出∠PAD和∠D的度数,进而可得∠OPD=90°,从而证明PD是⊙O的切线;
(2)连结BC,首先求出∠CAB=∠ABC=∠APC=45°,然后可得AC长,再证明△CAE∽△CPA,进而可得
,然后可得CE?CP的值.
试题解析:(1)如图,PD是⊙O的切线. 证明如下:
连结OP,∵∠ACP=60°,∴∠AOP=120°,∵OA=OP,∴∠OAP=∠OPA=30°,∵PA=PD,∴∠PAO=∠D=30°,∴∠OPD=90°,∴PD是⊙O的切线.
∵AB是⊙O的直径,∴∠ACB=90°∴∠CAB=∠ABC=∠APC=45°(2)连结BC,,又∵C为弧AB的中点,,∵AB=4,AC=Absin45°=∴CP?CE=CA2=(
.∵∠C=∠C,∠CAB=∠APC,∴△CAE∽△CPA,∴
,
)2=1.
考点: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圆心角、弧、弦的关系;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探究型. 20.(4)60;(4)作图见试题解析;(4)4. 【解析】
试题分析:(4)利用科普类的人数以及所占百分比,即可求出被调查的学生人数; (4)利用(4)中所求得出喜欢艺体类的学生数进而画出图形即可;
(4)首先求出样本中喜爱文学类图书所占百分比,进而估计全校最喜爱文学类图书的学生数. 40%=60(人)试题解析:(4)被调查的学生人数为:44÷; (4)喜欢艺体类的学生数为:60-44-44-46=8(人), 如图所示:
全校最喜爱文学类图书的学生约有:4400×
24=4(人). 60考点:4.条形统计图;4.用样本估计总体;4.扇形统计图. 21.(1)y=x2﹣2x﹣3;(2)D(0,﹣1);(3)P点坐标(﹣【解析】 【分析】
(1)将A,B两点坐标代入解析式,求出b,c值,即可得到抛物线解析式;
(2)先根据解析式求出C点坐标,及顶点E的坐标,设点D的坐标为(0,m),作EF⊥y轴于点F,利用勾股定理表示出DC,DE的长.再建立相等关系式求出m值,进而求出D点坐标;
(3)先根据边角边证明△COD≌△DFE,得出∠CDE=90°,即CD⊥DE,然后当以C、D、P为顶点的三角形与△DOC相似时,根据对应边不同进行分类讨论: ①当OC与CD是对应边时,有比例式
11 ,0)、(,﹣2)、(﹣3,8)、(3,﹣10).
33OCOD?,能求出DP的值,又因为DE=DC,所以过点P作PG⊥yDCDP轴于点G,利用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即可求出DG,PG的长度,根据点P在点D的左边和右边,得到符合条件的两个P点坐标;
②当OC与DP是对应边时,有比例式式
OCOD?,易求出DP,仍过点P作PG⊥y轴于点G,利用比例DPDCDGPGDP??求出DG,PG的长度,然后根据点P在点D的左边和右边,得到符合条件的两个P点DFEFDE坐标;这样,直线DE上根据对应边不同,点P所在位置不同,就得到了符合条件的4个P点坐标. 【详解】
解:(1)∵抛物线y=x2+bx+c经过A(﹣1,0)、B(0,﹣3), ∴{1?b?c?0b??2,解得{,
c??3c??3故抛物线的函数解析式为y=x2﹣2x﹣3; (2)令x2﹣2x﹣3=0, 解得x1=﹣1,x2=3, 则点C的坐标为(3,0), ∵y=x2﹣2x﹣3=(x﹣1)2﹣4,
∴点E坐标为(1,﹣4),
设点D的坐标为(0,m),作EF⊥y轴于点F(如下图), ∵DC2=OD2+OC2=m2+32,DE2=DF2+EF2=(m+4)2+12, ∵DC=DE,
∴m2+9=m2+8m+16+1,解得m=﹣1, ∴点D的坐标为(0,﹣1);(3)
∵点C(3,0),D(0,﹣1),E(1,﹣4), ∴CO=DF=3,DO=EF=1, 根据勾股定理,CD=OC22?OD=322?1=10,
在△COD和△DFE中,
CO?DF∵{?COD??DFE?90?,
DO?EF∴△COD≌△DFE(SAS), ∴∠EDF=∠DCO, 又∵∠DCO+∠CDO=90°, ∴∠EDF+∠CDO=90°, ∴∠CDE=180°=90°﹣90°,
∴CD⊥DE,①当OC与CD是对应边时, ∵△DOC∽△PDC,
3OCOD1?∴=,即,
10DPDCDP解得DP=10, 3过点P作PG⊥y轴于点G,
10DGPGDP??, 则,即DGPG??3DFEFDE3110解得DG=1,PG=
1, 3当点P在点D的左边时,OG=DG﹣DO=1﹣1=0, 所以点P(﹣
1,0), 3当点P在点D的右边时,OG=DO+DG=1+1=2,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