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答】解:在使用中性笔时,笔中墨水的体积在不断减少,质量也随之减小;
写字时,笔杆的支点和动力作用点都在手指上,二者距离较近,而阻力作用点是笔端,距离支点较远,动力臂小于阻力臂,所以相当于费力杠杆. 故答案为:变小;费力.
【点评】此题考查了对质量、杠杆种类的理解,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把握质量的本质,是一道基础题.
21.一个李子的体积约为60cm3,质量约为66g,若把李子放入水中静止时将 沉底 (选填“漂浮”“悬浮”或“沉底”).一个西瓜的体积为6×103cm3,所受重力为55N,若把西瓜浸没在水中后放手,当西瓜静止时所受浮力为 55 N. 【考点】8S: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其应用.
【分析】(1)根据物体的质量,利用G=mg求出重力,根据F浮=ρ的浮力,由物重和浮力的大小关系判断物体的浮沉.
(2)将物体浸没在水中,排开水的体积等于物体的体积,利用阿基米德原理求物体受到的浮力;知道物体的质量,利用重力公式求物体受到的重力,再利用物体的浮沉条件判断物体的浮沉;根据物体所处的状态求出静止时受到的浮力.
【解答】解:(1)李子的重力:G=mg=0.066kg×10N/kg=0.66N; 李子全部浸没的浮力:F浮=ρ因为F浮<G,
所以松手后李子会下沉.
(2)将西瓜浸没在水中时,V排=V物=6×103cm3=6×10﹣3m3, 此时西瓜受到的浮力: F浮=ρ
水
水
液
gV排计算出物体所受到
gV排=10kg/m×10N/kg×60×10m=0.6N
33﹣63
gV排=1.0×10kg/m×10N/kg×6×10m=60N,
33﹣33
西瓜所受重力为55N 因F浮>G,
所以,西瓜将上浮,最终处于漂浮状态, 此时受到的浮力F浮′=G=55N. 故答案为:沉底;55.
【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对重力的计算、阿基米德原理、物体的浮沉条件的了解与掌握,物体完全浸没后浮力大于重力时物体将上浮;浮力等于重力时物体将悬浮;浮力小于重力时物
体将下沉.
22.如图所示,在大口厚玻璃瓶内装入少量的水,塞紧塞子后,用气筒向瓶内打气时,活塞对瓶内气体 做功 ,使瓶内气体内能增大,当塞子跳起时,看到瓶口有“白雾”出现,但“白雾”又很快消失了,“白雾”消失是 汽化 (请填物态变化名称)现象.
【考点】G9:做功改变物体内能.
【分析】(1)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法:做功和热传递.对物体做功物体的内能增加,物体对外做功,物体的内能减少;物体吸收热量内能增加,物体放出热量内能减少. (2)物质由气态变为液态,称为液化;物质由液态变为气态,称为汽化. 【解答】解:
往瓶内打气时,活塞对瓶内气体做功,使瓶内气体内能增加、温度升高;
当瓶塞跳起时,瓶内气体对瓶塞做功,瓶内气体的内能减少,温度降低,瓶口附近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白雾,随后白雾消失,即由液态又变成了气态,所以又发生了汽化. 故答案为:做功;汽化.
【点评】掌握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法:做功和热传递,能对整个过程中的能量变化进行分析,并了解液化现象是解答的关键.
23.如图甲所示是通过灯泡L的电流跟其两端电压关系的图象,现将L与阻值为10Ω的电阻R连入图乙所示电路,闭合开关S,L的实际功率为1.8W,则电源电圧是 6 V,此时定值电阻R的电功率是 3.6 W.
【考点】IH:欧姆定律的应用;JA:电功率的计算.
【分析】由电路图可知,灯泡L与电阻R并联;根据图象读出L的实际功率为1.8W时的电
流和电压,根据并联电路的电压特点可知电源电压;已知R的阻值,利用P=定值电阻R的电功率.
【解答】解:由图乙可知,灯泡L与电阻R并联, 由图甲可知,当UL=6V,IL=0.3A时, 灯泡的实际功率为PL=ULIL=6V×0.3A=1.8W, 因并联电路中各支路两端的电压相等, 所以,电源电压:U=UR=UL=6V; 此时定值电阻R的电功率: PR=
=
=3.6W.
可求得此时
故答案为:6;3.6.
【点评】本题考查了并联电路的特点、电功率的计算,关键是从图象中获取有用的信息.
四、探究与实验题
24.艾英同学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时,所用的实验器材有带底座的玻璃板、白纸、笔、火柴、光屏、刻度尺、两支外形相同的蜡烛A和B.
(1)选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主要是为了 便于确定像的位置和大小 .
(2)在竖立的玻璃板前点燃蜡烛A,拿 未点燃 (选填“点燃”或“未点燃”)的蜡烛B竖直在玻璃板后面移动,人眼一直在玻璃板的前侧观察,直至蜡烛B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这种确定像与物大小的方法是 等效替代法 .(选填“控制变量法”或“等效替代法”)
(3)移去蜡烛B,在其原来位置上放置一块光屏,光屏上无法呈现蜡烛的像,这说明平面镜成的是 虚 (选填“虚”或“实”)像. (4)当蜡烛A向玻璃板靠近时,像的大小 不变 .
(5)为了让右座的同学也能够看清蜡烛的像,艾英只将玻璃板向右平移,则蜡烛像的位置 不变 (选填“向右移动”“向左运动”或“不变”).
【考点】AE: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原理、现象及其实验方案.
【分析】(1)在平面镜成像特点实验中采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其目的是为了确认物像的
位置及大小;
(2)等效替代法是在保证某种效果相同的前提下,将实际的、复杂的物理问题和物理过程转化为等效的、简单的、易于研究的物理问题和物理过程来研究和处理的方法.等效替代法是初中物理中常用的探索问题和分析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之一. (3)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不会出现在光屏上. (4)(5)平面镜成像特点:像距等于物距,物像等大. 【解答】解:
(1)因为玻璃板是透明的,所以能在观察到A蜡烛像的同时,还可以透过玻璃清楚的看到放在后面B蜡烛,便于确定像的位置和大小;
(2)在竖立的玻璃板前点燃蜡烛A,拿未点燃的蜡烛B竖直在玻璃板后面移动,人眼一直在玻璃板的前侧(A侧)观察,直至它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这种确定像与物大小关系的方法是等效替代法;
(3)移去蜡烛B,在其原来位置上放置一块光屏,光屏上无法呈现蜡烛的像,这说明平面镜成的是虚像;
(4)当蜡烛A向玻璃板靠近,蜡烛A的大小不变,由平面镜成像特点可知,蜡烛A的像大小不变;
(5)为了让右座的同学也能够看清蜡烛的像,艾英只将玻璃板向右平移,在向右移动的过程中,由于物像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所以蜡烛像的位置不变.
故答案为:(1)便于确定像的位置和大小;(2)未点燃;等效替代法;(3)虚;(4)不变;(5)不变.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及其应用.这是光学中的一个重点,也是近几年来中考经常出现的题型,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并学会灵活运用.
25.某小组在“测滑轮组机械效率的实验”中得到的数据如表所示,实验装置如图所示. (1)实验中应沿竖直方向 匀速 缓慢拉动弹簧测力计.
(2)小组同学发现实验过程中边拉动边读数,弹簧测力计示数不稳定,应该静止读数,你认为他的想法 不正确 (选填“正确”或“不正确”),因为她没有考虑到 摩擦 对滑轮组机械效率的影响.
(3)用丁图装置进行实验,得出表中第4次实验数据,请将表中的两个数据填写完整. (4)通过比较 1、2 两次实验数据得出结论:使用同一滑轮组提升同一重物时,滑轮组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