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墨子(此部分通常会挑其中一个出名词解释或简答)
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和墨家是两个最著名的学派,后来韩非将他们并称“世之显学”。墨家的创始人是墨子,自称其学说代表“农与工肆之人”的利益,重视实用,强调下层人民利益。
(一)教育作用
在教育作用上,墨家主张教育对社会的作用是通过教育建设一个一个民众平等、互助的“兼爱”社会。提出“素丝说”,来比喻有什么样的环境教育,就造就什么样的人,来说明教育与环境对人的发展所起到的决定性作用。
【扩展简答】
墨子是墨家学派的创始人,他提出的教育作用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教育的社会作用:墨家的社会政治理想是“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就是推行教育,主张通过教育建设一个民众平等、互助的“兼爱”社会。在他看来可以通过教育使天下人知“义”从而实现社会的完善。
教育对人的作用:墨子的贡献是“素丝说”,他以染丝为例,来说明人性在教育下的改变和形成。墨子认为人性不是先天所成,生来的人性不过如同待染的素丝,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有什么样的环境教育,就造就什么样的人。墨子的素丝说从人性平等的立场去认识和阐述教育的作用,较孔子的人性观略有进步。
(二)教育目标:培养“兼士”
在教育目标上,主张培养“兼士”,兼士要具备三个条件:“厚乎德行、辩乎言谈、博乎道术”,即具备道德的要求、思维论辩的要求和知识技能的要求。
(三)教育内容
在教育内容上,主张以科技知识和思维训练为特色的教育内容。科学与技术教育:包括生产和科学技术教育及自然科学知识教育,目的在于帮助兼士获得“各从事其所能”的实际本领;培养思维能力的教育包括认识与思想方法的教育、形式逻辑的教育。目的在于锻炼和形成逻辑思维能力,善于与人论辩,以雄辩的逻辑力量去说服他人,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突破了儒家教育范畴,堪称伟大的创造;除此之外还有政治和道德教育和文史教育。
(四)教育方法:主动、创造。
在教育方法上,主张主动创造的教育方法。主动指即使人们不来请教,你也应该主动地去施教,兼士的职责就是积极主动“上说下教”向人们宣传推行自己的主张;创造指应当创造出新的东西,这既反映了墨子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也表现了他的教育与学习的方法——重创造。此外,墨家还重视实践与量力的方法,墨子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个提出“量力”方法的人。
墨家的思想具有自身的特色,其中也包含着不少合理主张,体现了理想主义、务实精神和主动精神。这就使得墨子教育思想成为中国教育史上一份独特的、很有价值的遗产。
9
六、《大学》(名词解释)(重要)√ 《大学》是我国战国时期论述大学之道的重要文章,其中提出了“三纲领”和“八条目”。 《大学》开篇就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是儒家对大学教育目的和为学做人目标的纲领性表述,“明明德”、“亲民”、“止于善”被称为“三纲领”,
为了实现“三纲领”,《大学》提出了一系列具体的步骤,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被后世称为“八条目”,是实现“三纲领”的具体步骤。
七、《中庸》(名词解释)
中庸是《礼记》中的一篇,主要阐述了先秦儒家的人生哲学和修养问题,提出中庸之道,所谓中庸即为人处世即无过也无不及,不偏不倚,恰到好处。
中庸认为人性发展和完善有两条途径。一是发掘人的内在本性,进而达到对外部世界的认知,这就是自诚明谓之性,或者尊德性;二是通过向外部的求知,以达到人内在本性的发扬,这就是自明诚,谓之教,或者道问学。
中庸还对学习过程进行了阐述, 把学习过程具体概括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学、问、思、辨、行)五个先后相续的步骤,这一表述概括了知识获得过程的基本环节的顺序,是对从孔子到荀子学习过程的发展。
10
八、《学记》(既可以出名词解释,也可以出简答/论述)(重点)√
《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是世界上最早的、最完整的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被认为是“教育学的雏形”。由战国末期思孟学派所著,对先秦的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作了相当全面的总结和概括。主要包括关于教育作用于教育目的,教育制度与学校管理教育、教学的原则与方法等几大部分。提出了教学相长、尊师重道、藏息相辅、豫时孙摩、启发诱导、长善救失的原则。也提出了讲解法、问答法、练习法等教学方法。
总之,对教育学基本问题都有论述,同时对当时教学中存在的照本宣科、呆读死记、满堂灌、赶进度、不考虑学生接受能力、消化程度等现象进行了尖锐批评。
1.教育作用与教育目的
《学记》把教育作用和目的概括为“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化民为俗”(兴办学校,推行教育,教化人民群众遵守社会秩序,养成良好风俗)。
《学记》将教育与政治高度结合起来,是教育成为政治的手段。尽管说明了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但人的发展问题是服从于政治和社会发展的。因此,教育与人的关系只是一个中介。
2.教育制度与学校管理 (1)学制与学年
《学记》把大学教育的年限定为两段,共九年。七年为一段,完成后谓之“小成”;第九年毕为第二段,共一级,考试合格后谓之“大成”。
(2)视学与考试
天子会参加开学典礼,定期视察学宫,以表示国家对教育的重视。学习过程中,规定每隔一年考查一次,以表示这一阶段学业的完成。考查内容包括学习成绩和道德品行,不同的年级有不同的要求。
3.教育、教学原则(注意与朱子读书法 相区别,不要背混了)√
可归纳为“预、时、逊、摩”“长善救失”“启发诱导”“藏息相辅”“教学相长”。 ①未发先豫(预):要求事先预计到学生可能会出现的种种不良倾向,预先采取防治措施。 ②及时施教:教育应当按照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状况安排适当的教学内容。 ③循序渐进:要求教师要根据知识本身的难易程度和逻辑结构来施教。
④学习观摩:在学习过程中,同学之间要相互切磋研究,共同提高,既要专心学习,又能融入集体。 ⑤长善救失:教师应了解不同学生的不同心理倾向,帮助他们发扬优点,克服缺点。
⑥启发诱导:教师引导学生,但又不牵着学生的鼻子走,督促勉励,但又不勉强、压抑;打开学生的思路,但又不把现成的结果直接给学生。
⑦藏息相辅:既有有计划的正课学习,又有课外活动和自习,有张有弛,让学生感到学习的乐趣,劳逸结合。
⑧教学相长:教师本身的学习是一种学习,而他教导他人的过程也是一种学习。正是这两种不同形式的学习相互推动,使教师不断进步。
5.教学方法:
①讲解法:举少量典型的例证而使道理明白易晓。
②问答法:教师的提问应该先易简、后难坚,循着问题的内在逻辑;而答问要有针对性地作答。 ③练习法:根据学习的内容来安排必要的学习,练习需要有规范,并且应逐步地进行。
11
九、补充相关知识点与真题,不超纲,提高题 1.《论语》(名词解释):10东北、13湖南
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 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论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2.儒、墨教育的异同(简答) 15湖南简 教育对个人的作用
儒家:“性相近、习相远”,命定说,强调先天; 墨家:以染丝为例,素丝说,强调后天教育 培养人才的异同
(1)相同:都强调“德”。 (2)不同:
①教育对象---儒家:有教无类;墨家:兼爱,更接近民众,范围更广。 ②言与行---儒家:“讷于言而敏于行”;墨家:强力说教,辩护言谈 ③教育方法---儒家:“扣则鸣,不扣则不鸣”;墨家:“虽不扣必鸣” ④创新---儒家:“述而不作”;墨家:“述作结合”,继承的同时创新
3.有观点认为春秋战国教育思想体现出平等精神,请依据实例对这种观点进行评析?(了解) 春秋战国时期,王权衰落,礼乐破坏,官学失去政权依托,是垄断的文化学术向下层扩散,出现“学术下移”现象。为私学的产生创造了条件。打破了“学在官府”、“官守学业”的传统,使文化知识传播于民间;私学的自由讲学、自由传授也促进了各学派的形成,揭开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序幕,也出现了一批重要的思想家,他们的思想中,有部分体现“平等精神”,如孔子的“有教无类”、孟子的性善论的人性平等说、墨家的“兼爱”等思想。
(1)孔子思想中有关于平等思想的体现
孔子创办私学后,在招生对象上进行了相应的革命,实行“有教无类”,意思是说,实施教育,不分等级、种类。可从两方面来理解这一观点:第一,播 学于平民。孔子不分贵贱、贫富、等级招收学生,他的学生中贫贱者占多数,这是“有教无类”的一个重要方面。第二,播学于四夷。孔子不分地域、种族招收学生,孔子不分国别和种族招收学生,这对于传播华夏族的先进文化,是起了积极作用的。
(2)孟子思想中有关于平等思想的体现
孟子提出“性善论”,认为人性本善,人之所以高于禽兽,就因为人性中具有“善端”,即善的因素或萌芽。孟子说:“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 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犹其有四体也。”孟子认为凡是人类都具有先天的德性,如同有口便能尝味、有耳便能听音、有目便能观色一样,有心便能识理义,人人平等,“尧舜与人同耳。”
(3)墨子思想中有关于平等思想的体现
墨子认为学习完全是靠自我主观的努力,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积极性,方能取得应得的成果。所以墨子主张凡教导人学习,教者必须具有一定的主动性,对学者也要有一定的强制督促,教其不能受外界客观的干扰影响。提倡“兼爱”的思想。
综上所述,先秦的一些思想家的教育思想中的确体现了某种平等的思想,然后,这种平等的思想是一种狭隘的平等的思想、是一种不彻底的平等的思想。 例如,孔子虽然提出“有教无类”的思想,但是另一方面 又宣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认为下等民众 不 必受教育,或不能收同等的教育,因此,孔子的“有教无类”并不是真正的平等。
12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