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大块内容就是写作了。写作其实很简单,多背一些复杂而又漂亮的句型,写作的时候尽量把他们用进去就是了。有一个关键是要不要去背具体的句子而要背漂亮的语法结构。具体的句子应用面太窄,而一个漂亮的语法结构几乎在任何一篇作文中都可以用上。平时做一些练习,主要练习怎样在实际的句子中使用这些漂亮的语法结构,考试时就可以得心应手了。
至于其他的题目,比如完型填空,确实比较考察你的英文水平积累。前面说过,英文水平在短期内难以迅速提高,所以请不要去做他们的专项练习。你多记了三五个固定搭配对最后分数的影响微乎其微,还有更重要的事情等着你去做,不要浪费时间。
总之,英语的复习就是以背单词为基础,抓住阅读与写作,不要做其他题型的针对训练。 六、?? 数学的复习
很多人觉得考研数学难,事实上考研数学比高考数学相对容易许多,可以说基本没有难题,基本不需要什么特殊技巧,通过基本知识都可以顺利的解答出来。
数学的复习一定要以课本为主,课本上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字都应当认真阅读,彻底理解。在阅读课本的时候不应该有任何一句话让你感到困惑。这个要求其实挺高的,我相信很多人课本的一些细节都是一带而过的。如果课本上什么地方让你感到了困惑,就应当马上停下来直到把他彻底想清楚。除了大家推荐的常用教材,我推荐最好另外找一套讲得略深的教材,很多时候站在高处更容易对一些概念深刻理解。这些方法似拙实巧,可谓磨刀不误砍柴工。顺便说一下,陈先生那本大厚书我翻过,简直是愚蠢之至。傻乎乎的把知识点分成了一个个的题型,玩弄一些奇技淫巧,试问天下的题型你做得完吗?就算学得完你花得起那时间吗?我再出一个新题型你又将如何?通过题型学知识点,完全本末倒置!我们追求的应当是完全掌握了一个知识点考场上出任何题型都可以现场分析,针对破解。这才是最高效率的做法。相比之下李先生的那一大厚本相对好一些,至少知识脉络还算比较清晰,可以作为课本之外的辅助参考。我本人就把这本书草草的过了一遍。
关于习题集,真题不用说是必不可少的了。另外大家都说好的660跟400我也各买了一本。660还算不错,全面的覆盖了所有的知识点,可以作为巩固之用。如上所述仔细学完课本捎带着那大厚本之后,就可以开始做660。如果课本学得没问题,此时660应该至少2/3的题能顺利解出。其中确实有一些题用了一些较怪异的手段,一时没有想出不必介怀。660过完了,就可以去做真题和400,进行综合的训练。这时候无论是真题还是400应该已经很少能够碰到不会的题了。我当时大致是每1、2年有一道题不会吧。不少人过分渲染400的难度,其实它的题目只是复杂,并不明显难于真题。前面的课本学得扎实,再加上660的巩固,应当不成问题。真题做一遍自然不够,我完整做了两遍,第三遍只做了一下错题。400没有做第二遍的必要。
有一点很关键,在学习过程中遇到任何问题千万不要去问人。数学所有的问题都可以在书中自己找到答案。遇到问题了首先就应当到课本中把相关内容再仔细看一遍,然后争取自己解决问题。问来的东西不是自己的,也许别人一句话就可以把你点通,而自己却不得不冥想三个小时,但是还是请你花这三个小时,绝对物有所值。我一直是在强调高效率的,请相信我。
最后再强调一下,数学的复习尤其应当重视基础,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培养。那些所谓的难题绝不应当向陈先生那样一类一类的去学,而是应当是在基础知识融汇贯通应用自如之后自然解决。当时我复习的时候这种感觉很明显。当时刚刚看完课本做一些题的时候确实比较困惑,经常苦思良久方恍然大悟,而后做得题多了发现这不过是一种比较常见的题型而已。要是陈先生恐怕上来就会教你这种题如何如何解,不知不觉中,你已经失去了自己学习的机会,你的理解就永远也及不上我。我不专门训练任何一种题型,只是牢牢掌握了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却有信心应付考试中的任何题型,这就是高效率。退一步讲,即使考试中有难题后半道没能解决,只要你把基础部分彻底抓牢,最后分数也足够把你送进理想的大学。
总之,数学要以课本为纲,注重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培养训练,不要专门针对难题进行训练。
七、?? 专业课的复习
专业课的内容与难度各科各校相差太大,经验一般不易借鉴。不过专业课与数学课同为150分,无论如何请付出相当的精力。我专业课复习了三个多月,自我感觉已经达到一个阈值,再投入精力也难以有什么明显的进展,也就到此为止。
专业课一般来说官方的资料比较少,因此搜集信息就变得尤为重要。必须尽可能搜集一切有用的信息。 八、?? 复试
复试的准备与专业课的复习类似,也是尽可能的搜集有用的资料。一般来说从出来分数(不是出来录取结果)到复试的时间足够准备复试了。面试之前最好先自己准备一下如何介绍自己,对老师可能问到的一些问题也事先做一些准备。 九、?? 结语
我的方法肯定不适合每一个人,只是希望对大家能有所启发,令大家有所借鉴,轻松的考进理想的学校。考研确实不难,祝各位成功!
关于考研的问题欢迎与我讨论,暂时恕不解答某一学科的具体问题,见谅。作者:佚名 来源:网络
三、专家分析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统考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09全国硕士统一入学考试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初试科目调整及命题形式改革已经发出通知:
1、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的初试科目调整后为4门,即政治理论、外国语、数学一和计算机学科专业基础综合(即全国统考),卷面满分值分别为100分、100分、150分和150分。
2、计算机学科专业基础综合的考试内容包括:数据结构、计算机组成原理、操作系统和计算机网络(各科比例大概为45、45、35、25),重点考查考生掌握相关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考试内容及试卷结构在考试大纲中确定。 3、复试不统一,仍然由各学校自行安排。
面对第一年新改革,报考计算机专业的同学可能有些慌张,其实大家都面对着新改革,就像我们应对高考的改革一样。大家“以不变应万变“的心态去面对改革,做好充分准备,考研很大程度还在考察一个人的心态,恒心和毅力。下面对09计算机专业统考的一点分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专业课考试分析
1.统考试题一般都会非常注重基础,面可能要广,教育部文件中也已经强调了重点考查考生掌握相关基础知识、基本理论,所以大家务必把精力放在基础知识上面。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一些基础算法必须弄透彻。
2.由于各个学校的差异,复试的比重肯定加大,所以大家对复试重视程度更要提高。 3.要重视统考大纲上的每个知识点,仔细分析大纲。 二、专业课复习指导
准备:
1.尽早准备,统考的科目比较多,所以大家比往年要提前准备专业课。准备的越充分,就会越踏实。
2.收集一些名校真题,把握一个大体的复习方向。尤其是那些往年专业课考的比较多的学校的真题,比如清华,北航,科大等,这些学校的专业课考的比较综合,和统考科目相当接近。 初期复习:
在复习之前一定要有一个复习规划或者学习计划,包括每天的复习计划和一个整体的复习纲要,各门课要协调好复习时间,比如上午复习英语,下午复习数学,晚上专攻专业课,每门专业课间要协调好时间(比如一天复习两门),下面是几点具体的建议: 1. 在大纲出来之前能把四本书从头到尾细看一遍,对每一门课掌握一个完整的体系结构,并建议每一科准备一个笔记本,在看书的同时把重要的知识点抄下来。操作系统和组成原理,基本概念名词术语比较多,进行归类整理。对于数据结构,最好把一些经典算法也写在笔记上,适当注释,以后再看笔记进展会快很多。
2. 多做一些习题,书后的习题、题集上的题目,还有往年试题,有些经典题目要做多遍。
3.意志坚定,计划合理:一旦决定考研了,就不能处于考还是不考的边缘,而要为自己制定一个计划,包括每天的一个计划和一个整体的复习纲要,有了目标和计划就有了一个前进的方向而就不至于茫然,这一点真的很重要。
4.要做到下面两点:一就是达到简单的题目又快又准,一些简单的结论一定要记住,不能考试时候现推断;二就是要选取试题或者历年真题做模拟,一定要模拟两次以上,掌握时间的分配,这个很重要。每年都有很多人考试时时间分配不当或者把会做的题做错了。 下面是几本比较有代表性的教材,复习的初期可以参考:
《数据结构》:清华大学严蔚敏老师主编的,这是一本很有权威的教材。最好买一本人民邮电出版社的辅导资料。
《操作系统》: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汤子赢的《计算机操作系统(第三版)》是适合于入门的教材。这本书深入浅出,条理清晰,语言通俗易懂。
《计算机组成原理》:《计算机组成原理》唐朔飞 高等教育出版社,多看课本,一遍一遍得看,把上面的一些概念都要搞清楚。
《计算机网络》:谢希仁(第四版),基本概念术语比较多,多看。
四、2009年计算机学科改为统考后的考试试卷结构,供大家参考 科目 总分150分 综
合应用题70分(7小题) 单选 80分(40小题,每题2分) 数据结构 45分 10+15=25分/2小题 20分/10小题 计算机组成原理 ?
单选 80分(40小题,每科目 总分150分 综合应用题70分(7小题) 题2分) 数据结构 45分 10+15=25分/2小题 20分/10小题 计算机组成原45分 11+10=21分/2小题 24分/12小题 理 操作系统 35分 6+9=15分/2小题 20分/10小题 计算机网络 25分 9分/1小题 16分/8小题 五、考研,你需要掌握哪些精准数据?
考研是选拔性考试,需要你直接PK掉竞争对手才可以胜出。但是问题在于,你的竞争对手遍布在全国不同的学校,你凭借一个人的力量无法准确判断他们每个人的真实实力。同时,考研是由全国各个研招单位自主招生,国家也在逐步扩大研招单位自主招生的权力。因而,各个研招单位的硕士点深度信息,直接关系考研的成败与否。
为帮助广大考生精准地掌握有关考研的各方面信息,我们从支持万学高端辅导体系的数据库中提取部分核心数据,以辅助考生更好地了解考研需要掌握的一些数据。 全国历年整体报名与录取比例
此数据对考生的意义是:近十年,研究生录取人数的增加速度明显快于报名人数的增加速度,说明考研的平均难度在下降,这一趋势09年依然会继续。这对于考研的同学来说是一个良好的整体趋势。国家扩大研究生的招生数量,意味着更多的同学会获得研究生教育的机会。
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单位数量
2008年,全国共有852所研招单位招收硕士研究生。北京地区一共有160个,占全国总数的近五分之一。一区11个省份研招单位数量共486个,占总数的近57%。
此数据对考生的意义是:某个地区研招单位的数量代表该地区的整体科研实力与经济实力,这与读研以及读研以后的生活质量直接相关。选择读研不仅仅是为了读研,而是更多地为以后的职业生涯和人生规划所考虑周全。把眼光放远一些时明智之举。因此,考生在择校是需要非常明确地了解这一数据。 全国报名格局分布数据
考研的学生在报考某个院校与专业时,在多种因素的作用下,报名的格局呈现畸形的分布状态。这种畸形的分布集中体现在地区、院校和专业上。 1. 热门地区
传统思维都认为一些经济、教育发达地区人才济济,是考生报考的首选地,竞争相应激烈。 以上图标反映:研究生考试中,报名状况呈畸形分布。全国31个省市, 56% 的考生集中在北京、湖北、江苏、上海、浙江、广东6个省市。其他26个省共占49%的考生。而除以上城市的其余17个省市仅占到全国报名人数的15%,都不如北京一个省市的多。但是,报名人数多并不意味着竞争的激烈,因为分子和分母都是成正比例扩大。
全国120多万考生,报考芡实各地区的考生数量占总考生的70%,考生的区域性分布严重不均衡,从而导致了考研区域性难度的严重不均衡。 2. 热门院校
2006年-2008年全国报名人数排名前十五大院校,包括北京大学、武汉大学、清华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中山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等,这15所最热门的院校集中了全国20多万考生,也就是说全国不到2%的研招单位集中了20%的考生,考研高端战场竞争状况十分激励,考生报考前须充分了解目标战场的深度信息。 3.专业的热门与冷门
专业好,竞争就必然激烈——这是每一个同学都知道的“定理”。锁定某个专业后,寻找性价比高的那个,才是考研的正途。其实所谓的冷门与热门专业,总是相对的。适合自己的才是最重要的。来源:网络
六、理想有多远就能走多远!
有多大的目标,就有多大的动力。考研之初的目标确立,会直接关系到考生后期的学习计划与行动力。准备09年考研的考生,从现在开始,就应该明确自己的院校选择,从而有针对性的获得学习资料和信息。 如何来考虑院校、专业的选择呢?
首先,大家应该对不同院校相同专业的研究侧重与专业水准比较。我们可以从一些表面现象上进行分析。例如一个导师带几个学生,或者一个导师一年只招收一至两名研究生。而有些院校的导师一个人可能会带几十个研究生。这些现象与数字都会反映出该院校研究生培养的专业水准的某些方面。
其次,还要考虑个人的综合实力。如果你的学习成绩和能力都居于前位,选择考虑那些比较知名的院校当然是首先,但同时也要考虑到自己的经济实力,因为考研毕竟也是需要一定的经济基础作为后盾的。建议那些经济基础不是很好的考生也可以考虑、研究一下国家西部计划、强军计划,师资计划以及热门城市院校以外的研招院校和科研院所,还有一些新增的硕士点。
确定方向时,需要注意的问题:
1详尽收集并分析目标院校及专业情况。量力而行,切勿好高骛远。
2除了网络信息和外界的书面信息以外,万学·海文的张玉立老师也提醒广大考生,校友资源也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每年有不少考生在回忆当初确定院校时表示,自己曾借力于曾经的校友,得到了最准凿的报考院校信息。 温馨提示:院校选择要理性
考生在衡量选择报考院校时,应该综合多方面因素进行比较。首先要看招生单位的往年录取分数线;二是看所要报考的专业院系的录取的平均分和最低分数;最后看报考人数和招生人数的录取比例,了解竞争的激烈程度。 1、选择本校还是外校?
其实凡事都有利有弊,当利大于弊时,就是你应该选择的。在报考本校还是外校的问题上,还是要根据考生本人实际情况,以及所掌握的信息为主。报本校信息往往较畅通,也容易考取,而外校则相反,信息闭塞,考取难度大。如果决定报考外校,那么一定要做好调查,报考的学校一定要比本校在各方面高出至少一个档次。任何一所学校都有其潜在的出题、录取规则。再好的学科基础都可能在所报考院系课题上折戟沉沙。如果选择本校就轻松得多,毕竟在这个学校上了四年的学,有比较大的交往圈子,即使报考本校的其他专业也可以轻松地找到老乡了解相关信息。 2、那种院校类型是适合你的?
一般来讲,科研院所主要是研究性质,一般没有本科培养;而总综合性学校学科丰富,又有文化底蕴;小型院校往往有一个主干专业全国领先,但也缺乏多元的学科和校园文化。 以上几类院校,各自都有自己的出题、录取规则,重要的是考虑到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是倾向于钻研还是应用,一旦认识了自我,再抓住这些院校的录取规则,选择并不是太难。 在报名人数增长远多于计划录取人数的增长的同时,各院校又更加重视学生从事未来研究工作的科研能力和专业素质,加大了专业课成绩和复试成绩的权重,特别是今年上海地区的一些学校复试权重增加到50%的比重,考研的形势貌似一年比一年严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