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讲 宋明理学
知识点 宋明理学 1.兴起背景
(1)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道教盛行,儒学独尊地位动摇。
(2)隋朝时:儒学家提出了“三教合归儒”的主张,儒学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但佛教、道教开始挑战儒学的正统地位。
(3)北宋时:儒家学者展开了复兴儒学、抨击佛道的活动,同时又融合了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
2.形成过程 (1)创立——“二程”
①哲学观: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把天理与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
②认识论:提出“格物致知”,认为只有深刻探究万物,才能真正得到其中的“理”。 (2)成熟——朱熹
①哲学观:天理就是三纲五常;强调“存天理,灭人欲”。 ②认识论:“格物致知”的目的在于明道德之善。 (3)发展——心学
①陆九渊:心是万物的本原;只需反省内心就可得到天理。
②王阳明:宣扬“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的命题;提出“致良知”和“知行合一”的学说。
3.历史影响
(1)重视主观意志的力量,注重气节、品德,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对塑造中华民族的品格起了积极作用。
(2)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的自然欲求。 (3)对后世政治、文化教育及伦理道德等产生深远影响。
宋明理学对孔孟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宋明理学继承了孔孟思想的道德伦理、性善,追求圣贤、气节、德操等;同时又把孔孟儒学向高深广的方向发展。高即把儒家伦理提高为天理;深是把道德良知深植于内心;广是把追求圣贤推广到民众。
——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
核心论点:宋明理学是对孔孟儒学的继承和创新发展,具有思辨化、理论化、大众化的
特点。
【微点拓展】 儒学危机
(1)魏晋南北朝及至隋唐时期,佛教、道教盛行,对社会影响巨大。 (2)盛唐开放的社会风尚也摧毁了儒家的道德底线。
(3)另外儒学自孔子以来主要探求人间的道德和秩序,注重人间世界,而忽视了对天地万物本原和宇宙规律的探讨,这些都使儒学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
【微点拓展】 朱熹的道德观
(1)“理”是世界的本原,是天下万物都要遵循且永恒存在的普遍原则,体现在社会上就是“三纲五常”等伦理道德,体现在人身上就是人性。
(2)人性本来与天理一致,具有“仁、义、礼、智、信”等美德,但容易被后天的欲望所蒙蔽;当人欲与准则发生冲突时,要“存天理,灭人欲”。
【图解历史】 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关系
信息提取: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都属于宋明理学,陆王心学是对程朱理学的继承发展,差异在于世界观和方法论上。
重点一 宋明理学的背景、内容
“时空观念”下的“历史概念” 1.魏晋玄学
魏晋时期的一些士人面对严酷的社会现实,转而重视对《老子》《庄子》《易经》“三玄”的研究。玄学是把儒家的政治伦理和道家哲学结合起来,形成的新道家学说,是披着道家思想外衣来宣传儒家纲常名教的主观唯心主义。汉初,黄老思想所讲的“无为”着重讲统治术,玄学的“无为”重点讲处世术。
[对点训练] 1.(2020·山东济南期末)魏晋南北朝时,以“竹林七贤”为代表的众多风雅名士常聚集在一起,醉心于有与无、生与死、动与静、圣人有情或无情等形而上的问题的讨论,一时蔚成风气。这反映了( )
A.儒学的主流地位受到冲击
B.经济重心南移推动文化繁荣 C.三教合一的局面开始出现 D.理学形成拥有深厚民间基础
解析:选A。西汉时期,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以谈论玄学为主的思潮,说明经过东汉、魏晋南北朝,儒学出现了危机,即儒学的主流地位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冲击,故选A项。
2.致良知
致良知是中国明代王阳明的心学主旨。他认为,良知人人具有,个个自足,是一种不假外力的内在力量。“致良知”就是将良知推广扩充到事事物物。“致”本身即是兼知兼行的过程,因而也就是自觉之知与推致知行合一的过程,“致良知”也就是知行合一。“良知”是“知是知非”的“知”,“致”是在事上磨炼,见诸客观实际。“致良知”即是在实际行动中实现良知,知行合一。“致良知”是王阳明心学的本体论与修养论直接统一的表现。
[对点训练] 2.王阳明主张“致知格物”,并将其解释为“致吾心之良知于事事物物”“格者,正也,正其不正以归正之谓也”。这表明他旨在( )
A.颠覆传统儒学的价值追求 B.维护程朱理学的正统地位 C.强化名教伦理的社会功能 D.倡导发奋读书以明理匡世
解析:选C。据题干材料“格者,正也,正其不正以归正之谓也”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正”在社会的体现即是伦理纲常,故选C项。宋明理学仍是儒学范畴,是儒学成熟的体现,故A项错误;程朱理学主张“格物致知”,王阳明倡导“致知格物”,B项错误;王阳明主张“致良知”,而非通过发奋读书明理,D项错误。
“史料实证”下的“问题意识”
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比较
史料 程朱坚认一草一木皆有理……不仅如此,程朱以为须穷究事物内在之理。其说乃不免以物为外在,析心与理为二。阳明认为其结果是心必将丧失其方向与动力。阳明说,如其理外在于心,则亲没之后,吾心即无孝之理及孝亲之心。
——陈荣捷《中国哲学文献选编》
【解读】 史料主要从内涵和探究天理的角度说明了程朱理学与王阳明心学的差异。 【思考】 阅读史料,概括指出程朱理学与王阳明心学的不同之处。
试答: 【提示】 “程朱”认为理是万物本原,王阳明认为心是万物本原;“程朱”主张探究外物,王阳明强调内心反省。
“历史解释”下的“认知深化”
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异同
对“理”的 不同 点 具体认识 哲学范畴 达到“理” 的途径 内容 相同 点 影响 实质 程朱理学 “理”是世界的本原 客观唯心主义 “格物致知”,体验“天理” 陆王心学 “心即理也” 主观唯心主义 “发明本心”;克服私欲,回复良知 都是儒学新的表现形式,继承孔孟“仁”“礼”思想,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理” 以儒家纲常伦理约束社会,维护专制统治,遏制人的欲求(“存天理,灭人欲”) 有助于维护专制统治,压制人们的欲求,但对塑造中华民族的品格起到积极作用 重点二 宋明理学的特点及影响 “时空观念”下的“历史概念”
理学的世俗化
(1)理学对后世的最大影响绝不是“理”“气”等深奥的哲理,而是对儒家伦理道德标准的丰富及其普及化、通俗化。汉代儒学强化了君为臣纲,宋代理学不仅强化了君为臣纲,而且使父为子纲、夫为妻纲深入人心。将儒家的伦理道德观念推广到每一个家庭,是理学家的功劳。
(2)朱熹把《大学》中的“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加以具体化、通俗化,上自国家的皇帝下至各个家庭的百姓,构建一套周密的社会秩序。他关注社会基层民众的日常言行、所作所为,希望从基层着手,改变家族与村落,建立一个理想的社会。因此他重视儒学的普及化、通俗化。
[对点训练] (2020·湖北黄冈调研)北宋仁宗无子,在讨论预立储君(太子)时,大臣希望后宫能提出些建议,仁宗却说:“这些事怎么能让妇人知道呢?让中书决定就行了”。这说明了宋代( )
A.程朱理学已成为当时官方哲学 B.中书掌握了最高决策权 C.后宫妃嫔对政治决策几无影响 D.纲常思想影响政治运行
解析:选D。据题干材料“这些事怎么能让妇人知道呢?让中书决定就行了”可知是对
女性的歧视,受古代纲常思想的影响,故选D项。朱熹是南宋人,排除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北宋实行二府三司制,B项与史实不符,排除B项;据“大臣希望后宫能提出些建议”可见后宫对政治有影响,排除C项。
“史料实证”下的“问题意识”
宋明理学的特点及影响
史料 (理学)是以儒家礼法、伦理思想为内核,吸纳佛、道思辨哲学、宇宙生成、万物化生等理论及精神修养方法,而最终形成的一种既有精巧的思辨形态,又有极为现实的纲常伦理内容的哲学体系。它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古代哲学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 新知识》
【解读】 本段史料主要阐述了宋明理学的特点及对中国思想界的影响。 【思考】 据史料概括归纳宋明理学的特点及其影响。
试答: 【提示】 特点:宋明理学吸收了佛道思想,更加强调伦理道德为思想核心,实现了儒学进一步思辨化。影响:标志着中国古代哲学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唯物史观”下的“历史解释”
辩证地评价宋明理学
(1)积极影响
①理学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又凸显人性的庄严,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到了积极作用。
②心学打破理学的僵化,活跃了人们的思想。 (2)消极影响
①为适应封建社会后期统治阶级的需要,宋明理学用“三纲五常”来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
②为封建等级秩序辩护,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占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束缚了人们的思想。
③夸大了“心”(即“良知”)的作用,助长了明中叶以后不切实际之风。 “家国情怀”下的“历史担当”
理学家的社会责任与历史使命
自古以来,中国文人志士最推崇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就是一种典型的社会责任与历史使命。“治国平天下”的使命,是比“修身齐家”更大程度地价值实现。将个人的才华、学识贡献给国家、民族和人民,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价值追求。也是一种使国家民族纵然处于苦难境况而终能屹立不败的精神凝聚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