狮子,你知道什么?\你看到过哪些颜色的花?\什么是英雄?\等等,这些问题看似随意,却能鼓励不同个性幼儿在师幼互动中提出有效提问的探究,随之,教师可以根据不同幼儿提出难易不同的问题。
③ 趣味性。爱因斯坦有句至理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提问的高明在于引发孩子的兴趣,提问的失误是使孩子觉得活动没有趣味。提问要有情趣、有意味和有吸引力,要注意引发孩子的情感体验,激活孩子的思维,使孩子感到有趣而愉快,在愉悦中获得发展。如:《有趣的汉字》这一活动咱们老师都知道这种活动很难组织,因为活动内容本身就很枯燥。从一般教学流程来看,活动有四个环节:一、找汉字 二、看图猜字 三、交流关于汉字的经验 四、尝试看图识字,这四个环节是节节相扣,一个也不能少的,所以从能激发的兴趣出发,《幼儿园教育的50个细节》的一个案例是这样组织的:在组织的第一个环节,先在黑板上无顺序的写了三个国家的文字--中国、美国和日本,提问:\这是什么?\你们能找到我们中国的字么?请你帮助老师指出来。\,孩子们非常兴奋,因为孩子们对汉字还是有点了解的,而且还是帮助老师指出来,能帮老师做事孩子们是非常开心的。这就在第一时间抓住了孩子的心。在第二个环节中,改变了先让幼儿猜字然后总结出象形文字的教学思路。而是,先给幼儿提出一个问题情境:古时候是没有字的,可是,我们要传递信息,怎么办?孩子们说出了很多答案,有的说:\大声喊\,有的说\让小白鸽告诉他(她)\……孩子每说一次这位老师都提出疑问,后来有孩子说\做记号\,孩子们能想到做记号,是非常难能可贵的!可是\怎样做记号呢?\,在孩子没有回应的情况下,我说:\古时候的很聪明的,他们想了个好办法,就是把要说的话,用画画出来。\然后,老师在黑板上画出了一个\人\的象形图案,提问\你看这个象什么?它可能是哪个字?\你是怎么猜出来的?\并请小朋友上台表演。接着,教师总结,这就是我们中国人发明的象形文字,是我国最早的汉字,是从各种具体形象的图画中演变而来的,然后继续玩猜字游戏……幼儿的积极性很高。 ④系统性
提出的问题要有系统性,不能杂乱无章。教师在活动中可以根据具体的目的,合理地安排问题的难易次序,一般以认知性问题在前,理解性问题次之,创造性问题最后。这样,既体现了活动中教师由浅入深的引导,又为幼儿积极主动的、创造性的学习提供了\脚手架\。如诗歌教学\家\。教师首先提认知性问题:\今天老师带来一副美丽的图画,我们一起来看看图画上都有些什么?\(答案:天空、树木、河水、花儿);其次是提理解性问题:\天空是什么样子的?树木长得怎样?河水是什么样的?\等等;最后是提创造性问题:\蓝蓝的天空、密密的树林、清清的小河会是谁家的呢?还有什么地方会是谁的家?\通过这样层层递进的提问,达到教学活动的最终目标。 2、减少简单低层次的提问
一种是教师很随便地提问\好不好\、\对不对\等等,幼儿无需思考,只要通过揣摩老师提问的语气来回答\好\或\不好\,滥用这类提问易导致幼儿养成不动脑、过分相信和依赖教师的不良品质;另一种情况是简单重复的提问,这种情况较易出现在一些有重复情节的语言活动中。如在语言活动《老鼠太太请客》中,老鼠太太共请了5位客人,老师出示第一幅画面提问:\第一位客人是谁?它带来了什么礼物?\后面几幅图依次出现,提问也是依次类推。幼儿才看到第二幅就没劲了。可以这样提问:\今天老鼠太太一共请了5位客人,我们来看看它请了哪些客人,你最喜欢谁带来的礼物?\幼儿认真观察,教师做引导,
幼儿很快就理解了故事。记得应彩云老师上的《幸福的大桌子》中了解三个兔宝宝职业的环节,应老师这样提问:兔老大是海员,海员是什么?兔老二是厨师,你在哪里见过厨师?兔老三是音乐家,你知道谁是音乐家?这种提问拒绝简单重复,引导幼儿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活跃了幼儿思维,提升了活动效果。
3.避免毫无线索的提问
有老师在教学活动开始前,为了吸引幼儿注意,常常会先不出示教具而提问:\今天老师带来一位客人,猜猜它是谁啊?\这种毫无线索的提问问过几次,就引不起幼儿回答的兴趣了。
(二)要注意问题的广度,使提问能激发孩子的兴趣,并与孩子的经验密切相关,避免主观设疑。
教师的备课不仅是备内容,备问题,更是备孩子。在问题的准备时要把内容和孩子这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孩子的已有经验有哪些?哪些问题对孩子有新的挑战?哪些问题又能贴近孩子的最近发展区?在这次活动中又能提升孩子的哪些新经验呢?要对这些问题有充分的考虑。
比如:在一节《树真好》的实践课中,在第一环节中设置了这样一个问题:
(教师出示了一棵树的图片),然后直接问幼儿:\这是什么呀\ \树\。
\为什么在我们的周围要种树呀?种树有什么好呢?\ \树可以给我们乘凉\、\树可以挡风。\……
当时,她觉得幼儿回答的很好,与其预设的也正好吻合,于是她就匆匆忙忙进入她预设的第二个问题。后来,经过教研组老师的集体教研讨论,发现这位教师的提问局限于活动本身,提问目的单一,即目的性太强,仅仅为了诱导幼儿说出她想要的答案,而忽略了这幅简单的图片可以实现的多元价值,如可以激发和调动幼儿的相关经验等。于是,在经过反思与各位老师的建议下,她将问题设置如下:
(出示了三棵错综的树)\这是什么呀?\ \这是树\。
\有几棵树呀?\ \有三棵\。
\你们在哪里也看见过树呀?\
\在幼儿园里、在马路上、在小区里……\
\为什么这些地方要种树呢?种树有什么好?\
\种树可以挡风、给我们乘凉、给小动物吃的东西……\
虽然,问题变动不大,但是就是在简单的追问当中,充分激发了幼儿自身的经验,一方面调整了课堂的气氛给跟多孩子提供了回答的机会,另一方面自然地衔接下一个问题,推动了活动的发展。
(三)提问要具有开放性,使幼儿积极思考、充分想象。
教师应善于运用教学话题,提供一个讨论中心,围绕这一中心引出多个问题,问题的解答可以是教师也可以是幼儿,使活动交流呈现多向性。这样做有利于激发幼儿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这样的提问应叫开放式提问,它没有划一或标准答案,不能用简单的\是\、\否\之类的词来回答。它对幼儿的能力提出挑战,激励幼儿必须对活动内容作进一步探究。如:在欣赏,学习诗歌《春
天》时,老师问:\春风吹来了,你觉得它像什么呢?\,课堂陷入静默状态。老师赶紧换了一种提问方式,即把问题具体化,缩小化,问:\春天到了,天空中、池塘里都有些什么小动物?\柳树、桃树、小草有什么变化?\春雷、春雨会发出什么声音?\……这下,教室里马上活跃起来,大家说出了许多春天的变化。围绕中心问题,引出了连锁性的提问,把一个难度较大的问题分为若干小问题,由浅入深逐步追问,让幼儿了解问题的构成,在整个活动过程中幼儿的主动性、创造性发挥地淋漓尽致,找到最终答案。特别是在经故事时教师应当多设计一些有思维指向的开放性问题,如\你认为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你喜欢谁,为什么?\谁的方法好?假如是你,你会怎么办?\等等。由于这些问题没有统一的答案,幼儿不但能理解故事,而且还能将理解的内容用语言表达出来,因此有利于幼儿积极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 (四)提问的语言有吸引力,能激发幼儿的兴趣。
一个优秀的幼儿教师,她的语言应该是热情洋溢的肺腑之言,能够促进幼儿的智力开发,进而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因此在提问时,教师要特别注意自己的语言表达,运用抑扬顿挫、恰如其分的语气并结合表情等态势语言来诱发幼儿对问题产生兴趣,调动幼儿回答问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例如在\昆虫\的学习活动中,老师想引导幼儿通过观察了解昆虫有六条腿的特征,于是就说:\请你们看一看,比一比瓢虫和蜘蛛有什么不同?\却发现很多幼儿的注意力不会马上集中过来,有的仅仅是迫于教师的指令去看和想,特别是班级里面一些活跃的孩子。于是在下次的调整中,经过思考换了一种方法:\现在有许多瓢虫宝宝和蜘蛛宝宝躲在叶子里,谁能帮我找出来吗?你是怎么区分两位宝宝的?\刺激性的语言再配上老师略感神秘的体态语,果然吸引了幼儿的注意力,帮助区分两位\宝宝\不同的愿望也就产生了,幼儿探索的积极性也调动起来了。可见,教师提问时的语言是否具有吸引力直接影响到幼儿对问题的回应效果。 (五)对幼儿的回答进行及时的鼓励与激励
在教师提问后,总会出现幼儿的一些平行答案。比如在《植树好处多》的活动中,教师问幼儿\树有什么好呀?\一个幼儿说树上能结苹果给我们吃。于是第二个幼儿说\树上当能接橘子。\之后每个幼儿几乎都说了此类答案。在这个问题中周旋了很久。当时老师若是批评后来回答的孩子,那么那么这些幼儿以后就不会在这么积极的回答问题了。老师应该鼓励问道:\树除了可以给我结果总给我们吃,谁还知道树的其他好处么?如果说出不一样的答案,老师会给你···奖励。\以这样的方式肯定会激发幼儿的思考,达到教师预期的效果。 二、回应的技巧
1.帮助幼儿有效提升 ● 善于追问
(1)当幼儿回答离正确答案只有一步之遥时,教师的追问可以帮助幼儿顺利到达终点。如看图讲述活动中,第一幅图是许多小动物围在一起讨论谁当村长的事,孩子不会一下子看出来,有孩子说到\中间有张纸\,教师马上追问:\大家围在一起,中间还有纸和笔,可能会在干什么?\有孩子回答\在开会\;教师继续追问:\看小动物的表情,它们在开什么会?或是会因为什么事开会?\经过追问启发,孩子回答到:\可能在讨论工作。\
(2)当幼儿回答偏离主题时,教师的追问可以把帮助幼儿驶回正确航道。如口才书《小路哪儿去了》中,教师提问:\你们家周围有哪些美丽的景色?\一个孩子从家旁边的公园说起,说着就说到自己的奶奶常在公园里锻炼、妈妈在公
园里跳舞等等,教师马上追问:\你奶奶、妈妈都喜欢到公园里去,肯定是因为公园里的景色很美,谁来说说公园里的美丽景色?\
(3)当幼儿因为受同伴的影响回答千篇一律时,教师的追问可以帮助幼儿自主思考。由于幼儿的从众心理比较普遍,教师能经常注意有效追问,可以培养幼儿自主思考的良好品质。如教师提问怎么安慰生病的同伴时,第一个孩子说要送给她\冰激凌\,后面的孩子都跟着说要送给同伴什么好吃的,这时教师可以追问:\送些好吃的给朋友,朋友很开心,还能做什么事也让朋友感到开心?\
● 善于梳理和总结
当幼儿的回答表述不够清晰、比较零散时,教师应在充分倾听幼儿回答的基础上,对幼儿的回答进行梳理、提炼和总结,帮助幼儿将零碎的经验系统化和条理化。如在大班语言活动《找工作》中,孩子们为许多动物都安排了工作,教师对幼儿的回答进行了梳理总结:\刚才小朋友为动物安排工作,有的先选动物再帮它安排工作,如安排小狗当保安……有的是根据村里的工作来选择合适的动物,如村里需要卫生管理员,你们选了松鼠……从这些来看,你们都是根据动物的特长来安排工作的。\ 2.给幼儿适当的思考空间
好的提问往往需要幼儿做出一定的思考,这时教师不能急于告知答案,而应耐心等候。特别当有的幼儿举手后被老师叫起回答却又突然答不上来时,教师不要给予批评,允许幼儿坐下去再思考一下。 3.给幼儿评价的机会
让幼儿对同伴的回答作出评价,可以让幼儿对老师的提问再一次进行思考,提高孩子的注意力,同时也可培养幼儿的自我评价意识,提高孩子学习的积极性。需要注意的是,这种方法在中小班慎用,他们还缺乏评价的能力。在大班运用时,要在幼儿对答案正确与否有较清晰的认识的基础上进行,这时让幼儿评价就有针对性。如语言活动中教师经常会让幼儿给故事起名,当幼儿各抒己见起名后,不妨问幼儿:\你们觉得哪个名字最好?好在哪里?\
让我们进一步明确了教学中有效提问的核心,感受到了有效提问的艺术,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将更加关注提问的有效性,做个\善问\的教师。 \善问\是一种艺术,愿我们的每一位老师都能在教学的园地里,善思、善问,自信自如地驾御课堂,与孩子一起收获教与学的精彩!
相关推荐: